四川省綿竹市南軒中學

四川省綿竹市南軒中學,是位於四川省綿竹市南軒路和育賢路交匯處的一所中學。

基本信息

學校歷史

綿竹南軒中學內有古蹟南軒祠,又名南軒故里,創建於1853年(清代鹹豐三年),是當時知縣江西鹿門人呂華賓倡修,以此紀念南宋理學家鄉賢張栻。清末綿竹縣衙門口有斗方大字對聯“忠臣孝子綱常地,大將真儒父母邦”。“忠臣孝子”是指三國時戰死綿竹關的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大將真儒”即指南宋抗金名將張浚及其子理學家張栻(號南軒)。綿竹人常以南軒故里為榮。[2] 宣公於公元1180年(宋淳熙七年)二月二日辭世。歷經宋元明三朝,世移景遷,昔年風光,史無記載。清乾以來,縣誌始載,南軒故里幾經修建,遂成綿邑一區風景名勝。縣誌記載,公元1738年(大清乾隆二年)冬,安洪德(字碩伯,山東聊城舉人)由川南綦江調任綿竹知縣。風綿邑庵觀寺院,五百五十餘處,俱輝煌燦然,香火旺盛,而諸葛祠,洗墨池,紫岩書院,南軒書院,風雨摧敗,實因人心不明大義,甘敗倫常求佛。今乾隆盛世,當稽考古蹟,倡導崇儒,勸讀五經,教習蒙童,培育後人。而紫岩書院,宣公故里,祠宇褊小,不足以用。當時有故民張千仞,絕田八十畝,族中爭訟不休,安洪德果決斷術景賢書院(即紫岩)和南軒書院。另有城西西義鄉(今西南鄉)黃泥壩謝家庵,為妖道霸占,民眾訟訴於庭,數十年未果,洪德聞知,火速下令,驅其妖、散其徒,將十六畝田產劃舊南軒書院,充擴祠宇,以育後生,並尋其後裔,掌管祠宇諸事。每歲祭祀,使遠近居民知大儒當尊,後裔當重,明倫常而識大義。接著乾隆六十年知縣楊學光,光緒三十年知縣伍生輝又後培養增建南軒書院。公元1853年(鹹豐三年),江西鹿門人,呂華賓來知綿竹,下牽伊始,見城鄉古剎金壁輝煌,獨南軒夫子祀宇,風雨飄搖,霜露蒙翳。為辦崇奉先賢,掙興文教,召集縣鄉名士官紳三千一百八十餘名,先後三次募集銀兩二萬四千餘兩,始擇型勝,徐興士木,鑿池壘山,開渠引水,灌池澆田,拱橋字塔,樓閣亭軒,爬地而起,壯觀然。同時遍種香樟,楠木,柏樹,慈竹,四時奇花異常,每當朝暉夕陰,白鷺橫飛,鴉雀漫空,金蟬鳴琴,百鳥嘲林,似於在祭祀南軒先生,歷經五至七年,歷經艱辛,方才竣工,成為世上稱讚的名園。孫中山先生革命剛剛成功,就倡導各地市縣建造公園,宣公故里剛改名為綿竹南郊公園。繼後,共產黨外圍組織領導成員,鄉賢王乾清招入孤女,創辦女子紡織學校,設定於南軒書院。解放後,一九五三年,付平湘(現現充師院中文系系主任)校長和李治鑫主任,又將縣立女子初級中學遷到南軒。宣公故里,美景如畫、名楊巴蜀,文化奇葩。文人墨客,爭相慕夸。之後南軒書院發展為南軒中學,因其地屬綿竹,校名“綿竹南軒中學”由此得來。

學校榮譽

四川省體育傳統項目示範學校,綿竹南軒中學先後被命名為“四川省校風示範學校”,“德陽市藝術特色學校”,“四川省實驗教學示範學校”,“四川省示範性高中”,曾被共青團中央評為“活躍中學生生活先進學校”,連續五次榮獲全國音樂知識大賽集體一等獎,被評為省、市、縣各級“綠化示範學校”、“文明單位”、“衛生先進單位”、“園林式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民主管理先進單位”、“模範職工之家”。

學校特色

學校女子曲棍球隊,綿竹南軒中學成功地探索出了尊重個性、發展特長的藝體特色教育之路,鑄就了一支高素質藝體教師隊伍,營造濃厚的藝體教育氛圍。開展包括藝術周、文學節、英語角、南軒之夏等各類特色活動,組建了各種學生藝術社團,培養和提升學生多方面的技能。藝體教育成效顯著,捷報頻傳,學校為各級大專院校輸送藝體合格新生近300人,培養一級運動員20餘人,飛行員6人(2004年,杜義儒同學成為綿竹市近年來第一名女飛行員學員)。同時學校還是國家曲棍球奧林匹克後備人才基地單位。南軒中學女子曲棍球隊作為唯一一支“5·12”大地震重災區的代表隊參加了09年2月國家曲棍球奧林匹克後備人才基地冬令營比賽,最終獲得少年甲組第四名、綜合成績第五名的好成績。

學校災後

[8]“5·12”大地震將綿竹南軒中學美麗的校園傾覆在無盡的哀痛之中,鳥語花香的校園已成一片廢墟,所幸的是無一人死亡。在社會各界的無私援助下,學校於2008年8月1日板房校區全面複課。學校板房校區教育教學秩序運轉正常。2010年春季,投資達1.7億元由江蘇援建的原校園完成重建,全校已從板房校區回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