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文化

南越文化

南越文化作為一個文化體系,經歷時間雖然很長,但在先秦時期已基本定型。它的許多文化特質不但遇異於中原,而且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在嶺南文化史上有特殊意義。南越人受環境影響,除以稻為主糧外,還嗜食水產,包括魚類、貝類,以及蛇、蟲、鼠類等,令中原人深為驚詫。後世嶺南人特殊飲食風俗,很多是從南越先人那裡繼承下來的。

文化體系

嶺南植物資源很豐富,可供敷身的衣料很多。後世文獻記載南越人是以棉、麻、蕉、葛、竹、蠶絲等纖維為衣料的。與中原相比,種類不見得少,唯使用時間落後而已。成書於戰國的《尚書•禹貢》日:“島夷卉服,厥筐織貝。”反映了南方少數民族先人的服飾特點。所製衣服簡單涼快,流行“貫頭式”,適應嶺南氣候特點。

在嶺南濕熱氣候下,溶洞在石灰岩地區很發育,南越先民初時住在洞穴里,稱穴居。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山崗出現半地穴式建築和平地起的茅房,是山區居民早期住宅,而沿海和臨河地區,則為上述“乾欄式”建築。高要茅崗遺址發現這種木構建築文化特徵與浙江河姆渡遺址所見十分相似。而在始興白石坪山的戰國遺址中,發現繩紋板瓦、瓦筒和半瓦當,反映房屋規模不小,用料也很講究,是嶺南用瓦蓋屋頂之始。廣州舊稱楚庭(亭),有“越宮室始於楚庭”之說。

現代文化

近年在廣州中山五路發現西漢初南越王宮苑遺址,證明南越建築文化已達相當高水平。 生活在江河水價的南越人“習於水斗,便於用舟”,也“善於造舟”。舟揖是他們主要交通工具。考古學和民族學者提供證據,南越人是以獨水舟穿梭於河J!陶浪之間的。海南黎族至今保留有竹架或木架船形屋,為黎族先人乘 獨木舟或木筏渡海上島的物證。近年在化州、懷集、揭西等地出土漢至魏晉多艘獨木舟,那些地方都是南越人居地。後世嶺南造船技術一直處於全國領先地位,並發展獨特的海洋經濟模式,與悠久南越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聯繫。

先秦時在南越人物質文化基礎上產生了相應的精神文化。這包括迷信,因為南越人生活在險惡環境,篤信巫鬼是很自然的事情。《史記;孝武本紀》有“越人俗信鬼”,“而以雞卜’等記載。新中國建立前黎族和壯族仍有雞卜遺俗。先秦文獻多處說越人斷(短、披)發文身。直到新中國建立初期,黎族仍保持這種風俗。文身具有圖騰、宗教、民族、藝術、婚姻等意義。少數漢人也接受這種風俗。此外,古南越人還有獵頭、吃人之風,相信被吃者的智慧和力量會轉移到吃人者身上。擺子•魯間》記:“楚國之南有喚人之國者,其國之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詩人屈原在《楚辭•招魂》中唱道:“魂兮歸來!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題黑齒,得人肉而把,以其骨為釀些。”此種風俗延續很久,唐代鑒真和尚流落海南振州,還被告知“此間人物食人”。卜」凡此種種,說明上古南越人道德文化觀念和習俗與中原人完全不同。當年中原人據此指責南越人為蠻夷、異類也就不足為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