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涅水

南涅水

南涅水村,坐落於縣城(沁縣)東北30公里處,屬牛寺鄉管轄。此村與武鄉縣故城村隔河相望,南靠華山,北依涅河,山環水繞,實為山水形勝之地。


南涅水,古為皋狼之地。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後,遷商之遺民於此,繁衍生息。在“百里為王 ”、“天下萬國”時代,在此地置甲氏國。漢高帝七年(前200),劉邦坐鎮閼與聚大破韓王信主力後,析銅鞮,建涅氏縣。北魏時改為陽城縣。隋開皇十八年(598),陽城縣改稱甲水縣,縣城仍設南涅水。唐武德九年(626)省甲水入銅鞮、鄉縣,甲水則廢城為村,歷史遺留下的是千年古邑遺址、古建和文物。1963年南涅水村成為人民公社所在地,1984年改設鄉政府,2001年撤鄉為村,歸屬牛寺鄉。
歷史悠久的南涅水雖已廢城千餘年,但舊城遺址猶在。城北水閣涼亭,泉水平地湧出,冬暖夏涼,長流不息;城中的洪教院創建於金代,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東數里有二仙弈棋的爛柯山;城南有銅鞮八景之首的“華山疊翠”,都是旅遊觀光之好去處。

古老的南涅水歷史上不僅是政治、經濟、文化繁榮之處所,而且是建寺蓄僧、佛事活動的活躍地 。北魏皇家對佛教十分崇信,文成帝親自下詔大興佛事,建寺造像,現存城南二郎山石刻館的南涅水石刻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這些石刻於1959年從南涅水村古寺廟遺址內被挖出,計1100餘件,雕鑿於北魏太和元年至北宋天聖九年(447~1031),歷時六個朝代554年。
石刻中有造像、石塔、單體造像、造像碑銘、碑文等形制。其中造像石塔分疊壘式五、七節不等,塔四面開鑿佛龕,龕內雕刻以佛教故事,內容豐富,造形生動,雕刻精湛,為全國罕見。單體造像多為佛、菩薩、羅漢,或坐或立,體態各異,展現了不同時代的造像風格。造像碑、銘文碑大都有紀年題字,是研究北魏至北宋後期500多年歷史和社會情況的珍貴資料。
南涅水石刻與大同雲崗石窟為同時代作品,它充分彰顯了南涅水村悠久的歷史文明和精湛的民間藝術。
洪教院(第三批省保)
洪教院地處南涅水村北隅。四周田園廣闊,土嶺突兀,涅水河環繞寺院而過,景色宜人。
據乾隆年間所編《沁州志》載,南涅水古為蔡皋狼之地,漢置涅水縣,晉稱涅縣,後周改陽城縣,北魏設鄉郡,隋稱甲水,唐人潞州,宋隸威勝軍,金、元、明、清歸沁州銅靼管轄。南涅水曾為縣邑治所,歷史悠久,文化昌盛。東漢永平十年(67),隨著佛教傳入我國,南涅水已建起了佛教寺院。初名“弘教寺”,取弘揚佛法、教化眾生之意。
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寺院規模日趨擴大,佛教僧侶驟增,信佛居士遍布城鄉。這一時期興起了鑿造石刻、石窟寺的高潮,著名的“沁縣南涅水石刻”就是在北魏永平元年(508)由佛教僧侶和信士開始捐資鐫刻的,一直延續到北宋天聖九年(1031)。後寺院建築毀於兵火。石刻、石像則埋於地下保存。金代重建寺院。金大定九年(1169)敕封“洪教之院”,木製牌匾今仍懸掛在大雄寶殿之前。元至元、明天順、清康熙、民國時期及建國後曾多次修葺。
該院坐北向南,現存三進院落,占地面積1522平方米,中軸線上由山門、前殿、戲台、大雄殿組成,左右配以韋馱殿、觀音殿、廂房、耳殿等。前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四架椽屋,懸山頂。戲台廣深各三間,懸山式屋頂形制。
大雄寶殿重建於金元之後。高台築殿,三間面闊,六椽袱前後貫通,懸山頂。柱頭斗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殿內四根金柱粗壯挺拔,柱頭卷剎明顯,抬架式構架舉折平緩,具有鮮明的金元建築特徵。大殿右次間下肩牆處鑲嵌著元至元八年(1271)五月重修寺院的石碣。
殿內保存著數尊北魏石刻佛像及歷代重修碑刻。 在洪教院西北200米處,保存著一座觀音閣,俗稱水閣涼亭。一池清泉晝夜縈迴,清澈見底。池內游魚嬉戲,歷歷可數。泉水冬暖夏涼,飲用甘甜。水池占地面積百餘平方米,正方形池墁由52根望柱、欄桿圍就,中間鑲嵌著欄板,精雕細刻,圖案精美。磚、石、木結構的觀音閣,坐落在深插水中的12根石柱之上,每面回柱三門,隔扇花菱,玲瓏剔透。斗拱支檐,方額穿插,飛檐凌空,古樸典雅。屋頂單檐歇山式,筒瓦覆蓋,脊獸皆備,給人以曲線柔和的飄逸美感。觀音水閣內保存著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和十八羅漢的彩塑,個個形象生動,造型各異。梁架及其他構件上“觀音救八難”、“太子游四門”等壁畫,色彩莊重,勾勒傳神。古色古香的建築形制與優美獨特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使洪教院這處佛教古剎平添了幾分姿色。 洪濟寺 在沁縣城西北20公里的郭村鎮仁勝村北隅。
寺院創建年代不詳,據《沁州志》記載,始建於唐,古為唐代沁州銅靼縣所建“十八蘭若”寺之一。金崇慶元年(1212)賜額,金貞祐二年(1214)重修,清康熙十年(1671)僧人來懷再修。 該寺坐北向南,為兩進院布局。中軸線上前有山門,中為過殿(俗稱前殿),後為獻殿、正殿,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懸山頂。卷棚式獻殿,三開間面寬,一間進深,平面呈條形狀。圓形木柱頂立,斗拱支檐,布瓦覆蓋,博風、勾欄裝飾華麗,為清代晚期所重建之物。正殿位居獻殿之後,面闊三間,六架檐屋,懸山式屋頂。柱頭斗拱五鋪作雙昂,敦厚肥碩。前檐木柱粗壯挺拔,均有卷殺,柱升起與側角度均多明顯,闌額、普柏枋製作規整。
殿內原始材料粗略加工後的梁架,仍屬元代的建築風格。大叉手、荷葉墩等做法仍沿襲宋制。 寺內現存金、元、明、清重修碑4通,惟金代貞祐二年(1214)賜額重修碑較為珍貴。碑為青石質,通高2.7米,龜形碑座,碑身光潔如鏡,碑首呈半圓形,碑額為雙龍絞體戲珠,刻工精細,立體感較強。碑文記敘了賜額及重修寺院之詳情,為沁州碑刻第一品,堪稱“四絕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