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水產研究所

名,中級職稱研究人員 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領域,主要開展水產品安全基礎研究、水產品質量風險評估、質量安全監控技術、標準化技術研究。 108

輝煌的歷程
南海水產研究所成立於 1953 年, 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從事熱帶亞熱帶水產科學研究的非盈利公益型國家科研機構。 全所現有職工 308 名,科技人員 190 名 ,高級職稱研究人員 63 名,中級職稱研究人員 68 名;其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占 67.7% 。該所以熱帶亞熱帶漁業科學研究為特色, 在漁業科學技術發展和巨觀決策服務中發揮重要技術支撐作用,研究解決我國漁業發展中全局性、基礎性、關鍵性和方向性的重大科技問題,為我國漁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促進現代漁業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和技術儲備;以促進農(漁)民增收、漁業增效、水產品競爭力增強為己任,以漁業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為重點,集中突破促進行業快速發展的高新技術和重大關鍵技術,引領我國漁業科學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的顯著提升和持續發展。
創新的科研機構
所內設有水產養殖與生物技術研究室、漁業資源研究室、漁業環境研究室、食品工程與質量安全研究室、漁業工程研究室和漁業生物病害防治研究室 6 個研究室;此外,還設有 漁業信息中心、海南熱帶水產研發中心、深圳實驗基地、花都試驗基地、調查船基地和飼料與健康養殖技術開發中心。
依託所內各學科組建了農業部漁業生態環境重點開放實驗室、農業部漁業環境及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農業部南海區海水養殖病害防治研究中心農業部南海區漁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農業部南海漁業資源環境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農業部斑節對蝦遺傳育種研究中心、廣東省漁業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種質資源與養殖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 8 個部(省)、院級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野外台站。
主要研究領域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漁業資源保護與利用、漁業生態環境、水產健康養殖、遺傳育種、生物技術、水產病害防治、水產品加工與綜合利用、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漁業裝備與工程技術以及漁業信息等 10 大領域。
在南海漁業資源調查研究領域 ,主要開展漁業生態系統和漁業管理、漁業資源監測評估、漁業資源增殖海洋牧場、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等研究。
水產健康養殖領域,立足於 國內外水產養殖學科發展前沿,綜合套用各相關學科的高新技術, 主要開展水產綜合生態養殖技術和無公害養殖技術的套用基礎和技術研究,有益微生物改良生態環境的養殖技術和魚、蝦、貝、藻多元生態養殖技術研究。
水產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研究領域,主要開展熱帶海洋生物遺傳多樣性分析、種質評價和重要熱帶海水養殖品種的遺傳選育研究。系統分析了我國沿海鯛科魚類的遺傳多樣性水平和種質狀況;在斑節對蝦和合浦珠母貝遺傳選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獲得了多個新品系。
生物技術領域,主要開展魚、蝦、貝、藻的基因克隆、功能基因組學、轉基因、生物工程育種研究。
水產病害防治領域,主要開展海水魚細菌病及免疫研究研究,海水貝類的病原病理學及防治研究、對蝦免疫與病害防治研究等。
水產品加工與綜合利用領域,主要開展水產品深加工與貯藏研究,重點研究開發水產品精深加工產品、水產保健食品、水產美容食品及高附加值的生物製品。
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領域,主要開展水產品安全基礎研究、水產品質量風險評估、質量安全監控技術、標準化技術研究。在水產品有毒、有害物質的積累、代謝及降解技術、水產品質量風險評估、安全限量研究、質量安全控制技術、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研究、水產品質量標準的制(修)定等方面的研究。
漁業裝備與工程技術領域,主要開展設施漁業裝備技術、海洋牧場工程技術以及海洋漁業捕撈技術與漁具漁法的研究,建立全新技術的生產工藝流程、企業標準和負責任海洋漁業技術體系。
漁業信息技術領域,主要開展漁業科學數據共享平台建設、漁業經濟發展戰略以及漁業信息服務等研究,為漁業巨觀管理決策和漁業信息化綜合服務提供系統的技術支撐。
主要科研成果
建所以來,已經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 1600 多項,獲各類科研成果 800 餘項,其中,國家級獎 12 項,省、部級獎勵 108 項。突出成果有《四大家魚工繁殖》、《大珠母貝人工育苗與插核珠技術》、《 “ 南海貽貝觀察 ” 體系的研究》、《廣東省海島水域海洋生物和漁業資源調查》、《鯔魚人工繁殖與育苗技術研究》等等,這些成果分別在各個時期為繁榮我國漁業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了貢獻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