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地球物理圖集

2.本節圖目二、磁力z.異常特徵第三節 2.本節圖目二、南海地殼結構特徵第二節 2.本節圖目二、剖面特徵第三節

基本信息

書名:南海地球物理圖
作 者: 陳潔,溫寧 著
出 版 社: 科學出版社 ISBN:9787030256553 出版時間:2010-01-01 版 次:1 頁 數:137 裝 幀:精裝 開 本:大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科學與自然 > 地球物理學 印刷時間:2010-01-01
紙 張:銅版紙
印 次:1
正文語種:中文
定 價:¥150.00

內容簡介

《南海地球物理圖集》秉承劉光鼎院士的工作成果與思路,增加了1987~2007年海洋多波束、重力、磁力、多道地震、層析成像等南海地球物理實際調查資料,採用“十一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重大項目研究技術,獲取新資料,重新處理、校正、整合、提升老資料,匯集成冊,建立起認識南海的地球物理場系列圖,有效而充分地升華了近40年海洋地球物理調查成果,形成客觀反映南海地球物理場特徵的成果集,為南海資源、環境、礦產、海防、海洋基礎地球科學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南海地球物理圖集》可供資源、環境、礦產、海防、海洋基礎地球科學相關的管理與專業人士,以及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參考。

本書目錄

序前言第1章 地形地貌一、水深數據來源及地形圖的編繪 1.水深數據的來源及處理方法 2.地圖的編繪方法二、南海地貌概況 第2章 重力場第一節 空間重力異常一、編圖說明 1.重力資料來源及利用 2.參數的套用及統一處理 3.圖件的編制 4.本節圖目二、空間重力異常特徵第二節 準完全布格重力異常一、圖件的編制 1.準完全布格重力異常的提出及意義 2.計算公式 3.處理參數 4.本節圖目二、準完全布格重力異常特徵第三節 空間重力異常小波分解準完全布格重力異常小波分解一、編圖說明二、本節圖目第四節 莫霍面一、編圖說明 1.反演方法及參數 2.本節圖目二、莫霍面形態特徵第五節 南海準完全布格重力異常向上延拓一、處理方法說明二、本節圖目第六節 準完全布格重力異常三維密度反演成像一、反演方法及參數二、本節圖目 第3章 磁場第一節 磁力T異常圖一、編圖說明 1.磁力資料來源及利用 2.資料的取合和整理 3.調差、精度及調平 4.坐標系 5.圖件的編制 6.本節圖目二、關於“磁力T異常”特徵第二節 磁力Z1異常圖一、編圖說明 1.反演方法 2.本節圖目二、磁力z.異常特徵第三節 磁力Z.異常小波變換 1.反演方法 2.本節圖目第四節 居裡面深度圖一、編圖說明 1.反演方法及參數 2.本節圖目二、居裡面特徵第五節 磁力Z異常向上延拓 1.反演方法 2.本節圖目第六節 磁力Z.異常三維磁化率反演成像 1.反演方法及參數 2.本節圖目 第4章 地震波場第一節 南海地殼速度結構一、編圖說明 1.圖件說明 2.本節圖目二、南海地殼結構特徵第二節 南海骨幹地震剖面一、剖面選擇 1.剖面選擇原則 2.本節圖目二、剖面特徵第三節 廣州一巴拉望地學斷面 1.圖件說明 2.本節圖目 第5章 層析成像第一節 Pn波層析成像一、數據來源和方法 1.數據來源和方法 2.本節圖目二、Pn波速度圖像特徵第二節 P波速度層析成像一、數據和方法 1.數據來源和方法 2.本節圖目二、P波速度圖像特徵第三節 S波(面波)速度層析成像一、數據和方法 1.數據來源和方法 2.本節圖目二、S波速度剖面 ……

本書前言

《南海地球物理圖集》(以下簡稱《圖集》)是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於“十一五”期間承擔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重大項目“南海深水油氣勘探開發關鍵技術及裝備”中的“深水油氣綜合地球物理採集處理及聯合解釋技術”課題(2006A.A09A101)的研究成果之一,是對南海認識的發展與延續。 1992年,我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前身——地質礦產部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編制“南海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的基礎上,編制了《中國海區及鄰域地質地球物理圖集》,基礎資料截止到1987年。 1987~2008年,20餘年的勘探歷程,我國在南海又做了大量的地球物理調查工作。國土資源部在1987~2007年間,基礎地球物理調查中區塊調查重力勘探76301km、磁力勘探81092km、多道地震97663km、淺層多道地震42000km,不包括科學考察性質的剖面調查工作量。2008年開展了精確定位的長纜二維地震、重力、磁力的聯合採集海上試驗,取得成功,這些成果都將成為我國開展南海海域研究的基礎。這樣大量的海洋實測的地球物理調查成果,至今均處於單區塊成果狀態,沒有開展南海為整體的大區域海測地球物理數據校正、拼合、整理、加工等工作,因此南海缺乏基於匯總的全海域海測數據為主的南海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包括圖集和由此延伸的地質、資源潛力評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為了更好地開展“十一五”期間承擔的國家863計畫重大項目“南海深水油氣勘探開發關鍵技術及裝備”的“深水油氣綜合地球物理採集處理及聯合解釋技術”課題(2006AA09A101)研究,使得該課題研究成果能夠為南海的國家決策服務,從海洋實測的基礎數據出發,遵循地球物理規律,客觀校正,採用新技術重新處理,形成當前技術和資料條件下客觀的地球物理成果體系,難能可貴。 《圖集》增加了1987~2007年的南海地球物理調查資料,採用“十一五”期間國家863計畫重大項目“南海深水油氣勘探開發關鍵技術及裝備”中“深水油氣綜合地球物理採集處理及聯合解釋技術”課題技術成果,重新處理、校正、整合、提升,並匯集成冊,為南海資源、環境、礦產、海防、海洋基礎地球科學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精彩書摘

南海是西太平洋面積最大的邊緣海,面積大約為300萬km2。從地圖上看,南海整體上呈菱形北東向延伸。南海北接中國華南大陸,西臨中南半島,東界和南界為一系列島弧圍繞。這些島弧北起台灣島,往南和西南方向的主要島嶼有呂宋島、民都洛島、巴拉望島、加里曼丹島及蘇門答臘島等,構成南海外緣的自然邊界。 南海海底水深變化大,最大水深超過5000m,發育多種多樣、紛繁複雜的地貌單元。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自20世紀70年代即在南海開展地質地球物理調查,30多年來積累和收集了大量的地形地貌資料。90年代中期,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國內率先套用先進的多波束測深設備進行海底地形測量,獲取了南海大面積海區的多波束測深資料。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分析和研究,我們編繪了高精度的南海海底地形圖,全面了解南海的地形地貌特徵,新發現了許多自然地理實體。 南海地形從周邊向中央傾斜,水深逐漸增大,發育的大型地貌單元依次為大陸架(島架)、大陸坡(島坡)、邊緣海盆地(中央海盆)。大陸架和深海盆地地形較為平緩,而大陸坡地形十分陡峭。大陸架(島架)是陸地在大海的延伸,其範圍白海岸線開始,地形平緩下降,至海底地形突然轉折帶結束,此轉折帶稱為陸架坡折線,水深一般不超過250m。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南海的大陸架(島架)可分為北部陸架、北部灣陸架、西部陸架、巽他陸架、南部島架和東部島架6部分,北部陸架、北部灣陸架和巽他陸架規模龐大,海岸線至坡折線的最大寬度超過350km,而其他島架則較為狹窄。其中,東部島架與菲律賓群島相鄰,寬度小於10km。由於陸地江河攜帶大量泥沙在近岸海底的沉積作用,因此陸架的次級地貌單元以大面積的陸架平原為主,地形平坦,水深變化小;另外,局部海底水流的沖刷作用,也形成了水下三角洲、淺灘、暗沙、小型海谷等小型地貌單元,如台灣淺灘和曾母暗沙。台灣淺灘位於台灣海峽南端,曾母暗沙位於南海南部島架,與加里曼丹島相鄰,是我國最南部的領海。 大陸坡(島坡)是大陸架與深海盆地之間的過渡地帶,其範圍開始於陸架坡折線,水深急劇下降,至海底地形變平緩地帶結束,此地形轉折地帶稱為陸坡坡腳線。南海大陸坡和島坡地形高差起伏大,水深範圍大致為200~4000m,是南海地形變化最複雜區域,發育有陸坡斜坡、海台、海嶺、盆地、海槽、海底高原等地貌單元。 南海的大陸坡(島坡)可分為北部、西部、南部和東部4部分,與北部灣陸架和巽它陸架相鄰的陸坡合併到相鄰的陸坡分區中。陸坡斜坡廣泛發育於北部、西部和南部陸坡中,規模龐大,為地形較為陡峭的下降斜坡。海台是陸坡上地形凸起、頂面較為平坦的小型地貌單元。一部分海台的頂面往往接近或露出海面形成暗沙、淺灘或島礁,如東沙海台、西沙海台、中沙海台的頂面分別形成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也形成於各個海台的頂面上。南海西部陸坡發育大量海山,海山的高差為800~3000m。這些海山分別組成3條大型海嶺,即中沙北海嶺、盆西海嶺和盆西南海嶺。規模最大的盆西南海嶺包含20個海山,長度440km。3條海嶺按東北一西南方向排列,矗立於陸坡邊緣,與地形平緩的中央海盆相鄰,更顯海嶺之高聳,構成壯觀的海底地貌景象。西部陸坡還發育中建南盆地、盆西大海谷等大型地貌單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