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浴仙池傳說

南昌浴仙池傳說

浴仙池最早是來自東晉初乾寶輯錄的《搜神記》,是一個民間口傳文學。它是南昌民間傳說的一個代表,是贛文化的典型標本。西晉時期,浴仙池更名為洗馬池,成為了南昌最繁華的商業中心。

簡介

浴仙池民間傳說是一個民間口傳文學,它始載於東晉乾寶的《搜神記》,迄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浴仙池民間傳說最初的記敘是有“毛衣女”在古豫章的池塘出現,有一男子竊其羽衣而藏之,失衣的“毛衣女”因此不能飛離而嫁與凡間的男子,繼而生兒育女,後因藏衣處被其子女發現,“毛衣女”重著羽衣率其子女飛離凡間。

浴仙池民間傳說(羽衣仙女)是南昌民間故事的一個代表,是贛文化的一個典型標本,是人類發展史的一個縮影,並以其優美的故事敘述和深邃的文化內涵,保持著長久的藝術生命力。

歷史淵源

浴仙池民間傳說《羽衣仙女》是一個民間口傳故事,它是南昌民間傳說的一個代表,是贛文化的典型標本、名片、品牌。羽衣仙女故事是所有民間故事當中最為動人的一則故事:美麗的仙女飛臨清池解羽沐浴,男子竊得羽衣後與其結婚生子,仙女要回羽衣後飛返天界,傷心的家人踏上了尋親的旅程……。這個故事中“解羽入池”、“窺浴竊衣”和“人鳥戀情”等故事情節優美感人,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它反映普通勞動者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曲折的生活經歷,既引人同情又包含了許多可能性,因而很能撩發人們的興趣與想像,具有較強的藝術魅力。

這一故事後來經過千百年的流傳和演繹,成了《天仙配》、《七仙女下凡》和《牛郎之女》的故事元素,俄羅斯的《天鵝湖》和日本的《夕鶴》亦與這一故事傳說有關,它經歷了由簡到繁.由單純型向複合型的演變構成過程。古時浴仙池是一個碧水清清的大池塘,鳥語花香,風光旖旎。

乾隆十九年修撰的《南昌縣誌》據北宋洪芻《豫章職方乘》作了如下記載:洗馬池在郡城東南隅……嘗有年少見美女七人,脫彩衣岸側,浴於池中。年少戲藏其一。諸女浴畢,就衣化白鶴去,獨失衣女留。隨至年少家,為夫婦,約以三年。還其衣,亦飛去。故又名浴仙池。也就是說,在郡城東南角的洗馬池……曾有少年看到七個美女把彩衣脫下放在岸邊,在池中洗浴。少年惡作劇地把其中一件彩衣藏起來,美女們洗完後就穿上彩衣變成白鶴飛去了,唯獨丟了衣服的美女沒能飛走。隨後跟隨少年到其家中,與少年結為夫妻,約定三年後還衣。三年期滿美女穿上彩衣飛去了。所以洗馬池也叫做浴仙池。

《江西省南昌市地名志》中錄有一則與這段記載完全相似的民間傳說,明代王直《豫章十詠》第八《浴仙池》有“翩翩仙侶下漣漪”、“鶴歸瑤島已多時”之句,這些都說明鶴衣女傳說最初就發生在豫章洗馬池一帶。

民間傳說

傳說古時,地處贛撫之濱的南昌江河縱橫,三湖九津,岸上,香樟成林,小橋流水;水中,水草豐茂,禽鳥栖息。這裡的人們耕作漁獵,植桑採茶,生活安定祥和。

一日傍晚,夕陽西下,淡月高懸,七隻白鶴駕祥雲從天而降,飄落在一泓清澈的池水上,化為七位誘髮披肩,身姿窈窕的秀麗少女。她們是天帝的女兒,趁父王外出巡遊之機偷偷來到人間,見這裡鳥語花香,風光旖旎,便在大姐娥英的提議下,紛紛脫去各自的五彩羽衣,歡快地跳入泛著漣漪的清水池,沐浴戲水,在水中盡情地洗去進入凡間的一路風塵。這一情景被一位砍柴路過水塘的少年在一棵大樟樹後看得真切。這位少年叫春生,他被池塘中的仙女們銀鈴般的歡笑聲所吸引,同時為她們美麗的姿容所打動,便忍不住悄悄走至水塘邊拿走了一件翠綠色的衣衫,然後又躲藏在綠蔭如蓋的大樟樹後面。

夜色漸濃,仙女們紛紛穿上各自的羽衣又變成白鶴飛回天宮,只有一位叫翠娥的仙女找不到自己的羽衣無法上岸。正在著急之時,水生手捧著翠娥的羽衣從大樟樹後走出,向翠娥表露愛慕之意。翠娥見水生長得眉目俊朗,體格壯實,是個勤勞樸實的好後生,對他也一見鍾情,便含羞應允。池塘旁的大樟樹默默地見證了這一切,它是位有著幾千年樹齡的香樟王,為他們來自天上與人間的純真愛情所感動,便降了紛紛飄落的香樟樹葉,化為翠娥的嫁衣,春生攜翠娥接受香樟王的祝福,結成了一對恩愛夫妻。從此,這個池塘被稱為浴仙池,成為當地人們淋浴洗衣、青年男女訴說愛情並約定終身的地方。

大將灌嬰久聞浴仙池之名,有一日刻意率眾將將士千餘人來到浴仙池洗馬、飲水,見池塘旁大樟樹下清風徐徐,便與眾將士在大樟樹下演習武藝。忽然,天際間雷聲滾滾,飛沙走石,灌嬰與眾將士驚詫莫名。原來,天帝巡遊回宮,得知翠娥不顧天界律令,私自下嫁凡間,怒不可謁,遂命兩位天神率天兵數千人下凡,欲將翠娥押回天庭問罪,如遇阻攔格殺勿論。灌嬰率眾將士奮起抗擊天兵,無奈天兵人多勢眾且藉助神力,灌嬰眼看招架難支。此時,香樟王命滿山遍野的香樟樹釋放樟腦,頓時,戰場上香樟瀰漫,天兵聞到樟腦氣息後隨即喪失神性,無力應戰,灌嬰率軍趁勢反擊,天兵大敗而歸。

天帝聞悉敗情,誓不善罷甘休,遂強令六姐妹穿上羽衣化鶴下凡,天后偽裝隨後,待六姐妹誘出翠娥後,由化裝成凡人的天神趁勢將翠娥後挾持回宮。

六姐妹化鶴來到人間,找到翠娥與春生,眾姐妹相見傾訴離情,激動萬分,她們對翠娥在人間的美好生活羨慕不已。這時兩位化作凡人的天神在翠娥家找到了她的羽衣,強令翠娥穿上羽衣飛回天庭,翠娥誓不從命,兩位天神便左右挾持翠娥向天庭飛升,春生欲奪回羽衣不讓愛妻飛離,搶奪之中,羽衣破碎,綴飾的玉佩和珍珠灑落在池塘的東邊,成了今天的珠寶街,羽衣的碎片卻被吹落在池塘的西岸,化為一片艷麗的花叢,成了今天的翠花街,而翠娥和春生在池塘邊住過的地方成了今天的“塘塍上”街名。兩位天神不顧眾姐妹的苦苦哀求,執意要把她們帶回天宮,無奈翠娥約定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時來鵲橋與春生相聚。

這一傳說是天鵝處女型故事,以其優美的故事敘述和深邃的文化內涵,在世界範圍內保持著長久的藝術生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