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醫科大學研究生院

南方醫科大學研究生院

南方醫科大學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1951年10月創建,1978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重點大學。2004年8月,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學校整體移交廣東省,更名為南方醫科大學。學校座落在經濟發達的歷史文化名城廣州,校園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是廣東省一級園林式院校。學校學科涵蓋醫學、工學、理學、法學、管理學、文學、教育學、經濟學八大領域,下設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工程、中醫藥學、公共衛生等16個二級學院和7所附屬醫院。2011年我校新增生物學、藥學、護理學、特種醫學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目前共擁有1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7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90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學校擁有一大批國家級重點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國家級臨床藥理基地、國家級中醫藥理基地,形成了以醫科為主、理工醫結合、中西醫結合、熱帶醫學、生物高技術等為代表的優勢學科群。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南方醫科大學 南方醫科大學

擁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1個國家級臨床藥理基地和1個國家級中醫藥理基地,1個解放軍重點建設學科,9個解放軍重點實驗室,1個涉外醫療中心,4個解放軍醫學專科研究所,10個解放軍醫學專科中心,擁有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50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南方醫科大學,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已集聚了一大批以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為代表的優秀學者,他們秉承先賢的優良傳統,成為南方醫科大學的棟樑。在民主、和諧的校園中,南方醫科大學的教學、醫療、科研等整體水平穩步提高。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大批在國際國內有影響的著名學者、專家,現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3名,博士生導師334名、碩士生導師854名,正副教授等高級職稱人員1100多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200餘名,國家學位評議組成員2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名,軍隊重大貢獻獎、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全國骨幹教師9名,有54人次先後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學校基礎設施配套完善,資產總值逾40億元人民幣,有著良好的信息化教學環境,生活設施配套先進,研究生公寓全部安裝了空調、熱水系統、直飲水系統,實現電話、網路、電視三通。

學校現有南方醫院、珠江醫院等6所附屬醫院,其中南方醫院惠僑樓是全國開辦最早、規模最大、收治海外病人最多的涉外醫療機構,並獲中央軍委授予的“模範醫療惠僑科”榮譽稱號。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口腔醫院以及解放軍廣州、武漢、南京等軍隊總醫院均為該校非直屬臨床醫學院;另有近百所規模較大、教學質量好的非直屬附屬醫院和教學基地,臨床教學實踐和就業資源十分充足。

對外交流

學校對外交往廣泛頻繁,先後聘請了100餘名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和學者為我校名譽教授,與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及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了穩固的學術交流、科研合作等聯繫,留學生數量居廣東院校第二位。與國外大學的師資互訪、學生互派的跨國教學活動正穩步展開,為廣大學生的進一步深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

基礎建設

南方醫科大學自從2004年改制以來,由原本的第一軍醫大學更名為南醫大,但是校東門仍然掛著葉劍英題詞的第一軍醫大牌匾,可見南方醫科大學各將校對軍制的依依不捨。2005年3月更是將隊制改成學院制,準確來說是學員隊制,這是希望能向地方學校靠攏,活潑學園生活。在學風方面,秉承重點大學優良學風,自習室時常爆滿,必須占位才能取得自習空間,考試前尤甚。學生工作方面,雖然對外宣稱軍事管理,但是不少行政管理層為了使南方醫科大學更加充滿活力紛紛放棄各種苛刻權力,對學生教育採取任由發展,伺機調整的戰略,所以養成了學園學生尊校規敬師長的優良品德和各人自覺意識,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軍校,能如此逐步捨棄傳統卻是難能可貴。

南方醫科大學硬體建設方面,南方醫科大學23層公寓樓男女生混編居住的形式,不僅反應了醫學院校拋棄舊道德的決心,也表現出重點大學應有的氣魄,與時俱進的信心。而作為國內少見的高層美形公寓樓,在設計方面也是頗花心思。宿舍允許學生安裝空調,並且採取4人通過制,不但促進校內民主還能提高學生忍讓和爭取利益的能力,是培養社會性優勢發展人才的重大舉措。還有東區的紅樓和食堂西面的研究生樓,也是環境幽雅,有著許多空室供學生活動的優質宿舍樓。教學樓分列9層,都安裝國家先進的教學設備和生活設備,而教學樓距宿舍樓僅僅2-7分鐘路程,讓學生和老師不需要浪費時間在無謂的步行上,從而經常可以看見上課期間同學們紛紜沓至,一片莘莘學子競相聚的景象。

經過多年的努力,南方醫科大學建成了以院士為龍頭、博士後流動站為基地、藥品研究基地為平台、重點實驗室為支撐、優秀中青年人才為骨幹的理工醫結合、中西醫結合、生物高技術、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等四大優勢學科群。

理工醫結合學科群

擁有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是中國醫學圖像學會理事長單位和《中國醫學物理學》、《中國臨床解剖學》2個核心期刊主編單位,建有解放軍醫學圖像重點實驗室、解放軍大型醫療設備質量保證和檢測中心,是大型醫療儀器國家軍隊標準的制定單位。其中的生物醫學工程為一級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在2002年國家教育部組織的中國理工類一級學科評估中,綜合實力就已經達到了中國第八,“科學研究”得分名列中國第三,來又取得了重大發展。

中西醫結合學科群

南方醫科大學是華南地區唯一一所同時擁有西醫和中醫藥學院的醫科大學,軍隊唯一的中醫藥學院和中醫藥研究所,擁有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中西醫結合和中藥學)、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中藥和西藥國家級臨床藥理基地,擁有2名院士候選人,2名中國科技先進工作者和4名中央保健組專家等大批知名專家學者。“十五”以來,在中醫中藥方面獲得的國家自然基金18項,在中國28所中醫藥大學中名列第4位。

生物高技術學科群,擁有2名科學院院士,1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在鼻咽癌分子機制、腫瘤靶向生物治療、套用型基因晶片、地中海貧血早期基因診斷、瘧疾免疫、基因工程疫苗等醫學前沿領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居國內領先水平。南方醫科大學是國家五大生物晶片研究中心之一,也是華南地區最具規模的生物晶片研究中心。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群

是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解放軍“2110”重中之重建設學科,是解放軍指定的南方戰區核、化、生等突發衛生事件應急和救護中心,是解放軍國際維和部隊醫療隊的專門培訓機構,是廣東省熱帶醫學理事長單位、廣東省預防醫學領域的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20世紀60年代參加國家“兩彈一星”和“三防”(防核武器、化學武器、生物武器)醫學科技攻關的一批專家調入南方醫科大學,奠定了該學科“三防”醫學的基礎。該學科匯聚了中國防生物戰部分創始人,擁有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專家、“863計畫”主題專家、國家科技評審專家等一批知名學者。建成了國家第一家數位化人體熱氣候仿真室、廣東省最早的p3實驗室(廣東省4個之一)和廣東省首家生物技術中試基地等一批國內一流的公共衛生研究實驗室。在SARS肆虐期間,被指定為流行病調研組組長單位和心理治療組組長單位,並承擔了中國第1列SARS患者屍體的解剖工作。

南方醫科大學於2006年將隊制更改為學院制,進一步趕上了國內高校改革的進程,現設有第一,二臨床醫學院,中醫藥學院,基礎醫學院,藥學院,熱帶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外國語學院,人文社科學院等八大學院。

大學精神

誠信務實自強不息敢為人先追求卓越 

南方醫科大學精神釋義:

“誠信務實”:誠信務實,代表了南方醫大精神的內在品質,體現了南方醫大人誠信為本、腳踏實地的理念。學校自創辦以來,始終堅持誠信務實的辦學、治學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為國家和軍隊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政治合格、業務過硬、品德優良的醫學人才。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歷經戰場、市場的雙重檢閱,始終堅守誠信務實的理念,受到社會各界的頌揚。先後湧現出了以全國優秀教師鍾世鎮院士、姚開泰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教書育人的典範,以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駱抗先教授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的典範,以“全軍模範護士長”楊麗為代表的一大批醫療工作者的典範,以“雷鋒式的模範軍醫”陳大新、“白求恩式的好軍醫”溫端生、2006年全國優秀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陳強、2007年全國三好學生孫慧美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學生。

“自強不息”:自強不息,代表了南方醫大精神的剛性氣質,表達了南方醫大人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氣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學校從1951年至今,三遷校址、六變隸屬、七易校名,從一所中學發展為全國重點大學。56年的風雨歷程就是一部自強不息的歷史。創建初期,學校邊建校邊教學,克服重重困難,為抗美援朝戰爭和軍隊衛生戰線輸送了1000餘名優秀的醫務幹部。升為本科院校後,在從北國遷往南疆的過程中,儘管資金困難,卻仍然不忘擴大規模,積極發展和完善重點學科及附屬醫院,並成為全國第一批重點院校。2004年8月,學校轉制移交廣東,在硬體建設上,與省內其他知名高校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但我們沒有氣餒,而是堅韌不拔、百折不撓、負重前行,勇敢地面對建設和發展中存在的重重困難和嚴峻挑戰,積極融入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潮之中。

“敢為人先”:敢為人先,代表了南方醫大精神的傲然風骨,表現出南方醫大人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勇氣。學校敢為天下先,一直走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創造出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許多第一。創辦了國內最早、規模最大的涉外醫療中心——惠僑樓,先後收治過81個國家和地區的7萬多名海外患者。在全國率先走開了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之路,構建了“一體兩環”辦學模式,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在軍隊院校和全國高校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研製出了國際上第一個SARS抗原檢測試劑盒、第一台國產X刀和全國第一個國家I類新藥心臟超聲造影劑。鍾世鎮院士開闢了我國臨床解剖學學科,被譽為我國“現代臨床解剖學科的奠基人”;張汗承教授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淚液學的系統研究,創造了“淚液學”英文單詞(Dacryology),被譽為“淚液學之父”;舒斯雲教授在世界上首先發現了人腦內與學習記憶功能有關的新區域,國際學術界將這一區域以她的姓氏命名,稱之為“舒氏區”;尹炳生教授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頭胸心電導聯理論,被譽為心電學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並寫入最權威的心電研究領域專著《心電學》,稱為“尹氏導聯”……

“追求卓越”:追求卓越,代表了南方醫大精神的優秀品格,闡釋了南方醫大人永不滿足、超越自我的氣勢。“要做就做最好的”。研製的《醫學通用題庫》,經國家教育部和衛生部推薦,在全國50多家院校推廣使用;開發的教務管理軟體《軍隊院校學籍管理系統》,被指定為全軍和武警院校的教務管理系統;在國際上首先解決了“磁共振系統T1加權成像的偽影問題”。國家科技部2004年底公布的發表論文全國高校排名中,位居24名,在廣東高校中位居第二,在全國醫科大學中排名第三。《學報》是廣東省唯一一家同時被三大國際權威醫學情報檢索機構(美國醫學索引、化學文摘、俄羅斯文摘)收錄的學術期刊,2004年影響因子為0.538,在全國92家醫科大學學報類中位列第二。從1993年廣東省開展“南粵優秀研究生”評選活動以來,我校獲獎率始終居廣東省院校前列。在1988-1997年廣東省公布英語四級通過率排名的十年中(1998年後不再公布排名),我校連續十年位居廣東高校首位。2004年,我校學生代表團在廣東省醫學生急救理論和技能競賽中,以比第二名高出40多分的成績獲得第一名,作為廣東省唯一代表赴港參加粵、京、滬、台、港、澳六地的決賽並獲得技術金獎。在2005-2007年,參加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獲特等獎2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13項……

昨天,學校憑藉“誠信務實、自強不息、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全國重點大學。今天,學校更需要繼承和發揚“誠信務實、自強不息、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去戰

學科建設

南方醫科大學

專業學科門類齊全。設有臨床醫學八年制、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預防醫學、預防醫學(食品衛生方向、衛生檢驗檢疫方向)中醫學、中醫學(中西醫結合)、臨床病理、臨床心理、中藥學、藥學(大藥學方向、臨床藥學方向、藥物製劑方向)、醫學影像學、生物醫學工程(影像工程)、生物醫學工程(醫學信息工程)、醫學檢驗(醫學實驗技術)、醫學檢驗(臨床檢驗)、護理學、法學(衛生監督與管理)、公共事業管理(衛生事業管理)、心理學(套用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經濟學、生物統計學等26個本科(方向)5個專科(三年臨床專科06年停止招生)。

學科理、工、醫、文、管、法、經濟等7大領域,形成了以理工醫結合、中西醫結合、熱帶醫學、生物高技術等為代表的優勢學科群。擁有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1個國家級臨床藥理基地和1個國家級中醫藥理基地,1個全軍重點建設學科,9個全軍重點實驗室,1個涉外醫療中心,4個全軍醫學專科研究所,10個全軍醫學專科中心,擁有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65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

辦學理念

南方醫科大學有著良好的人才培養模式。南方醫科大學尤其注重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致力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實施辦學的開放化、國際化和規模化,積極與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哈佛醫學院、韓國培才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聯合辦學,建立了與海外著名大學交換學生的制度。充分發揮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生物醫學工程等特色名牌專業的優勢,並緊密圍繞廣東經濟建設、衛生保障、科技發展的需求,以醫學學科建設為重點,帶動與醫學相關學科的協調發展,將南方醫科大學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研究教學型多科性醫科大學”。

師資力量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師2151名,其中,正副教授700多名(博士生導師98多名,碩士生導師250多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00多名,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名,國家學位評議組成員4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名,軍隊重大貢獻獎、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全國骨幹教師9名,有54人次先後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有100多名專家教授分別擔任全軍和全國性學術組織理事、常委以上職務。南方醫科大學,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已集聚了一大批以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為代表的優秀學者,他們秉承先賢的優良傳統,成為南方醫科大學的棟樑。在民主、和諧的校園中,南方醫科大學的教學、醫療、科研等整體水平穩步提高。

交流合作

南方醫科大學有著良好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尤其注重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致力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實施辦學的開放化、國際化和規模化,積極與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哈佛醫學院、南方醫科大學韓國培才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聯合辦學,建立了與海外著名大學交換學生的制度。充分發揮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生物醫學工程等特色名牌專業的優勢,並緊密圍繞廣東經濟建設、衛生保障、科技發展的需求,以醫學學科建設為重點,帶動與醫學相關學科的協調發展,將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研究教學型多科性醫科大學”。

精神文明

校訓

博學篤行,尚德濟世

校訓釋義

博學:取自宋代?張商英《素書》“博學切實,所以廣知”。意為廣博學識、豐富見聞、開闊胸襟、追求真理。廣泛地獵取知識,保持對知識的好奇與渴望,這是完善自身、發展自我的客觀要求。

篤行:取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意為堅定信念、持之以恆、腳踏實地、身體力行。不空談,不浮躁,確立目標,切實而堅定地行動,這是成就事業、實現理想的基本要求。

尚德:取自《左傳?襄公二十四章》“德,國家之基也”。意為誠信為本、德行為先、修身敬業、求真求善。培養純正的品行,誠懇的態度,良好的修養,高尚的道德,這是教書育人、立身社會的根本要求。

濟世:取自《論語?雍也》“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意為尊重生命、拯救疾苦、樂於奉獻、創新拓取。錘鍊精湛的醫術,樹立服務人民、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這是傳承醫學、造就人才的最高要求

校徽

南方醫科大學校徽各設計元素說明

校徽整體呈盾牌形,由多元素巧妙組成,各設計元素內涵如下:

皇冠:皇冠在西方文化中是頂級水平的象徵,校徽頂端用皇冠意指要把學校建成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多科性醫科大學的辦學目標。

麒麟:校徽上方兩隻奮力攀登的麒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瑞獸,象徵祥瑞、繁榮與昌盛,同時也含有南方醫科大學坐落於麒麟崗的寓意。

木棉花:木棉花是廣州市花,表達了南方醫科大學地處廣州這個國際大都市的地理優勢,同時一朵盛放的木棉花,也象徵了南方醫科大學欣欣向榮的景象和持續發展的勢頭。

雙蛇杖:雙蛇杖可作為醫學事業的象徵,表達了學校的辦學性質是以醫科為主的多科性醫科大學

飄帶:波浪狀的飄帶寓義南方醫科大學人具有活躍的創造性思維和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辦學思路。

橄欖枝與五星:兩束相對的橄欖枝環抱在校徽兩側,既是軍隊的象徵,也是人類健康、和平友好的象徵。鮮紅的五星表達出了建設一流醫科大學的雄心。同時校徽通過橄欖枝與五星也表達了學校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的歷史沿革,以及學校發揚軍隊優良傳統,建設一流大學的決心。

南方醫科大學:學校中文全稱(毛體),體現了辦學思想

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學校英文全稱

1951:表達了學校於1951年建校的辦學歷史

盾牌:整個校徽為盾牌形,表達了學校甘作醫療衛士保衛人民生命與健康的理念。

校歌

愛在南方

——南方醫科大學校歌(歌詞)

作詞:陳道斌作曲:胡平紹章

白雲山下麒麟崗,

是我們神聖的殿堂

勇攀醫學高峰,

和諧春風伴隨成長。

博學篤行尚德濟世,

生命責任在我們身上,

明理誠信,勤儉自強,

青春為理想閃光。

愛在南方,

情比珠江水長,

我們托起生命的希望

白雲山下麒麟崗,

是我們神聖的殿堂。

勇攀醫學高峰,

和諧春風伴隨成長。

博學篤行尚德濟世,

生命責任在我們身上,

明理誠信,勤儉自強,

青春為理想閃光。

愛在南方

科學發展指引方向,

我們意氣風發揚帆遠航。

教風

品正學高敬業愛生

學風

德能雙修學以致用

相關歷史

南方醫科大學自從04年改制以來,由原本的第一軍醫大學更名為南醫大,但是校東門仍然掛著葉劍英題詞的第一軍醫大牌匾,可見學校各將校對軍制的依依不捨.05年3月更是將隊制改成學院制,準確來說是學員隊制,這是希望能向地方學校靠攏,活潑學園生活.在學風方面,秉承重點大學優良學風,自習室時常爆滿,必須占位才能取得自習空間,考試前尤甚.學生工作方面,雖然對外宣稱軍事管理,但是不少行政管理層為了使學校更加充滿活力紛紛放棄各種苛刻權力,對學生教育採取任由發展,伺機調整的戰略,所以養成了學園學生尊校規敬師長的優良品德和各人自覺意識,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軍校,能如此逐步捨棄傳統卻是難能可貴。

設施建設

校本部:

南方醫科大學硬體建設方面,學校23層公寓樓男女生混編居住的形式,不僅反應了醫學院校拋棄舊道德的決心,也表現出重點大學應有的氣魄,與時俱進的信心.而作為國內少見的高層美形公寓樓,在設計方面也是頗花心思.宿舍允許學生安裝空調,並且採取4人通過制,不但促進校內民主還能提高學生忍讓和爭取利益的能力,是培養社會性優勢發展人才的重大舉措.還有東區的紅樓和食堂西面的研究生樓,也是環境幽雅,有著許多空室供學生活動的優質宿舍樓.教學樓分列9層,都安裝國家先進的教學設備和生活設備,而教學樓距宿舍樓僅僅2-7分鐘路程,讓學生和老師不需要浪費時間在無謂的步行上,從而經常可以看見上課期間同學們紛紜沓至,一片莘莘學子競相聚的景象.。

順德新校區:

南方醫科大學順德校區位於珠三角區域性中心城市、嶺南濱水城市和歷史文化氛圍濃厚的佛山市順德區(原順德市)。校區建築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中國古典園林特色。為記敘新校區建設之歷史,學校撰《順德新園記》刻於大門照壁,全文如下:“順德新園,幽雅俊美,格局別致。北攬容桂山水,南擁書館風華,東植百草,西沐德輝。有重樓飛閣,碧瓦紅牆,引清溪暢流,穿池繞苑,望虹橋煙雨,香山入畫。紫荊壇嫣然照水,凌雲塔直上九霄。荷亭扶香,蘭亭薰風,碧雲流轉,白鷺紛飛。冬嶺朝陽暖,景湖明月生。風拂芙蓉,煙籠牡丹,芝蘭吐蕊,桃李含芳。勁節看翠竹,浩氣養青松。秋實堂培累累碩果,春華堂聽朗朗書聲。水潤宜耘業,山遠澹人心。凝思徑深處,展懷天地間。待到花開時節,香傳四海,俊傑鹹集,人才輩出。自在其間,幸甚至哉!”順德校區既是學生治學修身的樂園,也是教書育人的理想之所。

順德校區現占地面積120萬平方米(1800畝),首期工程項目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包含教學核心區、行政辦公區、運動區、產業發展區、生活服務區和生態濕地區。教學硬體設施十分完善,有教學樓、實驗樓各五幢,現代化多媒體教室、實驗室200餘間,藏書100萬冊圖書館1座,可滿足12000學生的教學任務需要。運動設施場地齊全,建有多功能室內綜合體育館、標準游泳池、田徑運動場和足球場,另設有多個室外籃球場個、羽毛球場和網球場。校區內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建有大型超市、銀行、郵局、書店以及理髮室、麵包房。交通便利,順德區設有三條公交路線直達校區。

順德校區與廣州校本部實行教學一體化,學生一、二年級在校區學習,三、四、五年級回廣州校本部學習。學校在順德校區設立管委會,代表學校負責順德校區的全面工作,保障校區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維護校區安全、穩定、文明、和諧的良好局面。

四大優勢

經過多年的努力,學校建成了以院士為龍頭、博士後流動站為基地、藥品研究基地為平台、重點室為支撐、優秀中青年人才為骨幹的理工醫結合、中西醫結合、生物高技術、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等四大優勢學科群。2003年,在廣東省組織的重點學科評審中,全省參評學科綜合評分的前15名學科中,學校就有8個,占全省的53.3%。

理工醫結合學科群,擁有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是中國醫學圖像學會理事長單位和《中國醫學物理學》、《中國臨床解剖學》2個核心期刊主編單位,建有全軍醫學圖像重點實驗室、全軍大型醫療設備質量保證和檢測中心,是大型醫療儀器國家軍隊標準的制定單位。其中的生物醫學工程為一級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在2002年國家教育部組織的全國理工類一級學科評估中,綜合實力就已經達到了全國第八,“科學研究”得分名列全國第三,近兩年來又取得了重大發展。

中西醫結合學科群,學校是華南地區唯一一所同時擁有西醫和中醫藥學院的醫科大學,軍隊唯一的中醫藥學院和中醫藥研究所,擁有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中西醫結合和中藥學)、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中藥和西藥國家級臨床藥理基地,擁有2名院士候選人,2名全國科技先進工作者和4名中央保健組專家等大批知名專家學者。“十五”以來,在中醫中藥方面獲得的國家自然基金18項,在全國28所中醫藥大學中名列第4位。

生物高技術學科群,擁有1名科學院院士,1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在鼻咽癌分子機制、腫瘤靶向生物治療、套用型基因晶片、地中海貧血早期基因診斷、瘧疾免疫、基因工程疫苗等醫學前沿領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居國內領先水平。學校是國家五大生物晶片研究中心之一,也是華南地區最具規模的生物晶片研究中心。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群,是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全軍“2110”重中之重建設學科,是全軍指定的南方戰區核、化、生等突發衛生事件應急和救護中心,是我軍國際維和部隊醫療隊的專門培訓機構,是廣東省熱帶醫學理事長單位、廣東省預防醫學領域的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20世紀60年代參加國家“兩彈一星”和“三防”(防核武器、化學武器、生物武器)醫學科技攻關的一批專家調入學校,奠定了該“三防”醫學的基礎。該學科匯聚了我國防生物戰部分創始人,擁有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專家、“863計畫”主題專家、國家科技評審專家等一批知名學者。建成了國家第一家數位化人體熱氣候仿真室、廣東省最早的P3實驗室(廣東省4個之一)和廣東省首家生物技術中試基地等一批國內一流的公共衛生研究實驗室。在SARS肆虐期間,被指定為流行病調研組組長單位和心理治療組組長單位,並承擔了全國第1列SARS患者屍體的解剖工作。

輝煌校績

“九五”以來(1996-2003年),在粵所有高校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3項(均沒有獲得一等獎),其中學校就有10項,占全省各類高校和醫療機構獲獎總數的43.5%,位居全國醫科大學第一。“十五”期間,學校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一、二等獎30項,名列廣東省內高校首位。近幾年國家公布的年度科技十大新聞中學校有4項成果入選,是廣東省入選“十大新聞”最多的高校

“十五”以來(2001-2003年底),共承擔國家和省市基金課題643項,總經費1.38億多元,是全省獲得由各級政府設立的基金課題經費最多的醫科院校,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和國家基金重點項目各3項,位居廣東省醫科院校的首位(原中山醫科大學分別為2項)。目前在粵所有高校共承擔了5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畫(“973”)項目,學校就占了2項。學校承擔的“973”項目“炎症的細胞信號轉導網路及其調控機制研究”和“臨床醫學信息處理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是廣東省生命科學領域中僅有的2項“973”項目,填補了廣東省生命科學領域“973”首席科學家的空白。

裴國獻教授完成的“雙前臂異體移植術”,是亞洲第1、2例,世界第3、4例;舒斯雲教授在世界首先發現的人腦內與學習記憶功能有關的新區域,被國際學術界命名為“舒氏區”;由鍾世鎮院士牽頭開展的“數字化人體研究”,是國家重大科技攻關計畫(“863”)正式立項項目,2003年底面世的“數位化虛擬中國人數據集”,使我國成為繼美國、韓國之後第三個掌握虛擬可視人技術的國家。該課題組承擔著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航天員著陸保障系統主要研究任務,這是廣東省科研單位承擔的唯一一項有關“神六”的科研技術方面的工作,該研究還將延續到“神七”,主要是通過數字人技術來研究太空人太空行走中宇宙輻射對人體的傷害和防護。

尹炳生教授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符合參比系唯一性的頭胸心電導聯理論,國內學者讚譽該理論是心電學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被寫入國內最權威的心電研究領域專著《心電學》,稱為“尹氏導聯”。

張漢承教授在國際上率先開闢了淚液學研究領域,創造了“淚液學”的英文單詞名稱並得到國際學術界公認,被譽為“淚液學之父”。

車小燕教授研製的SARS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盒,是國際上首個針對SARS病毒血清抗原的檢測試劑產品,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在發病的第一天就能從血液中檢出SARS病毒的檢測試劑,敏感度達到90%以上,特異度高達99%。與其他檢測試劑產品相比,具有檢測速度最快、檢出率最高、特異性最強、最適合基層單位推廣等優勢。在鍾南山院士主編的《SARS診治指南》中,已把該試劑檢測結果作為最重要的早期SARS檢測指標之一。

根據國家科技部2004年底公布的發表論文全國高校排名中,學校位居第24位,在廣東省高校中名列第2位;學校有5種期刊是國內本專業領域內的權威學術期刊,《學報》是廣東省唯一一家同時被國際權威醫學情報檢索機構IM、CA、AJ同時收錄的學術期刊,在全國92家醫科大學學報類位列第二。

在2005年的中華醫學科技獎頒獎大會上,廣東醫學界拿下全國8個一等獎研究課題中的3個,分別是學校第二臨床醫學院(珠江醫院)的舒斯雲教授關於大腦記憶區域的研究課題、車小燕教授關於非典快速診斷試劑的研究課題,以及中山眼科中心楊培增教授關於葡萄膜炎發病機制、治療的研究課題,學校占了三分

名人名師

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一代名師、軍隊傑出高級專家、一級教授---鍾世鎮

1925年出生,195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醫學院。人體解剖學家,中國現代臨床解剖學奠基人,中國數字人和數字醫學研究倡導者。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解剖學會名譽理事長。

建立了以解決臨床外科發展需要的套用解剖學研究體系。創辦並主編了《中國臨床解剖學雜誌》和《JournalofClinicalAnatomy》期刊;擔任總主編出版了《臨床解剖學叢書》、《現代臨床解剖學叢書》和《鍾世鎮臨床解剖學圖譜全集》;擔任美國《ClinicalAnatomy》和法國《Surgical&RadiologicAnatomy》的執行編委及助理主編。他在顯微外科領域的系列成果,為中國顯微外科長期躋身於國際先進學術行列,提供了基礎理論依據。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和“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在人體管道鑄型標本研究上有創新性成就,建成了一個享譽國際的“南方醫科大學人體博物館”。在解剖學領域中,開拓了工醫結合的生物力學研究工作,創建了全軍和廣東省醫學生物力學重點實驗室,擔任廣東省創傷救治科研中心主任,為戰創傷、撞擊傷和脊柱穩定性的研究,取得了有價值的機理性成果。

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優秀教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衛生系統優秀留學回國人員、軍隊傑出高級專家、二級教授---姚開泰

1931年出生,1954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系,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腫瘤病理生理學家,我國鼻咽癌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任國際EVB委員會常務委員。先後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科學技術獎生物科學學科評審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常務理事、湖南省抗癌協會理事長、中國病理生理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南方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教授、所長,博士生導師,廣東省蛋白質組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廣東醫藥工業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廣東華南靈長類動物研究開發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衛生部腫瘤蛋白質組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長期從事分子腫瘤病理學研究,在腫瘤(尤其鼻咽癌)的流行病學、病因學、病理學、分子生物學方面有較深的造詣。先後承擔了國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點攻關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科技部“863”課題、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科研項目、衛生部、國家教委等三十多項課題的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發明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十多項科技獎項。近幾年來,在JProteomeRes,MolecularCancer,GenesChromosomes&Cancer,JMedGenet,ClinicalCancerResearch,InternationalJournalofCancer,BMCbioinformatics,BMCCancer,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line等著名雜誌上發表論文二十多篇。

中國科學院院士、內科(腎臟病)學專家、解放軍總後勤部“科技金星”、廣東省“三八紅旗手”---侯凡凡

1950年出生,1973年畢業於第一軍醫大學,1993年在中山醫科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95年至1998年作為訪問科學家在美國哈佛醫學院工作。現任廣州南方醫科大學腎臟病研究所所長,內科學系教授,南方醫院腎內科主任。

侯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慢性腎臟病。她是幾項臨床隨機對照研究(ESBARI、ROAD和SDBRAS)的主要研究者。現任中華腎臟病學會常務理事和14家國內外期刊的編委。作為第一和/或通訊作者已在許多國際著名期刊,如“NEnglJMed”、“JAmSocNephrol”、“KidneyInt”、“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和“Endocrinology”等發表過眾多論著。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2004年和2007年),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項(2009年)。獲歐洲腎臟病、透析、移植學會(EDTA)“傑出科學報告獎”(1995年),國際腎臟病學會(ISN)“最佳論文一等獎”(2001年),廣東省“丁穎科技獎”(2004年),中國醫師學會“中國醫師獎”(200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6年)。獲解放軍總後勤部“科技金星”(2002年)和廣東省“三八紅旗手”稱號(2009年)。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模範教師,國家科技進步獎醫藥衛生評審專家組成員、伯樂獎獲得者、三級教授----趙克森

1937年出生,1959年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我國著名的病理生理學專家,國際休克學會聯盟(IFSS)創建人之一。從事高等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50多年。評為全國模範教師,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總後勤部科學技術一代名師,全軍院校優秀教員,廣東省師德標兵,獲總後勤部優秀人才建設伯樂獎,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頒發的育才獎金獎,二次赴北京出席總後勤部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代表大會。主編出版了“休克的細胞和分子基礎”、英文版“AdvancesinBurnsandtrauma”和“MolecularMechanismofSevereShock”等6本專著,發表論文120餘篇。曾獲國際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國家發明四等獎各一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軍隊教學成果一等獎、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各一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六項,榮立三等功6次。為國際休克學會聯盟(IFSS)理事、曾任中國病生學會休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20-22屆中華醫學會理事、4-5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級教學名師---丁彥青教授

1950年出生,1972年畢業於第一軍醫大學。國內知名的腫瘤病理學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及廣東省教學名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科協優秀科技工作者、廣東省突出貢獻醫學專家、廣東省丁穎科技獎、全軍教育金獎獲得者,廣東省勞動模範及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重點基金,國際合作科學基金及廣東省科技成果評審專家。現任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兼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病理科主任、廣東省分子腫瘤病理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病理醫師協會副會長、中國病理學工作者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轉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病理醫師協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診斷病理學雜誌》副總編輯、《中華病理學雜誌》、《中國腫瘤生物治療學雜誌》、《中國肺癌雜誌》、《現代消化病及介入雜誌》、《南方醫科大學學報》常務編委及編委。Lancet、AmJNephrology、JclinicalPathology、JTranslationMedline、CellBiologyInternational等國際著名雜誌特邀審稿專家。2003年以來主持及完成國家、省部級研究課題20餘項,其中國家“863”子課題、“973”分題、國際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11項;發表科技論文200餘篇,SCI收錄論文36篇,包括NEngJMed、JPathol、ModernPathol、Neoplasia、JProteomicsResearch、Gut等;主編、副主編及參編專著20部,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7項。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專家、國家科技部醫學成果評審專家、伯樂獎獲得者、省級教學名師、省五一勞動獎、中國流行流行病傑出貢獻獎---俞守義

1937年生,南方醫科大學(原第一軍醫大學)流行病學系教授,博導。2009年中華預防學會流行病學會授於“中國流行流行病傑出貢獻獎”。1962年起先後任職於北京國防科委十三研究院、軍事醫學科學院流研所、青海省貴德縣鼠防站、廣州第一軍醫大學。長期從事軍事預防醫學的科研、教學、突發疫情的防控研究和現場應急處理。曾任全軍防生武器專業組副組長、國務院學委會科學評議組專家、國家科技部和軍隊總後勤部醫學科研項目立項和成果評審組專家。1998年主持並召開全國第一屆分子流行病學研討會。曾主持軍隊指令性項目,參與國家“973”、“863”及省部級科研項目20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三等獎各一項,軍隊、省、部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三等功2次,主參編專著6部,培養碩博研究生108名,在讀10名。榮獲“軍隊科技幹部伯樂獎”“省級教學名師”“省五一勞動獎章”。現任省、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專家,流行病學會終身名譽主委,廣東省熱帶醫學會理事長。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獲得者---陳武凡

1949年出生,1981年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現任南方醫科大學(原第一軍醫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院長,廣東省醫學圖像重點實驗室主任、科技部國家973計畫首席科學家(兼評審專家)、教育部生物醫學工程教指委副主任委員、中國圖像圖形學會副理事長兼醫學影像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兼信息與控制分會主任委員、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CAD&CG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成果與項目評審專家、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IEEETMI、TIP與TPAMI等會刊審稿人。主持及完成國家973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項、軍隊重點攻關項目2項、廣東省重點攻關項目3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教育部國家提名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教育部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1項(已授權)。自參加工作以來,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科技論文200多篇,主編教材和專著各2部。

醫療實力

擁有6個廣東省醫學重點專科,廣東省35項“名醫工程項目”我校占9項。有直屬附屬醫院6所(南方醫南方醫院院、珠江醫院、第三附屬醫院、江都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和北滘醫院),其中第一臨床醫學院(南方醫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珠江醫院)都是高水平綜合性教學醫院,展開床位5000餘張。在消化病診治、腎病的綜合治療、中西醫結合診療、腎肝移植、異體手移植、造血幹細胞移植、心腦血管介入、創傷修復、新生兒重症救治和圍產醫學等方面形成了明顯的特色優勢。南方醫院惠僑科被中央軍委授予“模範醫療惠僑科”榮譽稱號,並得到江澤民同志親筆題詞嘉勉。

產業開發: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校堅持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指導思想,開創了全國高校產學研一體化先河,以自主研發的“三九胃泰”、“正天丸”、“無限極口服液”、“尿毒清”等產品為基礎,先後創建了深圳南方製藥廠(三九集團前身)、南方李錦記營養保健品有限公司(現名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廣州康臣藥業有限公司等國際知名的醫藥企業。2004年轉制地方以來,取得科技成果300餘項,研製出國際上第一個SARS抗原檢測試劑盒、國家1類新藥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注射劑、f-PAX系統等重量級的科研產品並成功轉化,在生物醫藥、保健食品、醫療器械、日用化工等多個醫藥相關領域新建立了東方藥林、南方潔靈、宜誠數字醫療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

附屬醫院

直屬附屬醫院

第一附屬醫院南方醫院

第二附屬醫院珠江醫院

第三附屬醫院華瑞醫院

江都醫院

中西醫結合醫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