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將軍廟行

這首《南將軍廟行》詩作於公元1664年(康熙三年),是作者行經泗州(今安徽泗縣)拜謁南將軍廟時所作。此詩意在感懷南霽雲的英烈,頌揚他剛毅不屈的高尚情操。詩為歌行體,四句一轉韻,自然形成五節。前兩節從安祿山反叛寫到睢陽危急,交代了軍事形勢;三、四兩節寫南霽雲的乞師賀蘭與殺身成仁;最後一節寫自己的拜廟與感懷。

基本信息

【名稱】《南將軍廟行》

【年代】清代

【作者】王士禛

【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南將軍廟行[1]

范陽戰鼓如轟雷[2],東都已破潼關開[3]。

山東大半為賊守[4],常山平原安在哉[5]!

睢陽獨遏江淮勢[6],義激諸軍動天地。

時危戰苦陣雲深[7],裂眥不見官軍至[8]。

誰歟健者南將軍[9],包胥一哭通風雲[10]。

矢誓仇氣慷慨,拔劍墮指何嶙峋[11]!

賀蘭未滅將軍死[12],嗚呼南八真男子[13]。

中丞侍郎同日亡[14],碧血斕斑照青史[15]。

淮山峨峨淮水深[16],廟門遙對青楓林。

行人下馬拜秋色,一曲《淋鈴》萬古心[17]。

作品注釋

[1]南將軍:唐將南霽雲,頓丘(今河南清豐縣)人,少貧為舟子。公元755年(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叛,隨巨野尉張沼起兵討伐。後被遣至睢陽(今河南商丘)與張巡計事,遂留睢陽。公元757年(至德二載),睢陽被圍,張巡命南霽雲往臨淮(安徽盱眙縣西北)乞師於賀蘭進明,進明坐視不救。霽雲拔劍斷指抽矢射塔,誓滅進明。睢陽陷後,與張巡等同時遇害。後人即在其乞師之處建廟祀之。作者註:“在泗州(今安徽泗縣)南公霽雲乞師處。”

[2]范陽:唐方鎮名。公元713年(玄宗先天二年),為防禦奚、契丹置幽州節度使。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改名范陽,為邊防十節度使之一。轄境約當今河北省永定河以北,長城以南地區。公元744年(天寶三年),安祿山代裴寬為范陽節度、河北採訪使,領平盧軍。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舊曆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

[3]東都:指洛陽。《資治通鑑》:“十二月丁卯,祿山陷東京。”潼關:在陝西東部,古為桃林塞,東漢時設潼關,為西入長安必經之要塞。姚汝能安祿山事跡》:“天寶十五載六月八日乙酉,哥舒翰出兵潼關,為祿山將崔乾祐所敗。十四日辛卯,潼關失守。”

[4]山東:古稱太行山以東之地為山東。唐建都長安,時河北諸道,均屬山東。

[5]常山:郡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縣南。當時顏杲卿為常山太守,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正月城陷,顏杲卿被執,罵賊不屈而死。平原:郡名,在今山東平原、德州等縣地。顏真卿時為平原郡守,安祿山變起,約顏杲卿連兵斷祿山歸路,河朔諸郡,共推為盟主。公元756年(肅宗至德元年)舊曆十月,食盡援絕,棄城渡河,於是河北各地盡陷。

[6]睢陽:郡名,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改宋州置,故城在今河南商丘縣南,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安慶緒(祿山子)遣尹子奇攻睢陽,張巡與許遠死守十個月,江淮賴以保全。遏:遏止,阻擋。韓愈《張中丞傳後序》:“蔽遮江淮,阻遏其勢。”

[7]陣云:戰地煙雲。這句是說時勢危險,戰鬥艱難而激烈。張巡《睢陽聞笛詩》:“戰苦陣雲深。”

[8]裂眥句:這句是說望眼欲穿而不見援兵到來。裂眥:奮力瞪大眼睛。眥:眼眶。

[9]誰歟健者:為“健者誰歟”的倒裝,歟:嘆詞。健者:猶言壯士。

[10]包胥:即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楚君蚡冒之後,亦名棼冒勃蘇。公元前506年,伍員以吳師伐楚,入郢。包胥去秦國求救,在秦庭痛苦七日夜,終於感動秦國發兵救楚。此處喻指南霽雲乞救於賀蘭進明之事。 

[11]抽矢二句:指南霽雲乞師失敗後的激憤。《張中丞傳後序》:“南霽雲之乞救於賀蘭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愛霽雲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具食與樂,延霽雲坐。霽雲慷慨語曰:‘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下。雲知賀蘭終無為雲出師意,即馳去。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嶙峋:山岩突兀的樣子。此處形容南霽雲的意氣慷慨。

[12]賀蘭:複姓,指賀蘭進明,時為河南節度使,駐軍臨淮。

[13]南八:南霽雲行八,唐人慣用排行稱呼。真男子:意謂剛直有骨氣的人。《張中丞傳後序》:“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雲,雲未應,巡呼雲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

[14]中丞:指張巡。南陽人,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進士,歷任清河、真源縣令。安祿山反,巡與許遠守睢陽,詔拜御史真丞。睢陽城破被執,罵賊而死。侍郎:指姚公誾。陝西硤石(今河南陝縣東南)人。與張巡素交好,共守睢陽。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春,加檢校尚書侍郎。

[15]碧血:《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周人藏其血,三年化而為碧。”青史:古代在竹簡記事因稱史冊為青史。以上二句的意思是說南霽雲與張巡、姚誾同日犧牲,光照史冊。

[16]峨峨:雄偉高聳的樣子。

[17]行人二句:寫作者瞻仰廟宇時的感慨。淋鈴:指《雨淋鈴》曲。相傳唐玄宗入蜀,至斜谷淋雨彌旬,棧道中,鈴聲隔山相應,因採取其聲為《雨淋鈴》曲以悼念楊玉環。此處借指作者對南霽雲的哀悼懷古之情。

作品簡析

這首《南將軍廟行》詩作於公元1664年(康熙三年),是作者行經泗州(今安徽泗縣)拜謁南將軍廟時所作。此詩意在感懷南霽雲的英烈,頌揚他剛毅不屈的高尚情操。詩為歌行體,四句一轉韻,自然形成五節。前兩節從安祿山反叛寫到睢陽危急,交代了軍事形勢;三、四兩節寫南霽雲的乞師賀蘭與殺身成仁;最後一節寫自己的拜廟與感懷。全詩義脈明晰,氣勢磅礴,長歌當哭,浩氣橫空,敘述史跡雖基本取諸史傳,然洋溢著詩人自己的一腔熱情,故如急管繁弦,格高調響。

作者簡介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晚號漁洋山人。清初濟南府新城縣(今桓台縣)人。出身於世代仕宦之家,自幼聰穎。順治(清世祖年號,公元1644~1661年)進士。死後謚“文簡”。王士禛是繼錢謙益吳偉業之後,康熙(清聖祖年號,公元1662~1722年)時的文壇盟主,被譽為“泰山北斗”。詩、詞、散文皆善,傳世著作達數十種。創“神韻”說,稱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詩之最高境界,強調“興會神到”,“神韻天然不可湊泊”,提倡清新淡遠、蘊藉含蓄的詩風。著有詩集《帶經堂集》、《漁洋山人精華錄》,詞集《衍波詞》。另有《居易錄》、《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分甘余話》、《漁洋詩話》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