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思想史

南宋思想史

《南宋思想史》是杭州市社會科學院組織編纂的“南宋史研究叢書”中的一種。南宋是理學思想的成熟期,也是三教合流思潮的盛行期。《南宋思想史》全面探討了南宋釋儒道的發展,特別是對理學思想體系的形成作了細緻的梳理。《南宋思想史》還進一步研究民間信仰和社會習俗風尚中反映出來的思想,並進一步探討社會大眾行為與思想家思想的互動,開拓了思想史研究的新視野。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何俊,1963年生,浙江長必人。哲學博上,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宋學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杭州市社會科學院兼職研究員。曾為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宋明理學與浙東學術研究。著有《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南宋儒學建構》等,發表研究論文數十篇。
范立舟,1962年生,浙江衢州人。199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隨即去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1999年10月出站進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工作,現為該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杭州市社會科學院兼職研究員。先後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與廣東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各一項,出版個人專著二部,在《哲學研究》、《政治學研究》;等CSSCI刊物及台灣地區、加拿大、日本學術雜誌發表論文六十餘篇。專業特長為以宋代為中心的思想史、學術史、文化史、宗教史研究,兼及政治史與社會史研究。

目錄

第一章

新學與洛學的消長
第一節 新學與洛學的升沉消長
第二節 程門的薪火相傳

第二章

洛學的分流
第一節 道南學派
第二節 湖湘學派

第三章

朱子學的形成
第一節 文本、道統與行道
第二節 在論學中闡釋思想

第四章

思想向文化轉型
第一節 慶元黨禁後的學派整合
第二節 思想的世俗化:楊簡、黃榦、陳淳
第三節 思想的政治化:真德秀與魏了翁
第四節 思想的學術化:王柏、金履祥、黃震、王應麟

第五章

南宋禪宗及其他佛教宗派
第一節 南宋士風與禪宗
第二節 禪門各宗
第三節 南宋禪宗的形式與思想特質
第四節 華嚴宗
第五節 淨土宗
第六節 天台宗

第六章

南宋內丹道的發展與成熟及符篆道、淨明道的出現
第一節 兩宋帝王之崇道
第二節 南宋內丹道的傳承及特質
第三節 陳摶、張伯端的內丹理論
第四節 內丹道南宗與內丹中派
第五節 南宋元符篆道的發展與淨明道的出現
第六節 淨明道的流傳與思想特質

第七章

白蓮教與佛教淨土信仰及摩尼教之關係
第一節 白蓮教與佛教淨土信仰
第二節 白蓮教與摩尼教之關係
第三節 白蓮教與宋元下層社會

第八章

南宋的文化風尚、社會生活及其思想史意義
第一節 民間神鬼信
第二節 巫術信仰
第三節 婚喪禮儀習俗
第四節 風水術的風靡
第五節 服飾風尚
第六節 飲食風尚
第七節 飲酒、飲茶風氣的盛行
後記
編後語

書摘

第一章 新學與洛學的消長
南宋儒學的開始是與宋室南渡前後百年間的王學、洛學的升沉和消長相聯繫的。任何一種哲學思想的理論意義與歷史價值,最終無疑是決定於哲學思想自身的內容,但哲學思想於現實中的升沉與消長,直接的原因則更顯見得是由外在的因素所構成。而對於王學與洛學而言,這外在的因素中,尤其重要的是政治與教育。
第一節 新學與洛學的升沉消長
王安石於熙寧當政以後,他主編的《三經義》深得宋神宗的肯定,神宗講:“今談經者言人人殊,何以一道德!卿所撰經義,其以頒行,使學者歸一。”於是頒於學官,稱《三經新義》,成為科舉的依據。這種現象當然為儒學中的其他學派所不喜,只是不能指責皇帝,只能攻擊王安石。蘇軾嘗云:
王(安石)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於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顏淵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學同天下!但是,憑著政治的權力和科舉的導向,王學事實上占了優勢。
這種優勢從正面看,是王學的影響極大,所謂“安石(《三經新義》)行,士子以經試於有司,必宗其說,少異,輒不中程”。北宋元豐八年(1085)三月,神宗崩,哲宗立,宣仁太后臨朝。五月司馬光出山,隨後二程兄弟上台(程顥除宗正丞,未行而卒)。元祐元年(1086)二月司馬光拜相,三月程頤為通直郎充崇政殿說書,四月再受經筵之命,同月王安石逝於江寧。在這場政治大變動中,熙寧新法雖一一盡廢,蔡碓、章悖、呂惠卿也次第罷免,而且儘管司馬光對王安石改革後的科舉考試形式和以《三經新義》為依據表示不滿,但除了新法與人事以外,科舉方面沒有受到衝擊。事實上,司馬光對於王安石新學的攻擊,在同一政治集團中也受到了批評。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