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戲劇論叢

《南大戲劇論叢》(一)簡介

本書收錄論文21篇,分為“吳中崑曲發展史考論”、“論中國當代戲劇中的反現代傾向”、“試論戲劇文體”、“論中國話劇與民族戲曲傳統”、“論當代中國戲劇的電影化傾向”等專題。該書為南京大學戲劇影視研究二十二位老師的一部論文集。
這套叢書將戲劇、電影、電視劇的研究聯為一體是有道理的。自從電影、電視劇出現之後,便把這兩種新的藝術形式與戲劇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的傾向。電影曾叫著要與戲劇“離婚”。固守戲劇陣地的人也不無敵意地把這兩門新藝術看作的挑戰者。其實,儘管兒子的性格、相貌均與母親不同,但他身上仍有母親的基因。無論電影或電視劇,都離不開“演”與“觀”這些基本要素。說到底都不過是戲劇這一古老藝術在新技術條件下的新變種,它們不可能完全丟掉自己祖先的血脈和靈魂。戲劇是什麼?歷來定義紛紜,支持這些定義的有“模仿說”、“遊戲說”、“意志表現說”等等。歸根結底,人類發明戲劇這種東西,無非為了創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的、可聽可視可感知的“觀”與“演”的場景,藉以對自身的生命形式和生存環境進行一次直覺的、形象的再體現,從而娛樂自己、欣賞自己、認識自己、批判自己、升華自己,從而最佳化和擴大生存的空間。

《南大戲劇論叢》(五)簡介

《南大戲劇論叢(5)》:《南京大學戲劇影視研究叢書》包括我校戲劇影視研究所的學者獨立完成或與外單位學者合作完成的一系列研究戲劇、電影、電視的學術著作。這些著作前四期每年出版一期,從第五期起不定期出版,約每年出版一期,也不追求什麼完整的“體系”,只想在五彩斑斕的學術世界裡塗一筆自己的色彩,喊一下自己的聲音。人類既然已經建立了一座被一代代人刻滿了文字的古塔,而我們這些吃文字飯的人又似乎難以逃離它,那么我們至少應在它的某一層面刻上自己的意念,不管這意念的符號是長留,還是鏇即被人抹去。
這套叢書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近十年來我們戲劇影視研究所的同仁又有不少的著作問世。其中有的是編入叢書出版的,有的則因項目來源不同,未打叢書的“旗號”。可喜的是,這些古塔印痕不僅未被抹去,還得到了同行的好評,這鼓勵我們把這套叢書繼續出下去。

《南大戲劇論叢》的出版時間

《南大戲劇論叢》出版時間:
第一輯:2005年6月;
第二輯:2006年8月;
第三輯:2007年12月;
第四輯:2008年12月;
第五輯:2010年8月;
第六輯:2011年9月;

《南大戲劇論叢》(五)信息

出版社: 中華書局; (2010年8月1日)
叢書名: 南京大學戲劇影視研究叢書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101074550, 7101074553
條形碼: 9787101074550 平裝: 470頁
尺寸: 20.8 x 14.4 x 2.2 cm 重量: 440 g
周期:年刊 級別:南京大學CSSCI2012-2013版收錄來源集刊

《南大戲劇論叢》(五)目錄

“非人化”與“非女性化”同時完成 ——所謂“紅色經典”電影中的女性描寫
中國當代女性導演的藝術追求和生存景況
性別文化意識與電影性別敘事策略
女子獻祭:中國影像敘事體系中的儀式原型
論電影《人?鬼?情》的女性主義意義
烈女追日還是飛蛾撲火?
——也談電影《立春》中的人物形象王彩玲
倫理絕境中的女性選擇
——談《圖雅的婚事》、《左右》和《色戒》
女性形象、女明星與女性身份的漂移
遮掩、表達與大敘述下的小故事
——性別、電影與傳統:早期中國電影中的女性的社會形象的變化
中國電影中的女性銀幕角色演變研究
靈與肉的重新建構:身體,表演,及其他
——對當代中國電影女明星“女性氣質”的研究
論“滿映”的女性形象與女明星的塑形
愛在他鄉的季節
——論當代華語電影中女性身份漂移的表征
女性作者與女性意識表達
唐書璇:香港電影中的“女性作者”
論張婉婷電影的文化鄉愁與國族認同
歷史、空間與敘述策略
——論香港女性導演的離散美學
清麗而越軌的筆致
——論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女性導演的女性意識表達
論李玉三部影片中性話語的性別政治意義
作為電影製片人的王漢倫和楊耐梅的研究
戰爭與愛情的“雙性同體”敘事
——《柳堡的故事》的女性主義解析
記錄基層婦女的歷史
——愛滋病題材紀錄片《中原紀事》和《關愛之家》研究
身體敘事與性別互文性
性力與生殖力的敘事角逐:華文電影中男女導演
對女性身體的不同想像
——以《色戒》、《蘋果》為例
欲望?身體?社會
——《頤和園》中的女性身體敘事及其困境
李安電影中的身體美學
論李安電影的性別互文性
政治倫理與婦女解放
“女性”的缺席與“個人”的缺席
——以第四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四部獲獎劇情片為例
三十年代的女性再現:重讀《神女》和《新女性》
革命倫理中的“他”與“她”的歷史
——以影片《母性之光》為起點
公共領域:女性的解放途徑?
——“自由夢”之社會學解讀
女性鏡像與當代中國大陸的意識形態變遷
——以《李雙雙》、《黃土地》、《大紅燈籠高高掛》為例
政治話語下的他者想像
——“十七年”少數民族電影的女性形象
性別?階層?女性神話
——中國20世紀30年代左翼電影與第六代
電影中的底層女性形象比較
困境突圍
——論影片《蘋果》中的性別秩序和權力關係
跨文化、跨媒介的性別敘事研究
女性權利的畸形膨脹與女性意識的缺失
——中國50~60年代與蘇聯早期電影中的女性形象比較談
反寫的中國,反寫的“民族志
——論李安四部西片中的主體意識
媒介?性別?敘事
——小說《色,戒》與電影《色戒》比較
女性形象的顛覆與重構
——李碧華電影文本解讀
影片《暖》的女性主義分析-
性別批評與華語電影的跨文化研究
——“聚焦女性:性別與華語電影國際學術會議綜論
附錄
中文版“聚焦女性:性別與華語電影”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選集編選說明
英文版“聚焦女性:性別與華語電影”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選集目錄

《南大戲劇論叢》(六)目錄

論六十年代“反修防修”文學
“現代戲曲”的三種美學趨向
三起三落的新中國戲劇
--劇本出版五十年研究
論戲劇不可或缺的個人性、精神性和
悲劇性與喜劇性
--以京劇《廉吏于成龍》的平庸為例
依然是一座峰巔
--再論現代京劇《曹操與楊修》
略論話劇研究中的民族化預設問題
現代傳媒與話劇文體的發生
戲劇的“人學”轉向與深化
--論新時期現代現實主義戲劇創作
布萊希特在中國的影響與誤讀
元代雜劇在崑曲中的流存
南戲文本形態的特徵及其演變
論臧懋循《元曲選》對元劇腳色之編改
天一閣藍格抄本《錄鬼簿》及續編的
發現、整理與研究
大輅椎輪,創始不易
--中國近代學術的轉型與
王國維的戲曲研究
“名角制”京劇班社結構初探
京劇班社財務特徵初探
西儒耳目資》中的聲調符號與崑曲字腔
崑曲曲牌在流傳中的舛誤
--以《長生殿·驚變》[石榴花]為例
視覺感動的鏡像表現
--論電影藝術理論的重構
“目擊”與紀錄片的本性
時代的聲音與女性的聲音
--論黃蜀芹導演的“女性題材”電影
不“可見的歷史”與不“可見的人
--中國當代電影的歷史敘事
與歷史人物形象片論
電影互文性:以武俠電影為例
不可能的自由選擇
--存在主義哲學視角下的薩特戲劇
《死無葬身之地》解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