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兗州

晉明帝太寧三年(325),僑置兗州於廣陵(揚州市區)。 北齊文宣帝天保三年(552),南兗州歸屬北齊,並改名為東廣州,下置廣陵、江陽2郡。 陳宣帝太建六年(574),東廣州入南朝,復稱南兗州。

東晉南兗州

永嘉之亂”時期,北方人大批南下。晉明帝太寧三年(325),僑置兗州於廣陵(揚州市區)。晉成帝時,兗州改稱南兗州,治所還於京口鎮江市區)。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撤南青州併入南兗州,僑置在廣陵郡的原青州各僑郡僑縣改屬南兗州。
文帝元嘉八年(431),改南兗為實州,分江而治,南兗州割江淮為境,治廣陵(揚州市區),南兗州領廣陵、海陵、山陽、盱眙(治所今盱眙縣東北)、秦(治所今六合縣北)、南沛(治所今安徽省天長市石樑鎮)、新平(治所今海安縣)、北淮陽(治所今宿遷縣東南)、北濟陰(治所當在今揚州境內)、北下邳(治所當在今江蘇省境內)、東莞(治所當在今江蘇省境內)11郡。
齊高帝建元四年(482),南兗州領廣陵、海陵、山陽、盱眙、南沛五郡。
齊文宣帝天保三年(552),南兗州歸屬北齊,並改名為東廣州,下置廣陵、江陽2郡。
陳宣帝太建六年(574),東廣州入南朝,復稱南兗州。十一年,南兗州又入北朝,並改名吳州,置總管刺史。仍治廣陵。
隋文帝開皇三年九年(589),改吳州為揚州,置揚州總管府。仍治廣陵。
大業三年(607),改揚州為江都郡,治江陽縣(開皇十八年廣陵縣改稱邗江,煬帝大業元年稱江陽)。

北魏南兗州

北魏正始四年(507 年),僑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正光年間(520一525)移治小黃(今安徽亳州)。太清元年(547 年)入梁。侯景亂後,入東魏。武定八年五月,入北齊。北周建德七年二月,置南兗州總管府,州及總管府均治小黃。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因南兗州地處古“南亳”近畿,故“遙取古南亳之名以名,改稱兗州為亳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