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仇村

南仇村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行政中心以南約8公里處南王鎮,是淄河沿岸最大的古老村落。南仇在唐代或唐前立村,原名鳳凰村,又名山頭店。後仇氏更村名,因西北有仇家莊(今屬張店區),故稱南仇(又稱南仇店)。

基本信息

南仇村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行政中心以南約8公里處南王鎮,是淄河沿岸最大的古老村落。南仇在唐代或唐前立村,原名鳳凰村,又名山頭店。後仇氏更村名,因西北有仇家莊(今屬張店區),故稱南仇(又稱南仇店)。南仇村清朝末年屬益都縣仁智鄉,後屬益都縣四區。1945年8月,歸屬淄川縣蓼河區。1950年3月,蓼河區改稱淄川縣十一區,該村隨屬。1969年12月劃歸臨淄區,屬南仇公社(勝利公社)。1984年4月改制後,屬南仇鎮。1997年5月,南仇鎮與王寨鄉合併成立南王鎮,隨屬南王鎮所轄。南仇位於淄河谷要道,歷代兵荒馬亂都要殃及村人。為了安全,南仇人從唐朝末年開始挖掘地道,至明代方告竣工,其工程之大令人瞠目。全村的十幾眼井全部連線地道,地道中除某些地段只容1人彎腰而行外,其餘都可直立3人並行。地道中建有牲畜棚、糧倉、石磨、石碾和聚會廳。地道距地面一般5米,有石門數十道可隨時關閉切斷通道,地道出入口多設在村內大戶人家和廟堂之中,憑著這些地道,南仇人躲過了歷次戰爭災難。傳說當年朱元璋興兵北伐,進入山東見人就殺,南仇王姓大戶躲入地道,幸免於難,王姓遂成為南仇一帶的唯一“土著”。舊時孩童曾把鑽地道捉迷藏作為遊戲,膽子大者能入內百米以上。“文革”時有人持槍而入,從地道中抬出兩大瓮陳酒,如蜂蜜般醇稠,用筷子一醮可拔絲,酒的年代無考。南仇“圍子牆”堪稱魯中一絕。民國初年,青州軍閥竇寶璋為消滅“紅槍會”,曾率兵三攻南仇未果。時南仇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公里,村內有800戶人家,圍繞全村的圍子牆1丈有餘,上下為土坯、巨石砌成,東、南、西、北各設一大門,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各設一小門,均系二層樓閣,閣上設有瞭望口,大門均有專人看管,遇有情況和落日以後,八門關閉。八個門中,臨近淄河的東大門尤為壯觀。門樓高兩丈余,木門用鐵皮包裹,兩列馬車可並行通過。東大門內有一石砌水塘,曰“閣子灣”。面積不大,圓形,水位深,常年不乾。閣子灣南建有一座二層樓閣,閣上塑一金色千手千眼觀音像。閣下通道長約百米,青石板鋪成,日久天長,石板已被行人磨得溜光水滑。閣子外原豎有石碑十幾通,記載著村莊的歷史,惜在民國年間毀於戰亂。南仇村還有引以為豪的古建築“高樓”和“鋪子街”。“高樓”5座,坐落於村中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均為三層建築,下有“地宮”。中間一座最高,達40餘米。各樓地下及地上第一層全用大型條石砌成,二、三層外牆為大型青磚,內為土坯。青磚每塊長50厘米,寬30厘米,厚15厘米。“鋪子街”即相當於今日之“商業街”,系南仇富戶唐氏家族所建,位南仇大街南端,南北長約200餘米,門頭飾以各類雕刻,八仙人物、花草禽獸等。由於“鋪子街”建築古樸典雅,曾引來不少電視劇組到此拍攝取景。南仇村西摩天嶺下有一條秀麗幽靜的山谷——公泉峪。這裡有歷史悠久的古寺,價值較高的石刻,天然巧成的山洞,清冽甘美的山泉。據1989年版《臨淄區志》載:公泉峪,名源於泉。傳說北宋年間,天大公泉峪風景旱,周圍幾十里無水,唯此泉水流不息,且清而甘,眾皆來此汲水,故名公泉,此山谷,則稱公泉峪。摩天嶺主峰下,有一石壘的小院,四面的圍牆遺蹟尚存,院內坐西朝東有一石拱無梁祠堂——亞聖祠。祠堂長6.4米,寬5米,高4.6米,牆厚1.2米,系明代建築。相傳戰國時期,孟子來齊,曾在此講學,後人修祠以示紀念。雖經數百年的風化雨淋,依然如故。據碑刻載:“此前有邑人曹凱進士(今青州市文登鎮陳黍村人),官至給事中,依祠結廬,潛勵讀書”。原祠內有孟子塑像,已破損。今祠內有曹凱的塑像。門口兩側書:孟老夫子教化神州大地,曹凱先賢留芳公泉書院。出亞聖祠上行,山崖巨石上刻一石虎,奔躍呼嘯之狀栩栩如生。相傳為唐伯虎所畫,為藝術珍作。由石門而入白龍廟,現院牆已圮毀,唯存無梁大殿及山門建築。據碑刻載:“宋元豐四年1081年),天大旱,民眾在此祈雨而應驗,故認為此地是白龍居處,以建白龍廟。”宋宣和四年(1122年),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兩次重修。原大殿內塑有風、雨、雷、閃等神像,壁上繪有東、南、北海龍王壁畫。山門東向,為拱式青石砌成,門樓高2.6米,四壁尖頂,上書“公泉書院”。廟南石壁下,有一泉,名曰公泉。泉池圓形,深兩米餘,沿石階下可取泉水,清而甘冽。院中有石刻像碑,上刻坐像和立像各二尊,並鐫有紋龍兩條,右上角銘題“維大宋國雍熙三年十月二十日南”及信徒姓氏,另有《重修白龍廟碑》《公泉書院碑》等碑刻。南仇閣子裡芯子是聞名遐邇的民間藝術。源於流行當地“扛閣”及“抬閣”習俗,可追溯到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前後。南仇村東有座高達15米的城樓式建築,其建築年代為明弘治三年(1490年)。因供奉關帝像而名曰“關帝閣”,俗稱“閣子”。在扛閣與抬閣出現之前,當地已經出現了扛閣雛形。一是沿街乞討的“扛架子”。乞民間藝術表演——抬芯子討者將自己的孩童做簡單妝扮,用木架扛於肩上,沿街行走間表演簡單的舞蹈,下面成年人表演說唱,上面的孩童則適時做著應答。說唱的內容多為祝福吉祥或夾雜相互嘲弄的話語,一問一答,內容粗俗但也不失幽默滑稽。二是當地早年盛行的獻牲祈雨活動。大旱之年,鄉民自發組織龐大祈雨隊伍,將整豬、全羊和紙草扎制的童男、童女,肩扛人抬,沿街巡遊至龍王廟。沿途不斷有人加入隊伍,邊走邊呼喊,場面十分壯觀。邑人王從讓將以上活動雛形整合併最終成為民間藝術。王從讓,祖籍南仇,民間藝人,生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他將“扛架子”和“獻牲”活動用的樁子加以改進,木質改為鐵質。通過反覆研習,將傳統的1人“扛閣”改為4人“抬閣”,繼而改為“抬芯子”。孩童演員也由1人增加到2~3人。由於孩童著裝鮮艷,扮像俊美,表演靈活,深受民眾讚揚。1936年,南仇閣子裡芯子,應邀去益都縣城表演,一抬“天官賜福”傾倒當地看客,叫好不絕。1950年以後,南仇閣子裡芯子又先後到淄川縣城和臨淄區政府駐地、齊魯石化公司演出,也受到當地人的好評,稱它為“民間藝術之冠”,年年得到獎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