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文化村

南京明文化村

明文化村前身為世界之最的陽山碑材。陽山碑材高60米,寬12.5米,厚4.4米,加上碑帽、碑座,其總高度為90.7米,相當於三十三層樓房高,是名符其實的世界之最。陽山碑材是1405年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修孝陵、立碑記功而下令開鑿的,但由於它是“半成品”,一直被世人所遺棄,時間長達587年之久。現在,經過近3000萬元的投資,陽山碑材已從一塊荒廢的土地變成了“南京明文化村”,再現了明初10萬軍工打造碑材的民俗風情和歷史風貌。

簡介

現代江蘇南京人耳熟能詳的明景點恐怕要屬明孝陵、明城牆了,磅礴的建築遺存,宜人的自然環境讓人留連。明代工程建設的石料都是產自距離明孝陵幾十里外的青龍山、黃龍山、大連山、幕府山、龍潭和墳頭附近的陽山一帶,石工需要在產地把石料整塊鑿下,用人力運到明孝陵現場,再施工雕鑿而成。如今這些採石場仍有一些正在使用,有的已經蕩然無存。保存最為完好的碑材記錄現坐落在南京湯山,稱之為“陽山碑材”。

歷史沿革

1405年,明成主朱棣起兵奪得他侄兒的帝位,為籠絡人心,決定豎一巨型石碑歌頌朱元璋的豐功偉績,以此穩定政局。於是,他徵集了全國十萬餘工匠在陽山開鑿碑材三塊。從陽山一側的監工道望去,碑材如同用巨斧依山切下一般。根據碑身開鑿的結果,碑額高6.5米,厚8.4米,寬10米;碑身高52.5米,厚4.1,寬13米;碑座,高16米,厚30米,寬12.2米。若此碑立起總高為75米,重2.6萬噸,可謂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碑,讓人嘆為觀止。可以想見,在那些恢宏的建築、散落的牌坊石像中,在表面奢華的皇權象徵之下,隱藏的是一段不為人知的明代勞動人民讚歌。
在21世紀的陽光下,沉睡千年的石材散發著幽古的神秘:碑材為何棄之不用?十萬軍工如何生活?今天,來到在陽山山麓,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頗具明代文化氣息的人文景點——南京明文化村,它較為完整地為現代人展示了那樣一段明代世俗生活畫卷,遊人可以親身體驗建造碑材時軍工們的日常生活。景區北至陽山山脊,南至雁門山山脊,東至湯山採石場,西至景區停車場,總面積約230000平方米,將陽山碑材包裹在內形成了完整的採石場景。

村容村貌

文化村的建築採取了明代建築風格,以石材、木頭為主,豪放粗獷、古樸自然。鐵匠鋪、石匠鋪、酒坊監工房、戲台鱗次櫛比,明代工匠、婦女、兵丁穿梭往來。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明文化村一天滾動上演各種情景劇,雜耍、舞獅、劫鏢車、賜御婚……專業演員在其中翻騰跳躍,可謂精湛。置身文化村,如同真的回到了明代那一剎那。
該文化村距市區17公里,驅車40分鐘便可到達,公交遊5線直達,是南京人難得的周末休閒之所,2003重新規劃及近幾年的飛速開發,明文化村已躋身南京市僅有的國家AAAA級景區行列,成為集文化休閒、參與性主題娛樂及生活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型景點。

南京明文化村門票

成人票48元
免費政策:兒童身高1.2米以下免票;70歲以上的老人憑有效證件免票
優惠政策:身高1.2米—1.5米購半票;60周歲—69周歲的老人憑老年證半折

交通

交通:雅高游5路直達該文化村距市區17公里,驅車40分鐘便可到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