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方山

南京方山

南京方山,江蘇省省級地質公園。位於南京江寧區科學園內,占地面積8.6平方公里,緊靠正處建設中的大學城和高新企業區。方山是一座約1000萬年前形成的新近紀火山,具有較高的綜合利用價值。

基本信息

景區簡介

南京方山南京方山
方山景區位於江寧區科學園內,占地面積8.6平方公里,緊靠正處建設中的大學城和高新企業區。
從遠處望去,方山是一座不太高的平頂山(海拔約208米),遠望如一方印,古稱印山。因戴笠飛機在此失事,一度亦稱戴山。方山雖不高,但由於位於平原之上,仍不失巍峨挺拔。周圍較低的部分布著白堊繫上統赤山組磚紅色砂岩及第三系中統洞玄觀組砂礫層,形成緩坡。在洞玄觀組之上復蓋著上第三繫上新統的方山組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
根據方山組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的分層及上下關係,可以判斷方山火山噴發分為兩期。第一次噴發期為溢流,組成一套緻密橄欖玄武岩,氣孔狀玄武岩(簡稱下玄武岩),其噴發停歇後堆積了一套含火山碎屑沉積岩。第二次噴發期為溢流——爆炸——溢流,構成了一套玄武質集塊岩及細粒橄欖玄武岩,細粒氣孔狀橄欖玄武岩(簡稱上玄武岩)。除上述二次噴發期的玄武岩類岩石外,還有晚期粗玄岩、玄武岩沿火山通道或原生裂隙侵入,構成岩頸及岩牆,結束了噴發活動。

著名景點

方山方山

方山定林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屬於金陵名剎、“48景”之一。歷史上,定林寺分為“上定林寺”、“下定林寺”兩處。宋景平二年(423年)“慧覺”於南京鐘山創建“下定林寺”,劉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外國高僧竺法秀(曇摩蜜多)在南京鐘山紫霞湖一帶建“上定林寺”,文藝評論家劉勰皈依佛門後,依止大學僧“僧佑”十餘年,所著不朽巨著《文心雕龍》即完成於上定林寺。根據史籍記載:佛陀涅槃後,有兩顆佛牙舍利留存世間,一顆傳入錫蘭(今斯里蘭卡),一顆傳入當時的烏萇國,後由烏萇國傳到于闐。五世紀中,南朝高僧“法獻”游于闐,把佛牙帶到南齊首都建康(南京)上定林寺佛牙閣里,廣受四方佛徒朝拜,這顆佛牙便供養在北京西山八大處靈光寺佛牙舍利塔里。南宋孝宗乾道時(1164~1173),高僧善鑒將“上定林寺”匾額移至方山,重建定林禪寺,與南京鐘山上定林寺在子午線上南北正對,同時建定林寺塔,此塔已有800餘年歷史,專供佛像,不能上人。據清同治《上江兩縣誌》稱:宋乾道間,善鑒和尚因鐘山定林寺廢,便募資建寺於此,沿襲寺名。塔建於乾道九年,高十三米。底層特高,南面開門,另三面各有佛龕,塔剎和腰檐已毀。此後,遠近信徒、施者接踵而至,佛殿﹑法堂﹑僧房次弟建成。據《金陵梵剎志》記載:全國佛寺“輪藏”之祖——傅(翕)大士即在方山定林寺建輪藏並廣為弘法,(史載傅翕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寶志共尊為“梁朝三大士”)。同時,南朝梁武帝蕭衍時,來自天竺的達摩祖師留在建康期間,曾到方山定林寺舉行佛事活動,方山至今尚保留有“達摩崖”等歷史古蹟,為禪宗之祖達摩偃坐之地,故此,在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之說。另載,定林寺曾於元至治年間(1321~1323年)和明天順年間居士朱福寶及其諸子重建(1457~1464年)兩次大修後,隨後即遭到破壞,至清同治年間寺廟已毀,至太平天國時,更被毀殆盡,清光緒間,由世稱“道明師祖”的僧人向四方化緣重建,增其舊志,規模宏大。而不幸文革期間,寺遭劫毀,僅塔尚存,目前為南京歷史最久的樓閣式硬塔,塔高約14.50米,為七級八面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底層較高,邊長1.46米,直徑3.45米。1982年,方山定林寺塔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世界著名的斜塔中,義大利比薩斜塔傾斜度為4度,蘇州的虎丘塔傾斜度為3.5度,而經過糾正的方山定林寺斜塔斜為5.3度,《新華社》2003年11月5日稱:定林寺斜塔至今仍堪稱世界第一斜塔。為了恢復千年佛教古剎聖跡,在國家和當地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注下,定林寺得以再次重建,大雄寶殿目前已竣工,殿內佛像及山門、藏經樓、天王殿、功德堂、鐘樓、鼓樓、禪堂、齋堂、祖堂、客堂、僧寮等建築還將陸續興建,願有緣佛寺的大德善士能隨緣樂助,共襄善舉,功德無量。

歷史典故

相傳,晉元帝時,南京老百姓因為大官張廷尉私建大門侵占民宅,到處打官司無人敢理,後來聽說另一個高大的官賀司空出城,便跑到方山攔住他告狀,張廷尉嚇壞了,趕緊拆掉大門,還親自去方山請罪。晉成帝逝世,名士阮裕自會稽晉京,千里赴喪,不見京中名流,事畢了就打道回府,眾人齊追至方山,不及而返。這兩件事都記在《世說新語》里,所以方山津是東南方向出入京城的必經之地,與著名的石頭津南北相對。王彪之、謝靈運也都有方山送別詩為證:

與諸兄弟方山別詩。

晉·王彪之

脂車總馳輪。泛舟理飛棹。

絲染墨悲歡。路歧楊感悼。

鄰里相送至方山

宋·謝靈運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甌越。

解纜及流潮,懷舊不能發。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為盈,遇物難可歇。

積疴謝生慮,寡慾罕所闕。

資此永幽棲,豈伊年歲別。

各勉日新志,音塵慰寂蔑。

謝靈運此去就任永嘉太守,其永嘉山水詩是中國詩風的一大轉折。“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兩句已見山水寄情之端。

過往的人多了,方山之奇便為人所注意,六朝人又愛山水泉林之幽隱。元嘉末,尚書令何尚之退休後即僦居方山,還寫了《退居賦》以明其志。何尚之是“讚揚佛教”的著名居士。此後,孝武帝時,又有高僧釋法瑗廬於方山,注《勝鬘》及《微密持經》。這是方山與佛教搭上關係的最早明證。

方山這么好,於是皇帝也來湊熱鬧,齊武帝就夢想著要在這兒起離宮,大詩人王融、沈約都有《侍遊方山應詔》詩,估計和此事有關:

侍遊方山應詔 王融

巡躅望登年,悵飲臨秋縣。

日羽鏡霜潯,雲旗落風甸。

四瀛良在目,八寓婉如見。

小臣竊自嘉,預奉栢梁讌。

侍遊方山應詔 沈約

清漢夜昭晳,扶桑曉陸離。

發歌摐陽下,建羽朝夕池。

摐金浮水若,聳蹕詔山祗。

一沾九霄露,藜藿終自知。

後來的朱洪武,晚年也動過方山的心思,“命戶部於正陽門外距板橋五里度地,自牛首山接方山,西傍河涯為上林苑,戶部為圖以進,尋以妨民業止之。”

方山的繁榮與南京的地位休戚相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隋文帝統一南北後,對南京做了兩件壞事。一件是六朝台城平盪為農田,這倒還好,沒人住的皇宮終究要廢圯,老百姓還可以多兩塊砌房的磚瓦。還有一件才是真正的“辣手摧花”,廢棄破崗瀆,南京從此像被人挑了筋,切斷了與三吳腹心之地的緊密聯繫,武功盡廢。後來南唐建國,因為太湖一帶基本為吳越控制,東南水路依舊不通。南宋初年,金兀朮就為這個吃了大虧,他領著載滿財貨的船隊從江南返回時,只能繞道鎮江,結果困在到處都是蘆葦、港汊的黃天盪,差點被韓世忠包了餃子。到了朱元璋,破崗瀆已經沒法恢復,只好在溧水另開胭脂河,才解決與蘇南的交通難題。

六朝以後,方山的重要性雖然降低,但它依然是通往南方的必經之地。由於地扼交通要道,方山多次捲入戰火。漢末,孫策定江東,在南京的秣陵城打了第一場硬仗,不僅掛了彩,城也沒攻下。他的主要對手南京土著軍閥笮融不僅善戰,還是南京第一個佛教徒。當時,秣陵縣城在方山以西的秣陵關,民間傳說笮融被孫策追到方山,落馬身亡,留下笮融倒馬澗的地名。其實孫策強攻不利,只好繞過秣陵,直取笮融的老闆劉繇的老巢曲阿。笮融後來是與老闆劉繇鬧翻,內訌而死。方山之名真正出現在戰史中,是在劉宋時,殺了老子宋文帝的劉劭,為了抵抗弟弟劉駿(後來的孝武帝)的進攻,曾下令決破方山埭,阻止東軍進入建康。梁末,北齊軍也曾繞道方山,從南面進擊建康。方山還有一處岳王台遺址,岳飛從建康南撤廣德打游擊時確實路過方山。

方山留下最多的軍事遺址,還當屬抗日戰爭初期的國軍地下工事,混凝土整體澆鑄。其出入口,有的是開門式,頂部覆土種植草木,大門和外牆彩繪松樹,內部寬敞,高可達兩三米;有的是豎井式,更加隱蔽,有兩側台階可供上下;地下工事相互有地道連線,深不可測。當時,保衛南京的外廓陣地在江寧鎮、牛首山、方山、淳化鎮、湯山、龍潭一線,形成東南向的弧線,由永久性鋼筋混凝土工事、鐵絲網、防戰車戰壕等組成。方山地區尤為堅固,地下工事出入口大多位於山腰的盡頭,居高臨下,背靠絕壁,易守難攻。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衛戰期間,俞濟時七十四軍負責牛首山、方山、淳化一線。以秦淮河為界,方山、淳化守軍為王耀武五十一師,牛首山守軍為馮聖法五十八師。駐方山的是五十一師三O二團,團長程智。五十一師防區,特別是淳化為日軍重點攻擊區域。據參戰日軍評價,淳化一帶工事極為堅固,但配備兵力極少,儘管如此,日軍仍然“傷亡不斷,最後連前進都很困難了”。當時淳化守軍僅為三O一團,對抗的卻是吉住良輔第九師團的三個聯隊及機械化部隊等,以步兵、炮兵、坦克、工兵、飛機協同的立體作戰。三O一團血戰三日,團長紀鴻儒以下傷亡一千四百餘人,沒有後退一步,後因鄰近的湯水(今湯山)失守,被迫奉令撤退。方山在淳化之西,當面之敵為日軍一一四師團的奧旅團(一二八旅團),奧少將先進至方山東北,後又轉回秦淮河西岸的師團主力方面,繞來繞去始終沒敢直接攻堅。程智幾天后在收復南京城西南賽公橋(今賽虹橋)的戰鬥中陣亡。五十一師在南京保衛戰中總計傷亡七千八百餘人,四個團長一死三傷,其中三O五團團長張靈甫是在支援淳化的戰鬥中負重傷,三O六團團長邱維達是在中華門以西的城牆上負傷。(這個多說兩句,因為還有兩天就是2007年,七十大祭了) 天下名山佛道占,方山也是一座宗教名山,千百年來為佛道兩教競相開發。尤其是道教,因為開教祖師“二葛三張”中的葛玄首創洞玄觀于山南,葛洪後來又在此隱修,故有特殊地位。唐貞觀六年,還並棲岩觀於方山洞玄觀,擴大了它的規模。宋代楊修有《洞玄觀》詩:“葛玄功行滿三千,白日驂鸞上碧天。留得舊時壇宇在,後人方信有神仙。”明時,洞玄觀屬朝天宮管轄,正統十二年時曾受賜《道藏》一部。該觀民國始廢,是全國歷史最悠久的道觀之一。另外,方山上還有南唐中主為母后所建的寶華宮,南宋時移建於城南門外。方山大廟是方山的另一處古蹟,始建於南宋,供奉的是安徽廣德籍神靈張渤,屬於地方性的民間信仰。張渤為漢人,有治水之績,被後人奉為祠山大帝,歷朝加封,明初在雞鳴寺的十廟中就有專祀他的祠山廣惠廟,現在東南諸省還有千餘座張渤廟。這個張渤與豬靈崇拜倒有瓜葛,因為他曾化豕拱開瀆山門,所以祭張大帝是不用豬肉的。

佛教的開發,晚於道教,除了上述南朝居士、僧侶的隱居,可考的最早寺廟當在宋代。最有名的是南宋時由鐘山遷來的六朝名剎定林寺,屢毀屢建,歷經坎坷,舊跡唯存已有八百年的定林寺斜塔。近年新建了大殿,準備逐步恢復舊觀。山上還有遺址寺廟是海慧寺、東霞寺、寶積庵,在定林寺贈送的《定林寺征聯選集.附錄》中均記為六朝古剎,但我遍檢手頭的佛典、方誌,也未有相關記載。海慧寺在山頂石龍池,朱偰《金陵古蹟圖考》說是“近年新建”,則屬民國。石龍池倒是明代即有的方山名勝,大旱不涸,解放後屬於軍事區,現在正整修出新,闢為景點。東霞寺在方山東麓,據《金陵梵剎志》當為定林寺所轄的明代小剎。寶積庵,朱偰說是宋代所建,寺後有宋元高僧塔。解放後經調查當地鄉人,認定寶積庵是李秀成被俘處,但據《李秀成自述》寫的“山頂破廟”,則其被俘當是海慧寺所在。

明代的方山,雖有洞玄觀、定林寺兩大領頭的古寺觀,可以掙得些香火名氣,但都是屈居中等的觀剎,折騰不出大名堂。方山山頂是玄武岩構成的火山口,從四周的河谷平原望去,山崖壁立,頂部如削,方方整整好似天外之物,故又名天印山。山上灌木雜樹生得茂密,在俗人看來,是出柴火的好去處。樵夫多了,就給遊人瞧出一道景致——“天印樵歌”。從明代選的“金陵八景”到清代評的“金陵四十八景”,都不會少了它,端的是一處老牌名勝。洪武時任應天府推官的史謹大概是最早題詠“金陵八景”者(許多人都知道現存最早的萬曆年間江寧人郭仁繪的《金陵八景》圖卷,不知道八景的說法其實明初就有了,而且名稱也基本為後人襲用),其《天印樵歌》云:“夾路青山擁翠螺,每聞樵唱隔煙蘿。暗驚鶴夢穿雲杪,細答松聲出澗阿。幾度半酣扶杖聽,有時一曲傍林過。晚來弛擔長松下,復和岩前扣角歌。”史謹還有一首《天印夕陽》:“山形如印閣晴空,翠壓秦淮秀所鍾。幾度登臨斜日裡,白雲紅樹影重重。”除了樵歌,方山的泉水也是品茗的佳物,明人在《金陵瑣事》中記了金陵二十四處可烹茶的名泉,方山以八卦泉、葛仙翁丹井獨占兩席。遊人漸多,純粹的紀游詩也就多了,如明人許谷的《登方山絕頂》:“天印山高四望遙,振衣同上興飄蕭。深岩芨草秋仍茂,絕頂清池旱不消。散睇青巒圍錦甸,舉頭蒼靄接丹霄。洞中卻愛棲真者,不信人間有市朝。”方山的旅遊價值此後漸漸勝過了宗教價值,現在重振方山的規劃正是用了景區的大牌,復建的寺觀不過是其中的景點。山中古蹟已所存不多,唯登山的石徑頗有可觀,除了少量采自火山岩,大多是利用當地古建築的基石和碑石鋪砌,一路逶迤,石敢當、門當、山界碑、祖塋碑、拴馬石等,當年盛景如歷歷在目,頓興滄桑之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