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寡鬃實蠅

南亞寡鬃實蠅

昆蟲名,為雙翅目,實蠅科。分布於福建、山西、廣東、廣西、雲南、江西、四川、湖北、海南、台灣等地。主要危害南瓜、冬瓜、苦瓜、黃瓜、西葫蘆、絲瓜、番茄、西瓜、甜瓜、木瓜、芒果、番石榴等。成蟲幼瓜上的卵孵化後,在幼瓜內蛀食為害,致瓜脫落;整瓜被蛀食一空,全部腐爛。受害輕的,瓜雖不脫落,但生長不良,摘下貯存數日即變軟腐爛。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成蟲

南亞寡鬃實蠅南亞寡鬃實蠅
雌體長12.0~13.0毫米,雄9~10毫米。體黃褐色,頭部顏面、額、口器、觸角淺黃色,顏面近口器兩側各具1個黑斑,剛羽化成蟲複眼有金屬光澤,後變成紅褐色。肩胛、中胸背側片、中側片的大部分和小盾片鮮黃色;前盾片中央具1紅褐色縱紋,兩側縱紋黃褐色;盾片兩側和中央各具3條黃縱紋。翅痣、徑脈R1、R2+3間、R4+5脈端部及臀脈處生暗黑色縱紋;中後足基節、轉節、後足脛節深褐色,余為黃色。腹部背板1節前半部黑色,後半部黃褐色,第2節兩側緣各生1黑斑,中部近前緣有1黑橫帶,第3節背板前緣黑色,中部具1黑縱紋直達4、5節背板尾端形成“T”狀黑紋,在背板前緣兩側各具2黑短橫紋。

乳白色,長0.8~1.2毫米,一頭尖,一頭鈍。

幼蟲

初齡幼蟲乳白色。老熟幼蟲發黃,體長10~11毫米,前端尖,後端圓。刮吸式口器,呼吸系統屬兩端氣門式。

長5~7毫米。圓筒形,黃褐色。

生物學特性

重慶年生3~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4~5月為害早南瓜,第二代在6~7月,為害冬瓜、南瓜,第三代8~9月為害秋南瓜和冬瓜。成蟲多在表皮尚未硬化的幼瓜基部或其他部位產卵,幼蟲在果實中成長,通過人為傳播,把含有卵或幼蟲的果實傳播到其他地方。南瓜實蠅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少數個體來不及脫離寄主在被害瓜內越冬。越冬代成蟲全天均能羽化,上午9~10時最多,初羽化成蟲活潑,越冬代成蟲壽命約25天,成蟲晴天喜飛翔在瓜田,陰雨天躲藏在瓜葉及雜草下面,交配後,產卵管刺入瓜內4毫米,把卵產在幼瓜或帶有傷口或裂縫的寄主上。產卵數粒至數十粒;最多可達200粒,35℃時卵期3.5天,初孵幼蟲在瓜內蛀食為害,有時一南瓜上有幾個產卵孔,多達百餘頭,幼蟲老熟後,從腐爛瓜內彈跳入土化蛹。6、7月蛹期2~3天,羽化後成蟲未獲食料的壽命2~7天,取食蜂蜜後長達25天以上。

防治方法

(1)南亞寡鬃實蠅在中國廣東廣西台灣海南湖北四川雲南江西山西等省發生,因此應認真實施檢疫制度,控制其擴散蔓延。
(2)成蟲發生期,在田間設定盛有0.1%水解蛋白的誘集盆4~5個,盆內加入0.1%敵百蟲誘殺成蟲減少蟲源。
(3)在成蟲發生期噴灑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4%魚藤精600倍液,由於該蟲發生期長,最好隔5天防1次,連防2~3次。
(4)被南瓜實蠅蛀食和腐爛的瓜,應集中深埋或燒毀。如瓜已腐爛脫落,應在爛瓜附近的土面上噴上述殺蟲劑,防止蛹羽化。
(5)為了避免瓜實蠅產生抗藥性,最理想防治法是採用不孕蟲放飼法,用放射性鈷60照射人工繁殖的瓜實蠅,使雄蠅保有與雌蠅交尾的興趣,但失去雌蠅受孕的能力,大量釋放到田間,這種不孕雄蟲與田間雌蟲交配後產生的卵不會孵化,只要不孕雄蟲比田間雄蟲多,就會使田間實蠅一代代減少,終致絕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