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教育

協同教育

協同教育是一種育人方式,更是一種育人觀念。要培養出高素質、全面發展、有個性、有特色的學生,必須把學校、家庭、社會及受教育者這四個要素進行科學的整合。

產生

人類社會有三大教育系統,即親職教育系統、學校教育系統和社會教育系統。每個系統都有自身組成的要素,要素間相互聯繫與作用,產生各自的教育功能,人類社會三大

協同教育培訓會 協同教育培訓會

教育系統的要素及功能
系統: 親職教育系統、 學校教育系統 、社會教育系統 ;
要素 :家長、家庭系統教育、媒體、子女 教師、學校教育媒體、學生 社會教育組織者、社會教育媒體、社會成員
功能: 親職教育 、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
三大教育系統是相對獨立的,但受教育者——子女、學生、社會成員實際上是同一個人,也就是說三大教育系統中受教育者這一要素是共同的,另外兩個要素才是各自系統獨有的。可以用圖1去表示這三大教育系統的特色。完整的圓表示了社會整體的教育系統,家庭、學校、社會三大教育系統,各自占有三分之一的圓面積。圓中心部分是三大系統共有的子女、學生、社會成員,圓的中層和外層則是各系統獨有的媒體和教育者——家長、教師或社會教育組織者。每個教育系統都有兩個獨有的要素和一個共同的要素。它們在系統內相互作用產生親職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功能。
三大教育系統是相對獨立的,但也會產生系統間的相互聯繫與作用。當某一教育系統的要素或信息進入另一教育系統,與該系統要素相互聯繫與作用,產生協同效應,影響該教育系統的功能,這種現象稱為協同教育。三大教育系統中,某一系統那些獨有的要素或信息進入另一系統與另一系統的要素相互聯繫與作用,產生協同效應,影響了該系統的教育功能,這種現象稱為協同教育。

類型

1.協同親職教育
包括兩種形式:
(1)學校協同親職教育。是學校教育系統要素教師或學校教育媒體進入親職教育系統,協同產生教育功能。

協同教育班主任交流會 協同教育班主任交流會

(2)社會協同親職教育。是社會教育系統的要素社會教育組織者或社會教育資源進入親職教育系統,協同產生教育功能。如大眾傳播媒體報紙、廣播、電視進入家庭,在父母指導下對子女進行教育,又如父母帶領子女到社會文化宮、博物館進行教育活動等。
協同親職教育本質上仍屬親職教育範疇,一般的協同親職教育本質上仍屬親職教育範疇,一般的親職教育理論與規律對它仍起作用,但另外的系統要素協同加入後,會有新的特點、規律與模式。所以我們研究協同親職教育既要學習一般的親職教育理論與規律,又要掌握協同親職教育的特點、規律與模式。親職教育理論與規律對它仍起作用,但另外的系統要素協同加入後,會有新的特點、規律與模式。所以我們研究協同親職教育既要學習一般的親職教育理論與規律,又要掌握協同親職教育的特點、規律與模式。我們日常稱呼的親職教育,往往是純親職教育與協同親職教育的總和,是廣義的親職教育。
2.協同學校教育
包括兩種形式:
(1)家庭協同學校教育。是親職教育系統要素進入學校教育系統產生教育功能。
(2)社會協同學校教育。是社會教育系統要素進入學校教育系統產生教育功能。協同學校教育本質上仍屬學校教育範疇,一般的學校教育理論與規律要遵守,又具有新的特點、規律與模式。
協同學校教育本質上仍屬學校教育範疇,一般的學校教育理論與規律要遵守,又具有新的特點、規律與模式。
日常稱呼的學校教育是廣義的學校教育,包括純學校教育與協同學校教育。
3.協同社會教育
包括兩種形式:
(1)家庭協同社會教育。是親職教育系統要素進入社會教育系統產生的教育功能。
(2)學校協同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系統要素進入社會教育系統產生教育功能。
協同社會教育屬社會教育範疇,但它又有新的特點、規律與模式,值得研究。
廣義的社會教育包括純社會教育和協同社會教育。

地位與作用

(一)提高教育質量與效果
每一個人都在不同人生階段受到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或同時接受這三方面的教育,三方面教育產生的總效果才是真正的教育效果。因此,從事學校教育的校長與教師在設計實施一套學校教育的方案時,必須考慮親職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影響與配合,應克服來自家庭、社會的負面影響與干擾,加強來自家庭、社會的正面教育的配合,這樣才能提高整體教育的質量與效果,也就是說要通過協同教育才能提高教育整體的質量與效果。
過去的“家訪”、“家長會”、“家長學校”在溝通信息、交流教育方法、有效實施家庭協同學校教育和學校協同親職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近年開發出來的家—校通,利用行動電話與簡訊系統加強家庭與學校聯繫,以及利用網際網路更大範圍溝通教育的內容與方法,對提高教育的質量與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擴大教育範圍,為終生教育服務
親職教育系統、學校教育系統與社會教育系統都是開放的系統,系統之間的要素互相滲透,產生了各種類型的協同教育。
我們可以把人的一生接受各種教育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從胎兒至入學校前的學前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在親職教育系統內,接受親職教育,但家庭必須利用社會資源,實現大量的社會協同親職教育;二是從進國小至大學的學校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在學校教育系統內,接受學校教育,但學校必須加強與家庭聯繫,實現家庭協同學校教育,學校還要把社會資源請進來,或者將學生帶到社會中去實現社會協同學校教育;三是從學校畢業後走向社會工作的學校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在社會教育系統內接收社會教育,比如大眾傳媒的教育和社會舉辦的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教育等。至於社會利用學校資源進行學校後階段的學校協同社會教育,近年在世界範圍都有飛速的發展。
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人類知識總量迅速增長,每十年所出現的發明和發現,比以往兩千年的總和還要多,人類知識翻一番的時間和知識老化的周期都日益縮短,因此對學習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提高學習能力擴大學習容量,縮短掌握知識的過程,必須不斷地學習,離開學校後還要繼續學習,不斷更新所學的知識。要滿足這些要求,三大教育系統必須更多地交叉滲透,採用多種形式的協同教育,使學習者利用更短時間學習更多知識,特別是使學習者在離開學校後還有機會和條件繼續學習。
為了舉辦人類工作後的繼續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滲透更多了,邊界更模糊了,如近年社會組織的自學考試教育,網路學院面向全社會開辦的學位教育,社會、學校單獨或聯合舉辦的各類職業技術培訓等等。總之,協同教育為人類終身教育開闢了一個嶄新的天地,更是未來教育的新領域。
(三)現代教育研究的新領域
人類社會有三大教育系統產生的親職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還有三大系統相互交叉滲透產生的各種類型協同教育。但過去只重視學校教育的研究, 書店、圖書館的教育類書刊大多數是介紹學校系統內的教學原則、教學規律、教學模式,至於社會教育、親職教育的書刊寥寥無幾,至於三大系統相互交叉產生協同教育的書則幾乎是空白,只有個別介紹“家校合作”、“家庭與學校的聯繫”的小冊子。未來的教育將更多衝破學校教育的範圍與家庭、社會配合,出現更多新的教育組織形式;未來教育要開發現代信息技術在協同教育中的套用;未來教育要研究三大教育系統中要素相互滲透出現的新的教育規律。這些都是現代教育研究的新課題,這些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將填補教育在這一新領域的空白,促進我國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優越性

(一)家校聯繫更快捷、更充分。
親職教育是推行素質教育中最直接的影響因素。而親職教育本身又是又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有些家長不懂教育學、心理學,在傳統文化和教育思想地浸染下,極容易陷入親職教育的誤區,對學校教育產極大的反作用。特別是國中生,由於課程壓力的大幅度增強,有些學生跟不上節奏,出現課堂聽不懂,課後不複習,不按時完成作業、 抄作業、考試越考越差等不良現象,家長開始還能對孩子進行循循善誘的鼓勵指導,時間久了,就開始喪失信心,對孩子進行打罵,並開始與我在陽光協同教育網上交流,我也積極主動地擔負起了轉變家長觀念變革的重任,利用所學教育心理知識,鼓勵家長幫助孩子先樹立學習的信心,從相對優勢的科目入手,然後在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分段制定學習目標,最終達到讓孩子樂學、善學的目的,這些交流都是在網路中進行的,及時有效地幫助了孩子。個別課堂紀律方面表現不好的學生,我通過信息平台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裡的思想波動情況,學校與親職教育同步進行,用最短的時間幫助孩子找到原因, 改正不足。對於學習能較弱、基礎教的學生,我與家長保持經常性的網上聯繫,學生在學校實在不能完成的任務,再在家長的輔助下繼續完成,實現勤能補拙的效果。通過信息平台這個媒介,我對自己的學生有了更充分的認識,並就此建立了學生親職教育檔案,與家長建立了長效聯繫機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學校與家庭的快捷有效的協同教育。
(二)師生互動更靈活,更深入。
國中生的年齡大都在12至15歲之間,他們正處於青春發育的初始期,第二性徵開始出現。他們處於半依賴半獨立、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時期,有成人難以理解的困惑和苦惱。只不過其追求獨立的意向帶來的心理閉鎖給其罩上了一層面紗,他們許多心理衝突、苦惱或被自我掩蓋,不願與父母、老師面對面的交流,但在網路交流中,他們卻顯得輕鬆自在,沒有了家長憤怒的面孔,沒有了老師嚴厲的目光,有的只是平等的交流。有學生因為年齡過小,學習較吃力,又有很強的學習上進心,他在網路中叫我姐姐,我欣然接受了這個稱呼。在整個交流中他對自己的學習很沒信心,特別是考前,我總是給他良好的心理暗示,並將自己學生時代的正面例子說給他聽,通過多次交流,他的學習潛力一發不可收拾。另一位學生向我抱怨父母過於嚴厲,動輒大發雷霆,我在信息平台中幫他分析父母此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並不全因為自己,暗示他是一個懂事的孩子,能夠體諒父母工作的辛苦,並且密切關注他情緒的變化,我最終也成為了他信任的朋友。
(三)社會聯繫更緊密,更具體。
社會是人類一切關係的總和,人與人的溝通、交流,讓社會和諧發展。長期以來,在學校教育階段,社會教育的力度是對弱的,而在現代協同教育中,它已經與親職教育、學校教育緊密聯繫成了一個整體。在陽光協同教育網中有各類知名專家面對學生面對家長面對教師的專題教育講座,甚至能通過信息平台與專家進行針對性的面對面交流,從根本上幫助家長解決親職教育中難題,從長遠角度給教師提供處理學生管理中的棘手問題的合理化建議等,從具體的事件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等。另外,我想通過陽光協同網建立一個網上家長委員會,在了解學生家庭狀況的基礎上,通過自薦、推薦、選舉等方式,吸收一批積極參加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骨幹家長組建班級家長委員會,更好地強化班級管理。在此平台中,家長可以互相交流育子心得和經驗,或為班級建設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和意見,或是讓家長們一起來討論一些親職教育的熱點問題等,並將 家長通訊錄設定在平台中,讓家長的聯繫更密切,更廣泛,形成更緊密的社會教育網路。
(四)心靈交流更徹底,更和諧。
一切的交流歸根結底的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是父母深沉的愛心,是教師無私的苦心,是社會關注的真心,是一切愛的碰撞、融合、升華:父母既關注孩子的成績,又了解孩子可以發揚的長處,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和不足,幫孩子指明方向和道路,讓孩子充滿信心或更有信心的學下去,這是 愛的結果,更是心的交流;教師教書育人,任重道遠,孜孜不倦,循循善誘,煞費苦心,既能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又能想方設法地讓迷途的孩子重拾信心,昂首闊步地走向前方,這是愛的結果,更是心的交流;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這是社會對孩子們最真摯的人文關懷,這既讓我們的孩子獲得的豐富的知識,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提高了綜合能力,也讓他們實現了心靈真正的解放和自由,這是愛的結果,更是心的交流。

相關連結

教育    教育學   理論   分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