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教學

由教師、實習教師和教學輔助人員組成教學小隊 (teaching team)集體研究並編訂教學工作計畫,分工合作完成教學任務和評價教學效果的組織形式。協作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師之間,教師與其他相關人員。就某個特定施教目標組成團隊或搭檔進行協同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他們相互協調,相互學習,互為補充,共同提高,共同完善。

協作教學

 

正文

又稱 小隊教學。由 教師、實習教師和 教學輔助人員組成教學小隊 (teaching team)集體研究並編訂 教學工作計畫,分工合作完成教學任務和評價教學效果的組織形式。
20世紀50年代,美國“全國中學校長協會”發起組織“中等學校教職員利用實驗研究委員會”,鼓勵和幫助學校開展改革 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的實驗。協作教學是在該委員會幫助下發展起來的。50年代末傳入英國,60~70年代曾在日本和其他一些國家試行。
協作教學的基本類型有兩種:一是分層負責制,由教學小組的領導、主講教師、基層的一般教師和教學輔助人員逐層領導,分工協作進行教學。一是合作制,由兩名或兩名以上業務水平基本相當的同一 學科或不同學科的教師進行合作,對同一群 學生進行教學。它沒有主講教師和一般教師的區分,小隊中的教師按課業需要和個人專業特長輪流主講。
協作教學的一般實施過程是:50名到100名學生合成大班上課,由一位教師順次主講(介紹單元活動內容,引起動機,說明教材,設計學習活動,評價學習結果等),其他教師協助工作。然後學生分組學習和討論,教師分工輔導,最後學生們到特定教學中心,利用各種儀器、圖書和設備獨立學習(獨立閱讀,聽錄音、唱片,獨立觀察,實驗、製作,寫筆記和報告等)。教學小隊的教師集體定期開會研究、評價和計畫他們的工作。
協作教學的基本特點是:①發揮教師的集體力量和個人特長,共同對學生進行教學,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可收到互助合作的效果。②根據學生向教師學習,相互學習和自我學習的不同學習途徑,採用大班上課、分組討論與獨立學習相結合的形式,既有集體的學習,又兼顧學生的個性特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 能力。③能比較有效地使用人員、儀器、圖書和設備。④教學小隊的教師還可開展某些教學研究活動,有助於提高新教師的水平。
英國有些教育家認為,協作教學在社會科學的許多學科方面,能充分發揮其優越性,但在數學、藝術等學科方面則有其局限性。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