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吊子

半吊子

“半吊子”是漢語中常用的一個熟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該熟語的意思是指:不通事理、說話隨便、舉止不沉著的人;知識不豐富或技術不熟練的人;做事不仔細、有始無終的人。追根溯源,這個熟語來源於我國古代的錢幣計量制度。在我國古代,最常見的貨幣是銅錢,而銅錢一般為圓形方孔。為了便於攜帶和計算,至遲從漢代起,人們就已開始時將銅錢用細繩串起來,這種穿銅錢的繩子在漢代時被稱“貫”,如《史記·平準書》中就曾說:“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貫”又成了貨幣計量單位,“一貫”相當於一千文(由於銅錢正面鑄有文字,故一枚銅錢又稱“一文”)。可能是由於錢串提起時往下垂吊的緣故,到了清代“一貫”又被稱“一吊”。而半吊(即五百文)為一吊的半數,不滿串、不成吊(貌似有“不成'調',不著調”之意),所以人們就用 “半吊子”(或“半吊”)來喻稱多種不好的人或事物。

拼音

bàndiàozi

解釋

半吊子半吊子
又名半調子
1、對於某事物會一些,但不精通
2、知識不豐富或技術不熟練的人
3、做事不認真、有始無終的人
4、通常指說話無邊際、離譜,或說話不分公共場合的人。
5、不通事理,說話隨便,舉止不沉著的人
6、不高不低,不好不壞,很普通或是不行不好的

來歷

這種詼諧的稱謂與古錢幣有關。古錢幣外園中間有方孔,曰“孔方兄”。古人為了便於數錢、付錢和攜帶方便,就用繩子從孔中把錢串起來,一千枚為一貫,後來叫一串,到了清朝,一串又稱一吊。一千枚錢稱一吊,一枚錢又稱一個子,那么五百錢就是半吊子,用半吊不夠一吊的數,比喻心眼不夠數。
“半吊子的一半”就是“二百五”是指二百五十文大錢。從以上分析來看,猜測“二百五”一詞很可能產生於晚清民初。至於“半吊子”,可能就更早一些了。
楚劇是一個古老的地方聲腔劇種,舊稱喔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由清代道光年間(1821年-1851年)鄂東流行的喔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1926年改稱楚劇。楚劇有一出傳統小戲就叫《半吊子賣鞋》,是搬演一個綽號“半吊子”的鞋匠臘月三十賣鞋過年的故事。說明那時就有“半吊子”一說。
另外可能的來源是,“半銚子”就是半瓶子。取民諺“一瓶子水不響,半瓶子水哐當”之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