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實驗中學

十堰市實驗中學

該校始建於1984年,原名十堰市第十二中學, 1997年更名為十堰市實驗中學,為湖北省命名的首批初級實驗中學,是目前十堰市規模最大的一所完全國中。學校建有輻射各個科室、教室,滿足學生學習、教師辦公、學校管理、對外交流需要的現代教育技術平台,至2006年秋,學校共有49個教學班,2900餘名學生,189名教職工,教師學歷達標100% 。其中高級職稱52人,中級職稱77人,中學特級教師1名,本科以上學歷 144人,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7人,教師隊伍呈現出高素質、高學歷、年輕化的特點。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十堰市實驗中學是湖北省命名的首批初級實驗中學,屬市教育局直屬國中,是十堰市國中教育教學管理的示範學校、視窗學校。現有在校學生3000餘名,教學班50個,為城區規模最大的一所完全國中。

創校時間

該校建校於1984年,時名“十堰市第十二中學”,最初的教育職能為“以國中為主、兼帶職高”。1986年9月,職高分離出去,學校定性為全日制完全國中。1997年9月,升格為相當副縣級事業單位(十機編 [1997]56號),同時更名為“十堰市實驗中學”。 十堰市實驗中學是湖北省命名的首批教育改革實驗國中(鄂教普【1991】009)

十堰市實驗中學位於市人民中路77號,西臨百二河畔,東毗十堰軍分區,

南北與市人民國小、五堰燕林社區接壤,占地面積約1.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12萬平方米,其中教學用房1.72萬平方米。校園布局精緻整齊,文化氛圍濃厚,硬體設施完善,數位化、網路化教學、辦公基本實現。現擁有語音室、微機室、音樂室、繪畫室、舞美訓練室、理化生實驗室、多媒體電教室、體育活動室、學術報告廳等十餘個設備先進的專業教室,以及圖書室、閱覽室、檔案室、廣播室、工會活動室、心理諮詢室、教學監控室、校史榮譽室等各類高規格高檔次的配套功能室;建有連結各個科室、教室,滿足學生學習、教師辦公、學校管理、對外交流需要的網路技術平台,班班實現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裝有輻射教學樓各個教室、校園各處,確保師生在校安全的多功能監控系統。辦學條件較為優越。科學的理念催生高效的管理。經歷了八十年代的艱苦創業,九十年代的發展挫折,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實驗中學找準價值定位,創新辦學理念,以“創造一切條件讓教師成功,創造一切可能讓學生成才”為己任,以“建設人文厚重、校風淳正、質量優秀、特色鮮明的品牌學校”為目標,秉承“崇尚一流,追求卓越”之理念,發揚“精勤不倦,敦行必邇”之精神,搶抓機遇,改革創新,夯實質量,打造特色,迎來了跨越式、科學發展的新階段。

學校管理

在內部管理上,實驗中學提出了“同心圓”式的管理策略。以教學這一中心工作為圓心,通過深化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引入競爭淘汰機制,實行雙向聘任,推行績效工資,優勝劣汰、多勞多得,激發教師紮根一線教學的積極性;通過實行年級管理負責制,設定年級管理委員會和年級黨支部,擴大黨支部職能,將管理力量向教學圓心移動,提高年級教學、德育管理的效率和力度;通過發揮制度導向作用,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在工資獎金、評優評先、晉職晉級等各方面向一線教師傾斜,激活教師主動發展、用心教學的內驅力。目標一致,合力同心的“同心圓”式的管理模式,將實驗中學變成一個具有強大凝聚力、向心力、奮發有為、團結一致的共同體,有效推動了教學質量的持續穩步攀升,使實驗中學長期以來始終保持著在十堰國中教育中的領先地位。
建校以來,實驗中學在教育教學上實現了三大轉變:教學方式由苦幹、實幹向巧幹的轉變,教學質量由求生、求質向求特色的轉變,人才培養目標由“合格+優秀”向“優秀+特長”的轉變。
“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體現優秀,在合格的基礎上鼓勵拔尖”是實驗中學的質量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為了探索出一種適合公辦學校大班額、學生多層次特點的輕負、高效教學模式,實驗中學在總結分層教學、啟發式教學等多年研究經驗的基礎上,成功開展了“整體建構自主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課題實驗,獨創了“自主學習、異步發展”型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凸顯了學生髮展的自主性、堅持了學生髮展的全面性、注重了學生髮展的差異性,以“自主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以“整體建構”為教學的關鍵理念,注重“分層達標”,即A等生吃得好、B等生吃得飽、C等生吃得了,使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理想的發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自信”,在實驗中學得到了實現。

學校文化

教師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三位一體”是實驗中學教師培養的成功模式。為了培養“德高業精、篤學奮進、治學嚴謹、自成風格”的研究型、專家型、複合型教師隊伍,實驗中學除了注重以事業凝聚人,以情感留住人,更強調以科學的機制來愛護教師、培養教師。學校將“反思”列為教師的教學常規,作為教師開展教育和教學研究的基本方式,認真檢查落實,定期開展校級教學反思交流活動,引導教師養成教學反思的自覺習慣。將“集體備課”列為常規教學活動,實施“青藍工程”,師徒結對,捆綁考核,並將培養青年教師工作納為中、高級教師業績考核、評優晉職重要項目,用制度來推動一種“開放合作、資源共享、取長補短、互助共進”的良好教學氛圍的形成。完善教科研獎勵機制,激勵教師主動參與教育科研,“十五”、“十一五”期間,學校開展了9個方面23個國家、省、市級課題的研究,所有一線教師都有研究課題,有二百餘篇科研論文在國家、省、市級交流發表獲獎,110多人次在各級各類教學論文、優質課競賽中獲國家、省、市級獎勵。實施"爭先創優工程"“名師培養工程”,創造機會,搭建平台,幫助教師成才、成名、成功。科學的培養模式和有效的培養機制,為實驗中學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教師、名師、教學科研骨幹。學校現有在編教職工195名,其中特級教師2人,高級職稱82人,中級職稱54人。教師學歷達標100%,本科學歷教師172人,獲碩士學位6人,在職完成研究生學歷9人,被評為省市級骨幹教師、市級學科帶頭人10餘人。教師隊伍素質在全市同類學校中優勢明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