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朵向日葵

十五朵向日葵

《十五朵向日葵》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威廉·梵谷創作於1888年8月的畫布油畫。該畫描繪了一些簡單的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

作品簡介

《十五朵向日葵》(Still Life: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威廉・梵谷1888年8月創作的油畫。
《十五朵向日葵》為畫布油畫,油畫尺寸764x592cm。
該畫藏於阿姆斯特丹的倫敦國際畫廊(London,National Gallery)。

畫作賞析

《十五朵向日葵》描繪的是一些簡單的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現出令人心弦震盪的燦爛輝煌。
從畫面上看,金黃色的向日葵,濃重跳躍,似乎帶著燃燒的激情。畫家在表現希望和陽光的同時,依舊錶達了這希望與陽光溜走的無情。或許這幅油畫反映了畫家悲劇而又短促一生接近終結時的心理狀態。
從形式上分析,可以分為以下幾點:1、構圖上,花朵的分布、大小、聚散、長短、方向結合的恰到好處。該圖只有一盆向日葵,且葵花的面積最大,表明向日葵是作者的表現主題,是整幅畫的視覺中心和主體物。並且花盆的中軸線也是整幅畫豎向的中軸線。整幅畫也只有一個台面和立面。2、該圖中,那黃色和棕色調的色彩以及技法表現出充滿希望和陽光的美麗世界,他以重塗的筆觸施色,好似雕塑般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塊黏土。3、此畫作為一幅靜物畫,從它色調、布局、瓶花的特定形線構成,以至筆觸的運用,油彩技法上的處理,都顯示出畫家對自然、生命、人生的獨特情感的體驗,傳達出一種即熱烈又悲傷,即躁動又孤寂的心理情緒。該圖就是作者在深思熟慮後,通過對向日葵大小、正斜、疏密、濃淡靈巧有致的排列,用筆觸技巧向觀眾呈現出充滿生機的向日葵。

創作背景

1888年2月,已35歲的梵谷從巴黎來到阿爾,來到這座法國南部小城尋找他的陽光,他的麥田,他的向日葵...... 梵谷來到阿爾後,異常興奮,創作真正達到高潮,甚至到了忘我的地步。他迷戀上了向日葵-一種表達太陽的另類植物。後來,梵谷夢想建立“畫家之家”(或說是“藝術家之家”,“南方畫室”,也有書寫成“友人之家”),在法國南部建立一個畫家共同創作的“基地”,但回響者寥寥。後來,陷入困境的高更自願前來與梵谷同住,這使梵谷非常感激,本性熱情的梵谷打算畫一組向日葵來裝飾“黃房子”(梵谷在阿爾的住處,因被塗成黃色而聞名),尤其是高更將要住的屋子。而當高更到來的時候,也對這些《向日葵》表示了讚揚,有的書寫道:“高更曾以讚揚的口吻說:‘對,這才是花!’”。梵谷創作了大量描繪向日葵的作品。這幅是其中最著名的,現藏於倫敦國家畫廊。

作者簡介

文森特・威廉・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1890年),荷蘭後印象派代表性畫家。
文森特・威廉・梵谷1853年3月30日生於津德爾特,早期因為表達內心的悲痛,曾割斷了自己的耳朵。1890年7月29日在法國瓦茲河畔因困擾其多年的精神病發作自殺身亡。早年經商,後熱衷於宗教,1880年以後開始學習繪畫。曾在巴黎結識E・貝爾納、P・西涅克和P・高更等畫家。早期作品受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畫派影響,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塞納河濱》等。曾兩次在咖啡館和飯館等地向勞工階層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厭倦巴黎生活,來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勒,開始追求更有表現力的技巧;同時受革新文藝思潮的推動和日本繪畫的啟發,大膽探索自由抒發內心感受的風格,以達到線和色彩的自身表現力和畫面的裝飾性、寓意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