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奴局

十二奴局

《十二奴局》是一部在哈尼族民間廣泛流傳的創世史詩,也是哈尼族人民長期集體創作的長篇巨著。它以哈尼族傳統說唱“哈巴”為傳演型式,在哈尼族各支系均有流傳,尤以雲南紅河南岸哀牢山哈尼族主要聚居區的元陽、紅河、金平等地的唱本較為系統而完整。 "奴局"是哈尼語,相當於漢族文體中的“篇”、“章”或漢族曲藝中的曲目。“十二奴局”即十二路歌的意思。即是說,史詩的演唱內容從大體上被劃分為“十二奴局”,涉及到哈尼族先民對於宇宙自然、人類發展、族群歷史、曆法計算、四時節令、農事活動等等方面的認識和理解。

大概介紹

《十二奴局》是一部在哈尼族民間廣泛流傳的創世史詩,也是哈尼族人民長期集體創作的長篇巨著。它以哈尼族傳統說唱“哈巴”為傳演型式,在哈尼族各支系均有流傳,尤以雲南紅河南岸哀牢山哈尼族主要聚居區的元陽、紅河、金平等地的唱本較為系統而完整。“奴局”是哈尼語,相當於漢族文體中的“篇”、“章”或漢族曲藝中的曲目。“十二奴局”即十二路歌的意思。即是說,史詩的演唱內容從大體上被劃分為“十二奴局”,涉及到哈尼族先民對於宇宙自然、人類發展、族群歷史曆法計算、四時節令、農事活動等等方面的認識和理解。一“奴局”之內又包含若干個有聯繫而又可以獨立存在和演唱內容,也就是哈尼民間說法“十二奴局,七十二個哈巴”的由來。“十二奴局”之間沒有嚴格的先後秩序,常常是根據不同場合(多為節慶和重大的祭典)和需要選唱其中有關的部分。每個部分既可獨立存在,又可連線起來演唱,總稱為“十二奴局”。

具體內容

一、開天闢地
遠古的時候,天地混沌不分,造天的神朱比阿龍在屬龍的那天,把天一片一片辟出來;造地的神朱比拉沙,把地一塊一塊開出來。由於天造得高高低低不整齊,地造得坑坑窪窪不平坦,他們借來天神莫米的金耙、銀耙和黃牛、水牛,把天地耙平了。又用金子做太陽,玉石做月亮,銀子做星星,使黑暗的天地有了光亮。天上的龍俄求與地上的動物卑甲阿瑪為爭霸天地而戰爭,俄求呼出的氣成雲霧,卑甲阿瑪呼出的氣成山風,它們的吼聲成雷鳴,汗水成雨點,戰刀碰出的火花變成閃電。
天神莫米從天上派下兩個人種,男的叫依沙然哈,女的叫依莫然瑪,只有一隻獨眼。他們結成夫妻,生下一個葫蘆團,劃開後出來七十七種獨眼人。莫米換了代新人種,長著兩隻眼睛在膝蓋上;莫米又換來人種,一代又一代,直到生出兩隻眼睛長在鼻子上的人。依沙然哈撒獸種,依莫然瑪撒鳥種;獸種變成螃蟹,螃蟹進水抱蛋,抱出七十七種走獸;鳥種變成蝙蝠,大風把蝙蝠吹碎,變成七十七種飛鳥。他們又接著撒草種和樹種;草種變成穀子,穀子變出七十七種糧食;樹種變成大樹,果子被鳥啄破,變成七十七種樹木。鵪鶉劃出地界,戛卡(動物名)辟出大路,歐卡(動物)開出水溝,螃蟹分出水,鴨子引出水,喝澤美膀(動物)造出田來,阿妣仰遮把寨子建起來,歐巴、歐牛取寨名,遮依遮車挖出水井,歐比吉莫、龍沖牛斗管水井,可阿、可遮蓋房子,收洛阿秋燃火種萬物皆有,神人相安。
二、天翻地覆
天地之間沒有柱子撐著,天坍了下來,地翻了上來,洪水泛濫。世上倖存下來的只有躲在大葫蘆里莫魯和沙崩兩兄妹。兄妹倆從毒蛇口下救出小鷹,老鷹報恩把他們從懸崖的大松樹上背著飛到了地面上。兄妹分頭去找人,一個人也找不到。通過水中測樹葉、山上滾石頭、問天神等占卜驗婚,兄妹結成一家傳人種。他們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女兒,他們長大後分了家,大哥住高山,後來與大女兒成婚;二哥住山腰,後來與二女兒成婚;小弟在平壩,後了與三女兒成婚,人類一代一代繁衍發展開來。天神莫托庫魯舍派來阿朗和阿汪兩位神主,在天地之間立起金銀銅鐵四根柱子,並用金銀銅鐵鎖鎖住天地,兩位神主向萬物、動物和人類打木刻發誓,永遠不讓天坍下來。不讓地翻過來。
三、殺魚取種
洪水把草木五穀沖走了,人們祈求天神莫米給種子。莫米告訴人們種子被大魚吃進肚子裡了。九個姑娘找來葛藤,撕出葛麻紡成線,經過千辛萬苦織出了魚網;十個伙子到四方趕街,歷經曲折,找來鉛巴來墜好魚網,撒了三回魚網,打起大魚。人們經過多次失敗,最後才把大魚殺死,從魚肚中取出各種各樣的種籽,世上又有了穀子、蕎子、高粱、棉花、包穀、黃豆、南瓜、麻、樹種和草種。
四、砍樹計日
在烘阿宗娘的地方,小姑娘尖收因不堪九個哥哥的欺壓,離家出走,四處討飯。來到阿姆山時,她的拄棍突然變成一棵大青樹,遮住了天、蓋住了地,從此分不出白晝與黑夜,尖收倒地變成“噠嘟噠”鳥。世上的人派出百獸到樹頂尋找日月,猴子一去貪玩不返,松鼠一去被太陽迷住不回,野雞一去被美景迷住不返,蝙蝠一去被太陽刺瞎了眼回不來,燕子去而歸來卻說不清實情,蜜蜂去了回來,向人們獻出個巧計:樹葉擋住了日月,用箭射穿樹葉便能見光明。神射手阿戛拉開弩弓,射下一張牛皮大的樹葉,人們只見到一線陽光。哈尼、彝家、漢人、傣家一起商議,砍倒大樹見日月。可是不論怎樣砍,大樹落下的刀口第二日又復原。後來一個傣家人留下守工具,半夜聽見守林的鬼神在議論,原來不抹雞屎砍不倒大樹。這樣人們知道了大樹不倒的秘密,便順利地砍倒了大樹。大樹共有十二杈,一年就定為十二個月;每一杈有三十根樹枝,一個月就定為三十天;每根樹枝上有三百六十片葉子,一年就定為三百六十天。
五、火的起源
人類從岩洞中搬到森林裡居住後,馬鹿麂子整天被人攆得不停腳,便向天神莫米告狀。天神被吵得發了怒,立即丟下幾顆巨大的火雷使森林著了火。人們撕碎燒熟的麂鹿腳一吃,倍感味美,便向莫米求火種,可天神不給。哈尼族先祖銳腿雷領著族人從山上滾巨石攆跑上山的麂鹿時,發現了石頭摩擦能起火,便留下了火種。莫米因人們打得獵物不獻祭而降下大水澆滅了火種,人們獻祭後,莫米便叫人們今後要守規矩,下功夫去找火種。後來銳腿雷又從一篷絨草上發現了天神賜給的火種。人們把火草帶回到石洞中收藏起來。
六、三種能人
遙遠的天邊有三棵白、紅、花的大樹,樹上分別開著三朵花,三朵花里有三個神奇的蛋。人們請太陽和月亮來抱蛋,過了九十天,三個蛋里出來三種能人:頭人、貝瑪和工匠。然後分別講述了頭人不同的管職,工匠不同的製作和祭司貝瑪的各種職事。
七、建寨定居
遠古的哈尼師厄地方,覺麻、覺車和覺沖三兄弟住在雲霧騰騰的森林裡,為野獸和毒蟲所擾不能安居,便離開去尋找傳說中富饒的土地。走了兩個九天九夜,來到一個好地方選址安寨。他們歷盡千辛萬苦,在山上挑選出最好的樹木,在山坡上找到黃生生的茅草,在箐溝中割到牢牢的藤子,在山上找到俏生生的竹子,然後,又找到打土基的紅土、選好牢固的地基,擇好佳日立柱,蓋起了新房,立三個石頭當鍋莊石。灰蘭蘭的炊煙升上天,引來四面八方的人都來這裡安寨。人們在寨邊找到一眼清澈的龍潭,便砌成水井,用紅公雞祭獻天地,讓天神地神保護龍潭。
八、生兒育女
天上有滴紅彤彤的血,忽然掉在大地上,粘在拱土的豬身上;狗去咬豬時又粘在了狗的身上;女人去打狗時又粘到女人的身上。這天上的血是人要發展興旺的血。血在女人身上開花後,懷胎九月便生下了孩子。生育的人家煮糯米飯送給寨里的長老鄉親,殺雞給新生兒取名,兒子的名要連父親的名。孩子象小山雀一樣會叫了,象小瓦雀樣會說了,象竹子一樣一節一節地長高了。
九、祖先遷徙
“哈尼人最先住在哪個地方?後來為哪樣又要搬遷?前前後後在哪些地方栽過磨秋樁?是哪個祖先,給我們找到了這可愛的山鄉?”哈尼先民最早居住在一片金子般的大江畔,因異族人的侵侮、洪水等自然災害及哈尼與異族聯姻後為爭奪土地和財富而起的紛爭等原因,便開始了大規模的遷徙,其路線是諾瑪阿美(古地名,據傳是今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附近)─“洪阿”(據傳今昆明)壩子,──窩你(即今開遠)──勒昂(即今建水)---臘薩(即今元江)──額咪(水尾的意思,指今紅河口)──南窪(在今元江縣境)──江外(指紅河南岸)──米尼坎(即今紅河縣境),就此定居下來。
十、孝敬父母
哈尼人時時都在牢記父母養育兒女的恩德:“不象摘多衣果一樣容易,不象撒蕎子地一樣省力;花費的心血象流水一樣多,使出的力氣稱難稱。”哈尼人代代都深諳:“爸媽的恩情重如山,要時時刻刻記在心裡;對自己的爸媽,要盡力服侍孝敬到底。”
十一、覺車趕街
覺麻三兄弟建麻密寨後,到各地去趕街。街市上的民間貿易一片繁榮、人聲鼎沸。最先建街的是覺車,最早建起來的是烘阿歐德額里街,最熱鬧的是漢人地方的斗楚街,以及覺車轉遍了各個地方後,在世間建起七十七個街子。
十二.四季生產
從冬月一直到過“十月年”,日月更迭,自然枯榮。隨著大自然的春生秋藏,動植物的變化,歲時節氣每至時,哈尼人都在進行著相應的生產、農事活動,出現各種風俗儀禮。如三月栽秧,四月“仰阿娜”(農歇儀禮)後蓐秧,五月“ 扎”(打磨秋),六月祭穀神,七月吃新谷,八月祭守穀倉的穀神,九月耘田挖土,十月過年、祈天神地祗和寨神福佑等等。
《十二奴局》是歷史的產物、勞動的產物、生活的產物,更是人類語言的產物、思維的產物。它毫不遜色地充當了歷史的伴侶和時代的鏡子,藝術地反映了哈尼族人民所經歷的社會生活和歷史進程,生動地再現了哈尼族先民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的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對人類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史詩融幻想與現實為一爐,集哲理與想像為一體,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瑰麗詩篇。總之,《十二奴局》作為一種釋源思維的藝術產物,以神話的方式,解釋了開天闢地、日月沉浮、洪水滔天、兄妹傳人、磨石取火、殺魚取種、戰爭遷徙、安寨定居、獵漁牧耕等等的由來和衍成。這一系列由人類童年時代所具有的幻想所構成的神話詩篇,情節離奇,色彩斑斕,具有無窮的魅力。《十二奴局》的異文本較多,又名《窩果策尼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