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產業升級中的關鍵技術選擇研究

《區域產業升級中的關鍵技術選擇研究》是2008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秋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區域產業升級中的關鍵技術選擇研究

區域產業升級中的關鍵技術選擇研究》運用區域經濟學、技術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等相關理論,分析了關鍵技術選擇的基本內涵、區域產業升級的內容,系統闡述了關鍵技術選擇與產業升級之間的內在關聯和作用機理。書中還介紹了世界主要國家關於區域產業升級中關鍵技術選擇的套用情況,並通過構建區域產業升級中關鍵技術選擇的數學模型和指標體系,進一步分析了關鍵技術選擇對區域產業升級的重要推動作用:此外,《區域產業升級中的關鍵技術選擇研究》還以閩台高科技產業為例,闡述了關鍵技術選擇對區域產業升級的促進作用。《區域產業升級中的關鍵技術選擇研究》對於建設“創新型國家”,調整最佳化區域經濟結構,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李秋斌,男,1963年生,福建省壽寧縣人,閩江學院管理系副教授,現任閩江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管理學博士。曾先後主持福建省社科規劃基金課題3項、省教育廳A類課題1項,參與國家社科規劃基金課題2項;獲省部級社會科學基金三等獎1項;已在《中國科技論壇》、《中國科技產業》、《東南學術》、《福建論壇》、《亞太經濟》等全國核心期刊發表了20多篇關於區域經濟方面的學術論文,其中有多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目錄

第1章 緒論

第2章 區域產業升級的理論基礎

第3章 關鍵技術選擇的理論溯源

第4章 區域產業升級中關鍵技術選擇的作用機理

第5章 世界主要工業國家區域產業升級中的關鍵技術選擇

第6章 區域產業升級中關鍵技術選擇的綜合評價

第7章 區域產業升級中關鍵技術選擇的數學模型及其分析

第8章 閩台高科技產業園區產業升級中關鍵技術選擇分析

第9章 總結及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區域產業發展一直是各級政府、企業、學界關注的一個重大議題,其中一個根本的理論需求是如何系統地理解區域產業升級。升級,意味著讓某事物向更好的狀態變化。區域產業升級是指在特定的區域內實現產業向更好狀態轉變。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中,經濟結構的變化表現出從二元結構逐漸轉化為均質結構的工業化進程。而在產業結構的演進方面則表現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其產業結構越是高度化:具體說,第一、二、三產業呈現出“梯形”,特別是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比重最高。根據西蒙·庫茲涅茨理論,當第一產業比重下降到20%以下,並且工業比重高於服務業時,進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當農業比重降低到10%左右,工業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業化進入高級階段。在經濟成長穩定性趨強的作用下,產業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第一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產業迅速崛起,工業成為經濟發展最主要的推動力。

從當前我國區域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任何一個經濟區域如何根據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技術、環境等條件創新性地選擇關鍵技術,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從而調整最佳化本地區的經濟結構,實現產業升級,已變得尤為突出。關鍵技術選擇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各地區的經濟發展隨著科技進步的快慢而變化的趨勢明顯加強,隨之而來的就是產業結構的轉變,加快產業升級。這就是說,產業結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資源稟賦與現實經濟實力之間的聯結機制與轉換器。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結構是在各種因素作用或影響下而形成的。在這些因素中,對產業結構演變起主導作用的是技術進步這一因素,其中技術進步又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稱為技術革命,它指的是技術系統中“範式”的轉變;另一種類型則是技術進化,它指的是在“範式”不變條件下的技術改良、技術選擇與技術創新。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生產發展的有力槓桿,也是促成產業結構變化的基本因素。因此,區域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必須適應關鍵技術選擇的基本規律,加強關鍵技術選擇,推動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從而切實提高社會經濟效益。

後記

本書的選題最早是因為工作需要,2007年本人申報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和福建省教育廳項目,並獲得批准立項。同時,也得到導師的指導,列入200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我國重點產業自主創新平台研究》(項目編號:O7BJY03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後來作為博士論文的選題,斷斷續續地寫了近兩年時間。本書是在我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

在這裡,我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規劃辦中長期科技規劃戰略研究專家、湖北省信息產業廳副廳長、民盟湖北省委副主委、湖北省政協常委、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科首席教授胡樹華教授。在三年的博士生學習期間,他不僅在學業上對我悉心指導、嚴格要求,而且在工作實踐和生活中也給予我細緻的關懷、支持與幫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導師的治學和為人,及其對我的幫助和影響,決不是一一句廉價的感謝所能道盡的,我將用我一生的勤奮和努力來回報恩師的教誨。

本書從構思到定稿,得到了許多前輩和同仁的指點和支持,這裡請允許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向他們致謝。

本書還直接或間接引用、參考了其他研究者相關研究文獻,對這些文獻的作者表示誠摯的感謝。

北京大學出版社的黃慶生主任以及責任編輯盧英華,為本書的出版,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見,付出了辛苦的勞動,在此一併向他們表示由衷的謝意。

由於時問倉促,本書難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文摘

(1)區域產業升級的總體巨觀規律

①馬克思主義兩大部類增長規律。馬克思在分析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時,把社會再生產分成兩大部門:生產資料部門與消費資料部門,並就這兩大部門的比例關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列寧繼承了馬克思的理論,在考慮了資本有機構成變化對社會再生產的影響後,明確得出了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結論。列寧指出:“資本發展的規律就是不變資本比可變資本增長得快,也就是說,新形成的資本愈來愈多地轉入製造生產資料的社會經濟部門。因而,這一部門必然比製造消費品的那個部門增長得快。”“這樣我們看到,增長最快的是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其次是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生產。”當然生產資料優先增長,並不意味著生產資料生產可以脫離生活資料生產而孤立地、片面地增長,更不意味著生產資料生產比生活資料生產增長得越快越好。在兩大部類的增長規律中可以把生產資料生產看成是比生活資料生產更高的產業結構水平,表明社會生產應從以生產消費資料為主向以生產生產資料為主轉化。

②三次產業結構演變規律。在前面一節的產業劃分理論中已經提到了三次產業的劃分,結構均衡理論也提到了三次產業結構的演變。產業升級表現在三次產業上就是:第一產業的產值和就業人數的指標有不斷下降的趨勢;第二產業的產值和就業人數呈現出先上升而後趨於穩定的態勢;第三產業的兩項指標一直都處於上升的趨勢,並且最終所占的比重為三次產業之首。三次產業劃分是由費希爾提出的;三次產業趨勢的研究,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完成的。克拉克的理論淵源於配第的理論。配第在其名著《政治算術》中曾做過這樣的描述:製造業比農業,進而商業比製造業能夠得到更多的收入16引。配第的論證不充分,但很有價值,經過克拉克的發展後就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稱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③工業結構重工業化規律。霍夫曼在分析資本品工業生產和消費品工業生產的基礎上,提出了霍夫曼定律,這個定律在前面一節的產業劃分理論中已簡單提到。在霍夫曼對工業化劃分的四個階段中,認為在工業化的第一階段,消費資料工業的生產在製造業中占主導地位;第二階段,資本品工業快於消費品工業的增長,消費品工業降到工業總產值50%左右或以下;第三階段,資本品工業繼續快速增長,並已達到和消費品工業相平衡的狀態。第四階段,資本品工業占主導地位,這一階段被認為是實現了工業化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