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城市化的演進機制與組織模式

圖書信息

作 者:胡彬
出 版 社: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08-3-1
版 次:1
頁 數:288
字 數:263000
印刷時間:2008-3-1
開 本:大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64201302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為八章,主要由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兩部分構成。理論研究的任務在於為全書提供分析的框架,包括概念的確立與關鍵性內容的理論內涵表述,涉及到區域城市化內涵的界定、區域城市化的演進機制與區域城市化的微觀組織路徑這三方面的內容。經驗分析析作為其承接內容,在歷史實證的基礎上,提出若干有待於深入研究的實證命題。對中國區域城市化命題的實證分析主要從增長的地理效應、城鄉結構轉變效應、模式與一體化效應的案例比較等方面逐次展開。

圖書目錄

前言
0 緒論
0.1 問題的提出
0.2 研究現狀
0.2.1 理論爭議與經驗啟示
0.2.2 關聯研究內容的評價
0.2.3 本書研究的理論基礎
0.3 研究意義
0.3.1 理論意義
0.3.2 現實意義
0.3.3 實踐意義
0.3.4 政策意義
0.4 研究思路與主要內容
0.5 研究方法
0.5.1 建立在理論框架基礎之上的系統分析方法
0.5.2 經驗性的歷史實證與現狀實證相結合
0.5.3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統一的方法
0.5.4 先巨觀後微觀、先局部後整體的結構分析方法
0.6 創新及不足之處
0.6.1 分析視角的創新
0.6.2 理論研究方法的創新
0.6.3 觀點的創新
0.7 不足與有待於深入研究的方面
1 城市化理論述評
1.1 結構轉變的發展經濟學理論:二元經濟的結構視角
1.1.1 傳統二元經濟理論的回顧:從古典與新古典之爭到相互調和
1.1.2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二元經濟理論的新發展特點與趨勢
1.1.3 簡短評述
1.2 新經濟地理理論的城市化觀點
1.2.1 模型的基本架構
1.2.2 模型的城市化意義
1.3 建立在分工理論基礎之上的城市化理論
1.3.1 基於第Ⅰ類聚集經濟(生產聚集經濟)的城市化理論
1.3.2 重點研究第Ⅱ類聚集經濟:新興古典的觀點
1.3.3 基於專業化分工的城市化理論比較與評述
1.4 城市經濟學理論
1.4.1 傳統城市經濟學的觀點
1.4.2 現代城市經濟學觀點:對城市內生增長動力的關注
1.4.3 簡短述評
2 區域城市化的內涵與演進機制
2.1 區域城市化的理論淵源
2.1.1 中心地的市場功能
2.1.2 遞增收益的連續空間
2.2 區域城市化的理論界定與內涵
2.2.1 區域的空間組織性與空間特徵
2.2.2 專業化分工演進的空間形式及其利益
2.2.3 區域城市化及其發展模式的內涵
2.3 區域城市化的一般演進機制
2.3.1 區域空間的有限融合及對歷史的依賴
2.3.2 城鄉協調發展的市場交易機制及相關的制度安排
2.3.3 區域內部的聚集與產業專業化
2.3.4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城市體系空間組織機制
2.4 區域城市化的微觀組織路徑
2.4.1 城市化區域維度的理論探討
2.4.2 廠商組織與市場組織的區域城市化路徑
2.5 小結
3 區域城市化模式的經驗分析
3.1 區域城市化的模式異化與經濟學分析
3.1.1 模型
3.1.2 城市化模式及相應的演變機制
3.1.3 模型評價與啟示
3.2 開發中國家首位城市化模式的成因與經驗分析
3.2.1 首位城市產生的若干誘因
3.2.2 經驗分析結果
3.3 中國區域城市化模式分析中待研究的命題
4 地理與發展:城市化模式的區域分異
4.1 中國工業化的地理推進特徵及其城市化的階段性表現
4.1.1 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階段
4.1.2 改革開放以後伴隨著區域差距變化的中國城市化歷程
4.2 中國工業化的地理推進和城市化發展
4.2.1 工業化的地理推進特徵與發展序列
4.2.2 區域工業化對城市化的區域性影響
4.3 工業化“重心下沉”與區域城市化發展
4.3.1 工業化作用於區域城市化的階段性機制
4.3.2 區域工業化發展對城市化的影響
4.4 城鎮化戰略內生性的經濟學分析
4.4.1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經由政府規模擴大的城市供給途徑
4.4.2 城市偏向政策(Urban Bias)的實施與對城市的制度性保護
4.5 工業的區域發展對城市化的地方性影響
4.5.1 國有工業布局及其對區域城市化的延續性影響
4.5.2 市場化改革與區域自我組織機能的釋放
4.5.3 非農就業增長與中國的地區工業化差異
4.6 小結
5 城鄉關係演變的區域差異與城市化影響因素
5.1 中國城鄉二元關係演變的區域特點
5.1.1 城鄉關係演變的三個歷史階段
5.1.2 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空間與時間演變特徵
5.1.3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城鄉關係的區域分解:偏離份額法的運用
5.2 中國城鄉關係演變的制度條件與城市化影響
5.2.1 戶籍制度的鬆動與遷移人口對城市化模式的選擇動機
5.2.2 城市化的規模結構與兩種均衡結果
5.2.3 勞動力流動的兩階段不對稱性、異質性與城鄉制度分割的收益分配
5.3 影響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其他因素
5.3.1 基礎設施分布的區域不均衡
5.3.2 地方化知識擁有的多寡及農村區域為經濟服務的制度創新傾向
5.3.3 城鄉組織的不對稱程度及邊際組織創新的區域特徵:對城鎮經濟及其可持續性的微觀考察
6 中國城市化的區域模式與形成機制比較
6.1 城市化的區域發展模式
6.1.1 以集體土地資本化為基礎的城市化
6.1.2 依賴於農業產業化的城市化發展模式
6.1.3 以產業區的“靈活多樣化”為特點的城市化模式
6.1.4 集體行動的社會資本投資及專業鎮的興起
6.1.5 社會資本整體移植的異地型城市化模式:以“浙江村”的非正式城市化為例
6.2 模式比較與分析
6.2.1 中小企業組織模式及其對空間要素的內生性訴求
6.2.2 城市化對“企業化”社區與社會資本的依賴性
6.2.3 正式與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協調邊界
6.2.4 對江浙專業型城鎮化形成共性的經濟學解釋
7 城市體系演變中的城市化區域擴展模式
7.1 城市體系演變作用於區域城市化的相關機制
7.1.1 城市體系的組織機能與服務關在線上制
7.1.2 組織跨越與系統演進
7.1.3 產業融合的空間效應
7.2 城市體系中城市化的區域擴展途徑與效應
7.2.1 在貿易機製作用下的產業區域內聚集、擴散與再聚集
7.2.2 三元經濟結構條件下城鄉關係的區域轉變
7.2.3 “同城效應”與城市功能專業化
7.2.4 信息一體化對中心外圍模式的影響
7.3 城市化的區域分布與人口集中程度
7.3.1 產業的區域流動與城市體系的內生變動
7.3.2 首位城市人口集中度比較
7.4 案例分析與比較
7.4.1 珠江三角洲中心外依式外圍區域城市化模式
7.4.2 長江三角洲區域以城市集群為特徵的區域城市化模式
7.4.3 小結: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的區域城市化模式的比較
8 促進區域城市化發展的政策與建議
8.1 對區域城市化政策實施的認識前提
8.1.1 巨觀視角的認識:關於城市化道路的選擇問題
8.1.2 中觀視角的認識:關於城市化的形式差異問題
8.1.3 微觀視角的認識:關於如何激發區位優勢的問題
8.2 促進區域城市化發展的若干政策建議
8.2.1 以城市區域為出發點,以城市分工和區域合作為依託推動區域城市化的發展
8.2.2 因地制宜採取側重點各異的區域城市化模式
8.2.3 重點增強城市區域化發展中的城鄉協調關係
8.2.4 打破城市市場分割的現狀,改革不合理的城市行政層級制度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