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文書院鐘樓

金陵中學主校區內的匯文書院鐘樓是南京市19世紀末的最高層建築,也是基督教在南京建造的現存最早的學校建築,占地約330平方米。匯文書院鐘樓是金陵中學的標誌性建築。鐘樓的圖案被金陵中學校徽所使用。

建築特色

匯文書院鐘樓 匯文書院鐘樓

匯文書院鐘樓原為五層,重建時改為四層並保留至今。主體改為二層,原第三層改為閣樓。大鐘在最高層,通高1.3米,寬1.4米,是由美國貝爾鑄造公司鑄造的“博爾登教堂大鐘”。

鐘樓屬於美國殖民期的建築風格。平面圖是“申”字形,整體對稱。牆面為青磚,勒腳、檐口等處有精細的裝飾線腳。每層樓的窗戶上沿及水平繞牆體一周還有外凸的橘紅色裝飾線。門窗為半拱形木質結構,樓梯為木質結果,室內鋪有木質地板。屋頂為四坡形,由水泥方瓦鋪設,東西兩間房設有壁爐和煙囪。

歷史

•匯文書院鐘樓於1888年春季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的傅羅創辦匯文書院時建立。

•1917年9月屋頂失火,由美國美以美會撥款重建。

•民國時期,蔡元培、徐悲鴻、宗白華等人常在此聚會。

•抗日戰爭時期,南京淪陷後,鐘樓的地下室一度成為藏匿和保護婦女免遭日寇蹂躪的處所。

•鐘樓產權在渡江戰役前一直為美國美以美會所有,之後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沒收,歸金陵中學所有。

•1991年,匯文書院鐘樓於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近代優秀建築。

•2006年,作為金陵大學舊址進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2013年,鐘樓進行了抗震加固。

•2013年,鐘樓作為金陵中學行政樓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