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盧圖

匡盧圖

匡盧圖五代荊浩,絹本水墨,縱185.8厘米,橫106.8厘米。

簡介

匡盧圖
此圖傳為荊浩名作。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說:“中挺一峰,秀拔欲動。而高峰之右,群峰瓚集,如芙蓉初綻,飛瀑一線,扶搖而落。亭屋、橋樑、林木,曲曲掩映,方悟華原(范寬)、營邱(李成)、河陽(郭熙)諸家,無一不脫胎於此者。”對此畫評價極高。畫中廬山及附近一帶景色結構嚴密,氣勢宏大,構圖以“高遠”和“平遠”二法結合,而其深遠、奧冥、飄渺盡得其當。畫法皴染兼備,皴法用小披麻皴,層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畫出,充分發揮了水墨畫的長處,正如他自己所說:“吳道子畫山水,有筆無墨;項容有墨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圖上有“荊浩真跡神品”六字(孫承澤認為是南宋高宗構的筆跡),上鈐“御書之寶”印,有元韓嶼、柯九思等題詩,並有清梁清標收藏印和乾隆諸璽。
荊浩,字浩然,隱於太行山之洪谷,因號洪谷子。沁水人(今山西),生活於唐末至後梁(約公元889-923年間)。博通經史,善屬文,書法學柳公權,擅長山水畫。因隱於太行山,朝夕觀察山水樹石的變化,寫松樹“凡樹萬本”,分析總結了唐人山水畫的經驗,創立了北方水墨山水畫派,對後代山水畫的發展影響極大,著有山水畫論【筆法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