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

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北,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歷時四年,是北魏帝後陵墓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陵墓簡介

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北,鎮川公社附近的方山南部。東臨采梁山, 北依長城,清澈的御河,沿方山側蜿蜒而去。永固陵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歷時四年,是北魏帝後陵墓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陵墓結構

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俗稱"祁皇墳",底方上圓。地宮由墓道、前室、甬道、後室四部分組成。前室平面呈梯形,後室平面近方形,墓室南北總長十七米多。連線前後室的甬道呈長方形,均用青磚砌成。馮太后棺槨放置在後室。為防盜掘,墓門由條磚封閉,還特意在墓道內堆積大量石塊,在甬道內設定封門牆。整個地宮規模宏大,僅建築墓室磚就達二十餘萬塊。永固陵陵園建制基本沿襲東漢。在陵前建有石殿,稱為"永固堂",是朝祭典禮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

陵墓被盜

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在歷史上先後三次被盜掘,金正隆年間,盜墓者從西北方打洞進入墓室,隨葬品大部分被盜走。金大定年間,盜墓者再次進入墓室,前室的鋪底磚全部被盜,隨葬的大小石俑、石獸有的被盜走,有的被破壞。清光緒年間,永固陵第三次被盜,墓中殘餘物又大都被盜走,所剩無幾。

歷史意義

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以它高聳壯觀的陵冢,獨特陵園塔基成為北魏王朝陵園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文明太后

北魏文明太后馮氏(442―490年),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屬北燕皇族,漢人。14歲時被選為文成帝的妃子,後被冊封為皇后。拓跋浚死後,馮氏操縱政權。獻文帝尊馮氏為皇太后。在馮氏的指導和輔佐下,孝文帝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北燕滅亡後,其伯父與父親歸附北魏,其父官至魏秦雍二州刺史,後因罪被殺,馮氏因而被沒入後宮為奴婢,但得到姑母馮昭儀的提攜和照顧。太安二年(456年)正月二十九日乙卯,14歲的馮貴人被文成帝立為中宮皇后。獻文帝時,馮氏殺死專權大臣乙渾,開始臨朝聽政。孝文帝時,馮氏以祖母身份繼續執政,督促孝文帝拓跋宏實行政治改革,制定漢化政策,俸祿制、均田制等都是她臨朝時頒行的。死後,諡文明太后。
和平六年(465年)五月,文成帝死後第二天,年僅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為獻文帝,馮後被尊為皇太后。獻文帝即位後,由於貪權狂傲的太原王車騎大將軍乙渾欺凌這孤兒寡婦,陰謀篡位,北魏中樞政治又面臨嚴重的危機。天安元年(466年)二月間,乙渾三番五次地對安遠將軍吏部尚書賈秀說:“你應該要求朝廷給你妻子加封公主的名號。”乙渾的僭越用心昭昭。賈秀卻說:“像我們這樣的庶姓哪配稱公主?我賈某寧願死在今朝,也不會自不量力,貽笑後世!”乙渾大怒,惡狠狠地罵道:“老奴官,真是不識相的東西!”侍中拓跋丕(後改為元丕)聽到這一訊息,知道乙渾謀反已是迫不及待,便急告朝廷。早已胸有成竹的馮太后立即進行秘密布置,定下大計,下令拓跋丕、隴西王元賀和牛益等人率兵收捕乙渾,鎮壓叛亂。很快,令朝野上下怨聲一片的乙渾便被捕殺,夷滅三族。平定乙渾之亂,穩定政治局勢,馮太后表現出果敢善斷的政治才幹。接著,她再露鋒芒,宣布由自己臨朝稱制,掌控朝政大權,以杜絕因皇帝年幼再發生朝廷遭奸臣欺凌的事情。馮太后這次臨朝聽政,前後僅有18個月時間。她憑藉多年宮中生活的閱歷和非凡的膽識,穩定了北魏動盪的政局。

史書記載

文成文明皇后馮氏,長樂信都人也。父朗,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母樂浪王氏。後生於長安,有神光之異。朗坐事誅,後遂入宮。太武左昭儀,後之姑也,雅有母德撫養教訓。年十四,文成踐極,以選為貴人,後立為皇后。文成崩,故事國有大喪,三日後御服器物一以燒焚,百官及中宮皆號泣而臨之。後悲叫自投火,左右救之,良久乃蘇。獻文即位,尊為皇太后。丞相乙渾謀逆,獻文年十二,居於諒�,太后密定大策,誅渾,遂臨朝聽政。及孝文生,太后躬親撫養。是後罷令不聽政事。太后行不正,內寵李弈,獻文因事誅之。太后不得意,遂害帝。承明元年,尊曰太皇太后,復臨朝聽政。後性聰達。自入宮掖,粗學書計;及登尊極,省決萬機。孝文詔罷鷹師曹,以其地為太后立報德佛寺。太后與孝文游於方山,顧川阜終焉之志。因謂群臣曰:“舜葬蒼梧,二妃不從,豈必遠�山陵,然後為貴哉?吾百歲後,神其安此。”孝文乃詔有司建設壽陵於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將終為清廟焉。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刊石立碑,頌太后功德。
太后以帝富於春秋,乃作《勸戒歌》三百餘章,又作《皇誥》十八篇,文多不載。太后立文宣王廟於長安,又立思燕佛圖於龍城,皆刊石立碑。太后又制,內屬五廟之孫、外戚六親緦麻,皆受復除。性儉素,不好華飾,躬御縵繪而已。宰人上膳,案裁徑尺,羞膳滋味,減於故事十分之八。太后嘗以體不安,服庵閭子,宰人昏而進粥,有蜒在焉,後舉匕得之。帝時侍側,大怒,將加極罰,太后笑而釋之。
自太后臨朝專政,孝文雅性孝謹,不欲參決;事無巨細,一稟於太后。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殺戮賞罰,決之俄頃,多有不關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動內外。故杞道德、王遇、張�、苻承祖等拔自微閹,歲中而至王公。王睿出入臥內,數年便為宰輔。賞齎千萬億計,金書鐵券,許以不死之詔。李沖以器能受任,亦由見寵幃幄,密加錫齎,不可勝數。後性嚴明,假有寵侍,亦無所縱。左右纖介之愆,動加棰楚,多至百餘,少亦數十。然性不宿憾,尋亦待之如初;或因此更加富貴,是以人人懷於利慾,至死而不思退。
太后曾與孝文幸靈泉池,宴群臣及蕃國使人、諸方渠帥,各令為其方舞。孝文上壽,太后忻然作歌,帝亦和歌,遂命群臣各言其志,於是和歌者九十人。太后外禮人望,元丕、游明根等頒賜金帛輿馬;每至褒美睿等,皆引丕參之,以示無私。
又自以過失,懼人議己,小有疑忌,便見誅戮。迄後之崩,孝文不知所生。至如李?、李惠之徒,猜嫌覆滅者十餘家,死者數百人,率多枉濫,天下冤之。
十四年,崩於太和殿,年四十九。其日有雄雉集於太華殿。帝酌飲不入口五日,毀慕過禮。謚曰文明太皇太后。葬於永固陵,日中而反,虞於鑒玄殿。詔曰:“尊旨從儉,不申罔極之痛;稱情允禮,仰損儉訓之德;進退思惟,倍用崩感。又山陵之節,亦有成命;內則方丈,外裁奄坎。脫於孝子之心有所不盡者,室中可二丈,墳不得過三十步。今以陵萬世所仰,復廣為六十步。孤負遺旨,益以痛絕!其幽房大小,棺槨質約,不設明器。至於素帳縵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此則遵先志,從冊令。俱奉遺事,而有從有違,未達者或以致怪。梓宮之里,玄堂之內,聖靈所憑,已一一奉遵,仰昭儉德。其餘外事,有所不從,以盡痛慕之情。其宣示遠近,著告群司,上明儉誨之美,下彰違命之失。”及卒哭,孝文服衰,近臣從服。三司以下外臣衰服者,變服就練;七品以下,盡除即吉。設附祭於太和殿,公卿以下始親公事。帝毀瘠,絕酒肉不御者三年。
初,帝孝於太后,乃於永固陵東北里余營壽宮,遂有終焉瞻望之志。及遷洛陽,乃自表�西以為山園之所,而方山虛宮號曰萬年堂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