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隍城鄉

北隍城鄉,地處中國長島縣北隍城島,位於渤海總部,蓬萊市和大連市中間,下轄山前村、山後村2個行政村,面積2.61平方公里,人口2167人(2007年),主導產業是捕撈業。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北隍城鄉地圖長島縣北隍城鄉渤海海峽,北距遼寧省鐵山角42公里,南距山東省蓬萊64公里。全鄉島陸面積2.6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0.32公里。全鄉轄山前村、山後村2個行政村,全鄉共814戶,2007年底總人口2167人。

地名來歷

北隍城島
北隍城島
北隍城在歷史上長期與南隍城合稱隍城。隍城在唐代稱烏湖島,宋代稱烏呼島,屬蓬萊沙門寨地。至清代以來,始有北隍城、南隍城之稱謂。北隍城名稱的由來,源於唐王城文化遺址。歷史上的唐王城,座落在今北隍山前村東南處。據《中國歷史地圖集》唐代頁標註:烏湖島即今隍城島。《乾隆一統志》記載:“南隍城島在蓬萊縣北四百餘里,又北九十里有北隍城島”。該島因地理位置,相對南隍城島而稱北隍城。

概況

1985年4月調整區劃,成立北隍城鄉政府。北隍城鄉地處黃渤海交匯處,廟島群島最北端,北距遼寧省老鐵山角40公里,南距山東省蓬萊市60公里,隸屬山東省長島縣。2007年,完成鄉村兩級經濟總收入1.98億元,同比增長15.7%;地方財政收入138.2萬元;2007年全鄉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投入資金達4500萬元,漁業實現收入1億元,實現工業產值3000萬元,商業服務業收入5700萬元 。一、二、三產業比為 50:20:30。人均純收入7513元,人均居住面積45平方米。[1]

主要產業

北隍城鄉的主導產業及產品:一是捕撈業,全鄉擁有機動漁船百餘艘,8000多馬力。主要捕獲鮁魚、鮐魚、鯧魚、花魚、黃黑魚等經濟魚類。二是育苗業,全鄉擁有育苗場三處,育苗總規模2000多平方水體。主要育鮑魚、蝦夷貝、海參苗種。三是養殖業,全鄉擁有養殖面積1600 畝,放養海帶1300畝,放養鮑魚、蝦夷貝、海膽、海參等海珍品300畝,形成了筏養、底播、圈養、工廠化、多品種、立體化養殖的模式,養殖規模逐年擴大,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四是加工業,全鄉擁有冷藏廠兩處,海產品加工廠兩處,主要加工海膽罐頭,鮮嫩海帶絲、海帶結,並出口優質海帶、內銷食品海帶、出售鮮活鮑魚、海參、蝦夷貝、黃黑魚等。

特色產業

2006年全鄉立足於蝦夷貝、海參、鮑魚、網箱養魚等優勢品種,重點培植,實現了養殖規模和效益的雙突破。新增養蝦夷貝600行,養殖總量達25萬籠,養殖用海區3800餘畝,全鄉共收穫成品貝1580噸,銷售收入突破1500萬元。同時做好蝦夷貝苗種的購置,全鄉保成3公分以上蝦夷貝大苗2.5億個,為今後生產發展奠定了基礎。深水網箱養魚項目,引導漁民採取多種形式,擴大養魚規模,全鄉2006年底網箱養魚達22個,養魚100萬尾。針對北隍海域適應海珍品生長的優勢,今年把海珍品底播列入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在鮑魚底播增殖上,將南方越冬保苗的280多萬個優質鮑魚苗種運回底播,穩定了北隍海域的鮑魚存養量;海參底播,2006年底播海參苗325萬頭,占年初計畫的85%。傳統項目我們在加大發展優勢項目的同時,兼顧海洋生態平衡,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努力實現養殖品種的多樣化。在海帶養殖面積壓縮的情況下,全鄉以精養高效為宗旨,共收穫淡乾菜800噸,加工出口菜110噸。鮑魚育保苗保持良好勢頭,全鄉共育稚鮑1800萬個。捕撈產業效益繼續保持穩定,2006年全鄉捕撈業總產值達1300萬元。

基礎建設

北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完備。開通了程控電話和微波通訊,國內外電話可直撥。供電與大陸電網實行了聯網。安裝了閉路電視,建成了多功能文化活動中心及體育健身場所。建有500噸的客貨滾裝碼頭,每天有客貨輪船往返長島和蓬萊,交通運輸便利。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 2787
男 1542
女 1245
家庭戶戶數 807
家庭戶總人口(總) 2295
家庭戶男 1144
家庭戶女 1151
0-14歲(總) 547
0-14歲男 286
0-14歲女 261
15-64歲(總) 2029
15-64歲男 1160
15-64歲女 869
65歲及以上(總) 211
65歲及以上男 96
65歲及以上女 11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19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