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野史

北洋野史

本書通過在官史煌煌不敢說、不便說、不屑說處,剝去塵封已久的歷史面具,透過趣聞、花絮、雜碎的雪泥鴻爪,窺見了亂世軍閥操弄權術的心機最深處。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科考路上幾經失意的袁世凱為何在官場上如魚得水?
洪憲帝制的真相竟然是為了衝破“家族魔咒”?
性情火爆的北洋之虎段祺瑞一生清廉、不取一文?
代理大總統馮國璋曾暗中參與張勛復辟?
北洋元老徐世昌如何在風雨飄搖中把持朝政?
開國元勛黎元洪二度出山為何受辱而歸?
布販子曹錕賄選總統只圖一樂?
吳佩孚何以成為登上《時代周刊》的中國第一人?
財神梁士詒為何“要頭不要臉”?
章瘋子章太炎為何要大鬧總統府?
……
歷史鏡頭搖搖曳曳,那些看不明、看不懂、看不清的珍聞趣事,不登大雅之堂卻入酒肆笑談中,可千萬別把豆包不當乾糧.把野史不當歷史。

作者簡介

金滿樓,原名金松,原籍江西峽江,現居上海。搜狐煮酒論史首席版主,鳳凰網歷史專欄特邀專家,近年來專注於晚清民國史的通俗寫作。主張溫情、活泛與人性充沛的歷史寫作,注重探求歷史真相,尋解有益當下的歷史規律。 目前已出版: 《歷史的轉彎處:晚清帝國回憶錄》 《向康熙學習:歷史不曾心軟》 《帝國的凋零:晚清的最後十年》 《大清野史之謎:傳聞逸事中的王朝真相》 《女人當國:慈禧太后的這一生》

圖書目錄

自序

北洋魁首:絕世奸雄袁世凱

嘆機緣:袁世凱發跡之謎
袁司馬:張謇為何與袁世凱鬧翻臉
老上司:李鴻章痛斥袁世凱
紅頂子:袁世凱是否出賣了“六君子”
背運時:張之洞取笑袁世凱“無學有術”
拔樹論:袁世凱玩弄清廷於股掌間
手無策:“北京兵變”恐非袁世凱操縱
公民團:袁世凱的總統製造記
子欺父:袁克定偽造《順天時報》
  滑稽戲:袁世凱關起門來當皇帝
愧已晚:袁世凱後悔不聽摯友言
二陳湯:一劑催命劑要了袁世凱的命
臨終言:關門皇帝羞憤而終
平凡人:袁世凱的衣食住行
難奉共主:民國執政何其難
好運氣:趕鴨子上架的大都督
菩薩蠻:黎元洪拒受武義親王
動干戈:黎元洪免了段祺瑞的職
奪印記:黎元洪二度出山受辱而歸
倔老頭:段祺瑞的大脾氣與真性情
小軍機:徐樹錚為何得到段祺瑞的重用
念彌陀:段祺瑞吃齋念佛為那般
舊朝恩:王士珍為何對前朝念念不忘
終不忘:馮國璋與禁衛軍的不解之緣
大忽悠:袁世凱愚弄馮國璋
難做主:馮國璋南下遇阻
嗇人:馮國璋聚財有道
徐閣老:總統來得容易去得快
水晶球:徐世昌的為官之道
圖一樂:曹錕賄選總統與豬仔議員

軍閥割據:梟雄霸道總有術

倪大炮:倪嗣沖炮轟黎元洪
假調停:張勛率三千辮子軍入京
大鬧劇:溥儀復位竟然是被脅迫
遮住天:張勛敢扇恭親王的耳光
風雲變:張勛怒斥老友出賣
落幕戲:復辟失敗後的余聞
閻老西:段祺瑞巧助閻錫山保住地盤
冤報冤:徐樹錚擅斃陸建章惹上殺身禍
非常卒:江蘇督軍李純死因成懸案
東北王:把握機會的能手張作霖
關外人:張作霖作風粗蠻惹人笑
擺資格:張作霖為何看不起吳佩孚
北秀才:曹錕誇讚吳佩孚金星轉世
戰鼓擂:吳佩孚四照堂點兵
望滿洲:吳佩孚酒席上折服洋鬼子
大紅人:給總統擦背也能升官發財
錯到底:馮玉祥的名字原是將錯就錯
掏炸彈:馮玉祥強逼遜帝溥儀出宮
白俄軍:張宗昌藉以發家的奧秘
三不知:狗肉將軍張宗昌能屈能伸
郭鬼子:郭松齡為何要倒張作霖的戈
落水狗:張敬堯督湘三年落荒而逃
性本粗:張宗昌附庸風雅笑料多
逞辣手:張宗昌槍殺名記林白水
幕後人:張宗昌刺人亦遭人刺死
冷幽默:讓人哭笑不得的韓復榘演說
報仇女:五省聯帥孫傳芳血濺佛堂

政壇醬缸:究竟誰是弄潮兒

開頭難:唐紹儀做上首任內閣總理
風波起:唐紹儀為何不辭而別
官難做:陸征祥為何被國會轟下台
章瘋子:章太炎大鬧總統府
熊鳳凰:袁世凱拿住了熊希齡的軟肋
總統威:朱瑞被袁世凱嚇得汗流浹背
六君子:復辟小丑也能當“君子”
交通系:財神梁士詒要頭不要臉
雜聞逸事:街談巷議采時風
為官易:都門酒徒笑論京城時政
胭脂虎:沈佩貞率女豪傑大鬧報館
真荒唐:民國知事考試趣聞多多
痴怨男:鄭師道糾纏唐群英風波迭起
紀念日:民國五年的國慶見聞
泥沙下:留東學生人品混雜
後記

書摘

第一部分 北洋魁首:絕世奸雄袁世凱 嘆機緣:袁世凱發跡之謎
袁世凱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大人物、大梟雄,這固然是人所皆知的,但老袁一不是皇親國戚,二不是進士舉人,他是如何在晚清的官場中步步升遷,最後竟然搞垮了大清朝並當上民國大總統的呢?這事可真不簡單。
袁世凱,字慰亭,鹹豐九年(1859年)出生在河南省項城縣的袁寨。在數百年間,這老袁家雖說家道還算殷實,但數代人也僅僅是以耕讀傳家,談不上有什麼名氣,但後來也不知是他家的祖墳篙子翹了,還是文曲星偶然路過,這袁家突然間便忽喇喇的發了……從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開始,父子進士,弟兄舉人,一門兩代四貴人,乖乖,這在當時的科舉場上簡直就是鳳毛麟角,實在是了不得。於是,項城袁家也就成了當地望族。
有人說,袁家之所以發跡,主要是因為他們家祖墳的風水好。這不,曾有專門看風水的相士去袁家墳頭上看過,說老袁家的墳地“左龍右鳳”,龍鳳相配,有帝王之相。這事說來挺邪乎,信則靈,不信則不靈,估計也是那些靠這個混飯吃的人故意附會而已。
風水不風水的事情姑且不去管它,但“父子進士,弟兄舉人,一門兩代四貴人”的事實,那可是千真萬確,沒有摻一點水分。所謂“父子進士”,說的是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和堂叔袁保恆(袁甲三的長子),這父子倆分別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比曾國藩早一屆)和道光三十年(1850年,比李鴻章晚一屆)中了進士;而所謂的“弟兄舉人”,指的是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齡和袁世凱的叔叔袁保慶分別中了舉人。
有人或許要說,這和袁世凱沒啥直接關係嘛,中進士、中舉人的,既不是他的祖父也不是他的父親,血緣最近的也就是他的親叔叔袁保慶,他不過是中了個舉人而已。但是,各位可別小瞧了這個舉人,這舉人也是過五關斬六將才考來的,當年范進同志中舉後激動得發了瘋,這雖是小說,但是來源於現實啊。
古人常說,科舉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換句話說,讀書人要想科舉得中,一靠命,二靠運,三靠祖墳的風水,四要靠先輩積得陰功,這第五,才輪到讀書。您要是不信,看看那些考到“白了少年頭”的老童生便知。
大家想,那時參加科考的讀書人多如繁星,科考之路大多坎坷不平,譬如比袁世凱大一歲的康有為康老夫子,他老人家應該算是有才吧?但他光考秀才就考了三次,舉人更是考了七次、耗費近20年才中舉,可見當年的科考是何等的難考……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那才叫稀罕。你想袁家區區不過兩代人,一下子就出了兩個進士、兩個舉人,這真是了不得、不得了。
袁世凱的祖父袁樹三,他的文才不如弟弟袁甲三,他家的讀書人也比不過弟弟家。袁甲三家出了兩個進士、一個舉人,袁樹三隻有次子袁保慶中了個舉人,算是給袁樹三掙回了點面子。但是,袁保慶有一遺憾,那就是他年近四十卻依舊膝下無子(女兒倒有好幾個),於是便從兄長袁保中那裡過繼了一個兒子……這個人是誰呢,不說大家也猜到了,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袁世凱。
說來也巧,在袁世凱出生不久,袁保慶的夫人牛氏也產下一子,但卻不幸夭折,而袁世凱的生母劉氏奶水不足,於是袁世凱便交給了牛氏哺乳。牛氏在喪子之餘,自然把所有的母愛都轉移到袁世凱身上,她對袁世凱視同己出,極為疼愛。袁世凱七歲那年,袁保慶要去濟南做官,於是袁世凱便正式過繼給了袁保慶,並隨嗣父一起前往濟南。
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也是個秀才,他在功名上不如弟弟袁保慶,也從來沒有出去做過官,但他有一點比袁保慶強,那就是他能生兒子,而且一口氣就生了六個,這過繼給袁保慶的袁世凱排行老四,所以袁世凱的外號“袁老四”就是這么來的。
袁老四的運氣著實不賴,他七歲後便跟著嗣父袁保慶在濟南、南京這樣的大城市生活,見過不少世面。袁保慶對袁世凱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視,他給袁世凱請的塾師都是當地的名舉人,但袁世凱雖然聰明,卻不喜讀書而好拳腳。當時有一個名叫曲沼的老師,這個人文武雙全,他見袁世凱喜歡舞槍弄棒,於是便教給他一套拳術,後來袁世凱喜歡馳馬試劍,估計與此有關。
但不幸的是,袁保慶44歲那年在南京任上突然感染時疫,當年便拋妻棄子,離開了人世。無奈之下,袁保慶的遺孀牛氏只好帶著十四歲的嗣子袁世凱回到項城老家,但就在第二年,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也因病去世。
袁家當時乃官宦之家,吃穿固然不愁,但此時的袁世凱母子畢竟是孤兒寡母,也頗為可憐。這時,袁世凱的運氣又來了,他的堂叔袁保恆,這位在翰林院做編修的進士大老爺,他在回鄉省親的時候見袁世凱年紀雖小,但看上去天資聰穎,似乎人才可造,於是便將這個侄子接到北京,打算讓袁世凱跟隨他讀書,日後走科舉之道。於是,十五歲的袁世凱便跟著堂叔袁保恆去了北京。
袁保恆是個飽學的翰林,在其嚴格教導之下,袁世凱參加過兩次鄉試,但一次都沒有考中。當時另一位在京為官的堂叔袁保齡,他在看過袁世凱的文章後,也說袁老四在學問上天分不高、前途不大。羞憤之下,袁世凱將之前所作的詩文全部付之一炬,恨恨地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娛光陰耶?”
袁世凱的話頗有意思,當年洪秀全因考不上秀才而撕了聖賢書大罵:“再也不考清朝試,再也不穿清朝服,老子以後要自己開科取士!”……於是洪天王就另立門戶,造反了。
袁世凱出身官宦世家,自然還沒到要去造反那一步。據《朝野新譚》上說,袁保恆在天津海關道任上的時候,曾經帶著袁世凱去拜見直隸總督兼北洋總督李鴻章。李鴻章見袁世凱聰明伶俐,很是賞識,便要賞給他差事,但袁保恆還是希望袁世凱能通過科舉之路出人頭地,便替袁世凱婉拒道:“我家侄兒年紀尚小,並無才學,大人如果派他差使的話,恐怕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李鴻章聽後,搖頭說:“你真的這樣看不起你這個侄兒嗎?據我看啊,他將來的功名事業,恐怕在你的百倍以上呢!”
持此觀點的人還不止李鴻章一人。據傳,陳州府城隍廟前有一位很出名的相命先生名叫“瞿然驚神算”,有一次袁世凱請他看相,這位瞿然先生在對袁端詳很久之後,以極其嚴肅的口吻說:“公子天庭廣闊,來自富貴之家,少年英發,出人頭地,中年位躋公卿,五十微有挫折,但正是以退為進,禍為福倚,此後有七年大運,貴不可言。”
袁世凱走後,瞿然先生望著他的背影,又補了一句:“此子不同凡人,如宿命論定,必為亂世之梟雄。”以後來的之事實驗證,此人真不愧為“神運算元”。
當時陳州還有一位名叫段晴川的翰林學士,他號稱知人論世,頗有獨見之明,據說凡經他品題過的人,無不名聲噪起。袁世凱得知後,也曾慕名前往謁見,段翰林認為袁世凱雖然制藝不足但才氣有餘,將來的功業極可能凌駕於其叔祖袁甲三之上。
北洋野史 第一部分 北洋魁首:絕世奸雄袁世凱 嘆機緣:袁世凱發跡之謎(3)
1878年,袁保恆病逝於開封任上,袁世凱只好再次返回了項城老家。所幸的是,四世同堂的袁家正好在這一年分家,袁世凱以袁保慶唯一的嗣子身份分得了一份豐厚的家產。分家後的袁世凱儘管已經自立門戶,但家裡人仍舊希望他走父輩的科舉之路,袁世凱倒還頭腦清醒,他知道自己不是科舉這塊料,於是他在考慮再三後決定放棄功名,另尋出路。
1881年5月,22歲的袁世凱有兩個選擇,一是去天津投奔李鴻章,當時他拿到一份有分量的薦書,而且堂叔袁保齡當時也在李鴻章的幕下;二是去山東登州投奔嗣父袁保慶的拜把兄弟、慶軍統領吳長慶。
在考慮再三後,袁世凱覺得李鴻章的幕下名士如雲,去了恐怕也未必會得到重用,而吳長慶的名氣和地位雖然與李鴻章比要差得太遠,但那裡地方小,加上父輩的交情,倒是有可能出人頭地。
吳長慶和袁世凱的嗣父袁保慶是生死之交,當年袁保慶突然病逝的時候,便是吳長慶親自料理的喪事。吳長慶是當時淮系的重要成員,他統率慶軍六營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頗得李鴻章的信任和重用。對於袁世凱的到來,吳長慶自然是格外關照,袁世凱去後便在慶軍營務處任會辦一差。
後來的事實證明,袁世凱的這個選擇是正確的,亂世人才多以軍功起家,當年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袁世凱的祖、父輩袁甲三、袁保恆、袁保齡、袁保慶乃至吳長慶等,都是如此。在局勢變幻不定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袁世凱投筆從戎,倒也不失為一個順應潮流的明智之舉。
1882年8月,朝鮮突發“壬午兵變”,在朝鮮國王的請求下,清廷派慶軍入朝彈壓。袁世凱也隨同進入朝鮮。在朝鮮期間,袁世凱嶄露頭角,他在幫辦軍務的時候因整頓軍紀和*兵變有功,為朝鮮國王所器重,並獲得清政府獎敘五品同知銜。
據《容庵弟子記》中記載,在到達朝鮮後,袁世凱隨同北洋水師統領丁汝昌下船探查士兵登入處,中途因潮退而舟陷於灘,丁汝昌與袁世凱只好赤足而行,在砂石灘上走了數里遠。等到登岸時,袁世凱的兩足都已破裂,丁汝昌當時半是取笑半是誇讚的對小袁說:“紈絝少年亦能若是耶?”
清軍進入朝鮮後軍紀散漫,常有擾民之事發生,吳長慶便將整頓軍紀的事情交給袁世凱。袁世凱在得到吳長慶的全部授權後,一有犯令者便立刻痛下殺手,樹立自己的威信。有一次當地縉紳控訴清軍士兵奸戕韓婦,袁世凱得報後立刻徒步往查,並帶兵搜捕一晝夜而未進一餐,最終抓獲元兇並親手刃之。對於清兵吸食鴉片的,袁世凱最為痛恨,抓到必殺無赦,就連跟隨吳長慶多年的武弁,也有被袁世凱所殺的。
不僅如此,袁世凱還幫朝鮮國王訓練了一支5000人的德式新軍,令朝鮮上下大為懾服,也充分展示了袁世凱的軍事才能。後來,這支新軍在朝鮮“開化黨人”政變時發揮了重要作用,袁世凱協助國王控制局勢並*了親日的“開化黨人”,日本在朝鮮的勢力也因此大為受挫。
袁世凱在這些事件中的出色表現,給李鴻章等朝廷大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機緣巧合的是,當時袁世凱的堂叔袁保齡正在李鴻章的幕中且為之倚重,這對袁世凱的幫助很大。但凡國內有點風吹草動,袁保齡都會提前告知袁世凱並為侄子出謀劃策;而在李鴻章的面前,袁保齡自然也少不了為袁世凱敲敲邊鼓,並在適當的機會為之美言幾句。
1884年12月,在吳長慶去世後不久,袁世凱又在“甲申事變”中立下大功,次年11月,袁世凱便在李鴻章的保薦下,被清廷任命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一舉成為清廷在朝鮮的“監國”大員,此時的袁世凱不過26歲。
26歲!要知道,比袁世凱大一歲的康有為康老夫子,此時還在為考舉人而埋頭苦讀,而比袁世凱大五歲的盟兄徐世昌在次年才考中進士(授六品翰林)……袁世凱這時已經是三品的候補道台,他的堂叔袁保齡做官23年,此時也不過是二品的直隸候補道!
 所以說,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最關鍵的其實也就一兩步,上天賜予的機會也不過兩三次。成功的人,未必是最有才的,但一定是最善於把握機會的。風雲際會,機緣巧合,袁世凱的升遷真不可不謂是官場之奇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