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寶台村

北寶台村隸屬萊城區辛莊鎮,位於萊城東19公里。村莊如同盆地,東、西、北三面環山,北是城嶺村,南臨喬店水庫,東面是桃峪村,西北方向是澇窪嶺。村中有兩條路通向村外,一條由村北通向城嶺村,一條向南100米直通萊麻公路。全村62戶,198人,耕地面積76畝。

歷史

據李氏墓碑記載,明朝萬曆年間李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因址在平台地上,兩面依山,兩面傍水,視為寶地。曾名寶台。1965年修喬店水庫分成兩村,該村居北,故名北寶台,全村只有齊、呂、李、孫四姓,其中呂氏人口最多。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喬店鄉·寶台”;1941年萊蕪劃為三縣,屬萊東縣管轄;1945年恢復萊蕪原建縣制,歸萊蕪縣;1946年區名以數為名,為第八區;1958年撤區劃鄉歸鐵車鄉;同年10月鐵車、辛莊鄉合併為辛莊人民公社,寶台歸辛莊人民公社管轄;1984年歸辦事處管轄;1985年11月撤處劃鄉,寶台屬鐵車鄉;2000年12月合鄉並鎮後,北寶台村歸辛莊鎮管轄。
北寶台村民不屈不撓,敢於鬥爭。1941年村長齊玉祥。被日寇殘忍殺害,激起了村民對日寇的仇恨。1943年日寇一小隊13人在村東建一據點,在村東石勺山上修一碉堡。有機關槍一挺,迫擊炮一門,日夜騷擾村民。在八路軍的帶領下,村民實行堅壁清野政策,與日寇展開鬥爭。1944年,國民黨51軍在村南溝內與日寇展開激戰,打死打傷日寇100餘人。村民積極搶救傷員,運送食物、彈藥。同時,村民兵參戰一舉搗毀了偽村公所。51軍撤走後,日寇對北寶台村進行了瘋狂掃蕩。1945年日寇投降後,崗樓被村民燒毀。後國民黨吳化文部駐紮,北寶台村民在村長李愛田的帶領下與他們打起“游擊戰”,村民利用綿延群山做掩護,建圍牆,挖山洞。圍牆在解放後造田已壘入堰中,山洞至今仍在。在鬥爭中,村長李愛田被殺害,解放後被評為烈士。此外,北寶台村還有李傳祥、李愛鏡兩位烈士。
1965年,修建喬店水庫,村莊搬至北面山坳中,良田變成了河道,村中只剩下山上的10多畝薄嶺地。人多地少,交通閉塞,村民生活極度困難。1974年在村長孫兆明帶領下開始圍河造田。他們發揚“愚公精神”,手推肩挑,男女老少齊上陣,硬是搬走了村南一座小山。3年時間,造地53畝,搬運土石5萬多方。北寶台村四周山連山,走四五單路不見村莊,是個“世外桃源”。為打破閉塞,他們白天造田,晚上修路,用了近4年時間在村北的崇山峻岭中“啃”出一條寬8米、長2.5公里的山路,1978年,這條路上跑出了北寶台村第一台拖拉機。1979年,北寶台村第一次被辛莊人民公社評為先進單位,1980年被萊蕪縣評為“先進集體”,村長孫兆明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1996緊挨北寶台村南的萊麻路開通了。如今的新寶台村靠山、靠水、靠路,成了名副其實的一方寶地。靠山,他們加快了發展林業和荒山綠化的步伐。村里自1986年以來,閘山溝、建谷坊、修水平階。栽植各類果樹12000多棵,家家戶戶建起了小果園。1999年市郵局包村組又為村里投資6000多元,又從外地購來10多萬棵刺槐、棉槐等苗木,使全村3000多畝荒山得到了綠化。北寶台村民還大力發展畜牧業。村民孫其玉養仔豬200餘頭,雞5000多隻,帶動起兩家養豬專業戶,六家養雞專業戶。靠路,12家村民跑運輸,開飯店,搞維修,第三產業紅紅火火發展起來。靠水,他們在喬店水庫周圍田地里,種植大姜40多畝。得天獨厚的條件,山青水秀的優美環境吸引很多有識之士前來投資,有兩個單位要在這裡依山傍水建設度假村。1998年村投資6萬餘元建起了水池,用上了自來水,還修通了本村通往萊麻路的長320米、寬8米的一條公路。2000年發展成電話村。如今的北寶台村告別了昔日的貧窮,開始了新的騰飛。

社會

寶台村老一輩居住在喬店水庫上游溝內,山青水秀,土地肥沃,與世無爭,村民和睦,全村共有450多人。1965年修建喬店水庫,村民積極回響黨的號召,離開了先人生活過的老莊,一部分遷出。一部分遷至喬店水庫雨、北,組成南、北寶台。
在清代嘉慶年間,北寶台村為求一方平安,建一“關帝廟”,廟內供奉著紅臉關公、周倉、關平。每年春節村民集體去燒香祭拜,天旱去求雨,1965年喬店水庫修建時拆毀。

地理環境

北寶台村北有一深溝,叫臥魚溝,溝長3000多米,其溝蜿蜒曲折,形似一條臥魚因得名臥魚溝。溝內古樹參天,鬱鬱蔥蔥,泉水流在光滑的花崗石板上,濺起一朵朵晶瑩的浪花,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來讚美臥魚溝是最恰當的。岸邊綠草如茵,野花盛開,蝴蝶飛舞,空山鳥鳴,更顯清幽。秋天滿山酸棗,似點點繁星,也可上山采山菇,堪稱一處絕佳的避暑休閒之地。現建有避暑山莊,正等待遊人光顧。山水擋不住致富路,山青水秀的北寶台村正闊步走在幸福大路上,成為人人羨慕的“風水寶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