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鄉[黑龍江省綏化市蘭西縣下轄鄉]

北安鄉[黑龍江省綏化市蘭西縣下轄鄉]

北安鄉位於蘭西縣最北端,距離縣城20公里,北與青岡縣毗鄰。全鄉轄6個行政村,45個自然屯。有農戶4707戶,總人口21010人,勞動力11068人。面積135平方公里,有耕地96128畝,人均占有耕地4.6畝,林地面積11658畝。草原面積9110畝。有中學1所,國小10所。黑大公路(202國道)從南向北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呼蘭河從鄉東側蜿蜒流過,水利資源豐富。

基本信息

行政沿革

北安鄉一帶,清代,屬呼蘭城正藍旗,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劃歸蘭西縣,隸屬北鄉二區。中華民國時期,隸屬五保。東北淪陷後,改設北安村,日本侵略者在隆盛河、雙合屯、頭窩堡建立3個日本人開拓團,強占土地500多垧。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隸屬安義區,1949年改隸第七區。1956年6月,設定北安鄉。1958年8月,與義豐鄉合併成立紅光人民公社。1974年從紅光公社分出,成立朝陽公社。1980年更名為北安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開,改為北安鄉。

農業生產

北安鄉北安鄉
糧食生產是該鄉的支柱產業之一。現有糧食種植面積76,902畝,占總耕地面積的80%,每年可向市場提供商品糧2,724萬公斤,是蘭西縣的糧食主產區。豐富的糧食資源是有利於實現糧食深加工和過腹增值的基礎。糧食作物以玉米、大豆、穀子為主。近年來,這個鄉生產的無公害穀子市場前景好,用這種穀子加工出來的免淘洗富硒小米十分暢銷,無公害穀子的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到2002年,種植的無公害穀子面積達到了2,000畝,日產30噸免淘洗米的加工廠能夠消化本地生產的全部無公害穀子。
該鄉的西部大部分是鹼性土壤,適合種植亞麻,葵花等經濟作物。農民有種植亞麻的傳統,因此,亞麻也是這個鄉的主要經濟作物,每年種植面積都在10,000畝以上。
瓜菜是這個鄉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得天獨厚的交通優秀和富含有機質的黑土地有利地促進了這裡的瓜菜發展,隨著種植結構的進一步調整,瓜菜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鄉政府專門闢建了一處面積達200畝的蔬菜小區,為農民進行示範種植,目前這個鄉的瓜菜種植已經形成了規模。西瓜生產歷來是這個鄉農民的傳統,這裡的農民不但種植普通西瓜供應市場,還培育西瓜王和禮品西瓜投放到外地市場,遠銷到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地。近10年來,這個鄉農民培育西瓜王已經成了氣候,每年這裡都出產重達50公斤以上的大西瓜200多個,最大的達到78公斤以上,在全國各地舉辦的“西瓜王”大獎賽上,北安的西瓜多次摘金奪銀,李治國培育的特大西瓜被前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譽為“西瓜之冠”。因盛產“西瓜大王”聞名遐邇的劉光舉屯被譽稱為“瓜王屯”,北安鄉也被譽稱為“西瓜之鄉”。西瓜生產已經成了這裡的一大特色產業,種植西瓜已經成為農民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食用菌生產是這個鄉的立項產業。目前全鄉有食用菌基地一處,占地10,000平方米,年可供應食用菌80萬袋,以生產萍菇、香菇、雞腿菇、杏鮑菇為主。食用菌生產正在成為這個鄉農民致富的新型主導產業。

畜牧產業

該鄉結合本地實際確定的重要支柱產業,良好的市場前景加之豐富的草原資源、秸稈資源和糧食資源,使這裡的農民看到了養殖業的優勢和潛力,改良牛育肥和生豬直線育肥已經成了農民的重要致富途徑,現在全鄉共有養牛專業屯3個,年牛存欄5,000多頭,年出欄2,500多頭,養殖大戶30多戶;養豬專業屯一個,生豬年存欄12,000頭;羊年存欄15,000隻;家禽160,000隻,養鵝專業屯一個,戶均養鵝500隻以上。
該鄉還有近10萬平方米水面資源有待開發,是水產養殖的良好場所。
該鄉為了發展經濟不斷出台新舉措,創造寬鬆和諧的環境,修路蓋樓、種草植樹,美化環境,利用本地的各種豐富資源和地緣優勢,廣納各方有識之士到這裡投資置業,讓投資者到本地來淘金,也讓他們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走“讓近利,得遠利;讓小利,得大利。借外力興鄉富民”的路子。目前,到這裡投資的外地客商正逐年增加。

社會事業

北安鄉中心國小開展建隊日活動北安鄉中心國小開展建隊日活動
北安鄉的社會各業也隨著經濟的健康發展而全面進步,教育投入不斷加大,已經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鄉中學是市級文明單位標兵,是省級農村首批“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學校,是一所標準化學校,近年來向上級學校輸送了大量高素質學生,中考升學率和教學質量在全縣均名列前茅。全鄉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均達到100%。
北安鄉的體育事業發展迅速,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體育先進鄉,連續17年在全縣運動會上名列農村鄉鎮組團體總分第一名,近幾年來,這個鄉為上級院校輸送了牟連娟、周小惠等優秀田徑運動員,牟連娟曾經代表國家隊在北京亞運會上奪得了女子七項全能銀牌,周小惠連續兩次在全國少年田徑分齡賽上奪得冠軍。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了30%以上,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農村的面貌正在日益改善。固定電話入戶率接近10%,手提電話200多部。有鄉級衛生院一所,六個村均建有村衛生所,農民小病基本上不出村就可解決。鄉級社會福利院一所,五保戶實現了集中供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