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HongKong Baptist University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中文簡稱“北師港浸大”,英文簡稱“UIC”,是首家中國內地與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創辦的重點大學,創新地推行博雅教育及國際化辦學模式,致力於建成世界一流的博雅型大學,培育國際精英人才,促進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

UIC創建於2005年,由北京師範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於廣東省珠海市攜手創立,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特批。2014年,UIC投入新校區建設,並規劃將附近一帶打造為“大學小鎮”,新校園於2017年9月投入使用。

UIC致力於建成世界一流的博雅型大學,學院設有工商管理學部、文化與創意學部、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及理工科技學部四個學部,下設二十三個專業方向。現擁有一支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秀師資隊伍,實施全英文教學。本科畢業生學成後獲頒UIC畢業證書和香港浸會大學學士學位,在國內、香港及國際範圍均獲認可。另外,UIC獲教育部批准開展研究生教育,開設研究型碩士、博士專業課程及授課型碩士專業課程,畢業生獲頒香港浸會大學學位證書。

辦學歷史

成立暨奠基典禮 成立暨奠基典禮

2005年4月,國家教育部批覆同意設立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10月21日,舉行首屆開學典禮,共收生274人。11月18日,舉行成立暨奠基典禮,校園進入建設階段。

2006年,UIC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課程評定程式,並成立了一個由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領導的品質保證機構。 10月,教學樓第一期工程完成並投入使用。

2007年6月,香港浸會大學評審團首次來聯合國際學院對教學、學術、管理等工作進行全面評估,並對聯合國際學院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評價。 9月3日,工商管理學士課程(會計學專業)取得澳洲會計師公會的認證。10月,與美國明尼蘇達州七所私立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為日後與明尼蘇達州私立大學協會的長期交流合作打下基礎。

2008年1月15日,舉行校舍啟用典禮,校園教學及行政等設施全面投入使用,校董會通過學校標識。7月,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聯合研究所(JIRS)成立,以推動合作研究,並共同培養研究生。10月,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小鎮正式投入使用。12月,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專家小組視察UIC,對UIC的教學質量和創新教育作出正面評價。

2009年4月,獲教育部批准,在16個省市招生。5月,UIC成為首家通過香港會計師公會認證會計專業課程的內地高校。6月6日,首屆畢業慶典在校園舉行,244名畢業生獲頒發畢業證。

2010年3月 香港“中國富強基金會”與UIC攜手推出“中國富強社會創業獎勵計畫”,這是UIC舉辦的首個面向中國內地及港澳台地區大學生的活動。11月22日,位於文化小鎮的學習資源中心新館正式啟用。

2011年10月,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廣東考察團蒞臨考察。學生宿舍組建成五個苑舍,在校內推動舍堂文化。11月30日,坐落在文化小鎮的皮影戲藝術館正式開館。12月7日,中國共產黨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委員會舉行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

頒授榮譽院士 頒授榮譽院士

2012年4月25日,中國內地首個香港會計師公會QP課程資源中心在UIC開幕。6月,工商管理學部顧問委員會成立,隨後理工科技學部、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均成立顧問委員會,來自不同領域的高級管理人員及專家為UIC發展建言獻策。6月24日,UIC在第四屆畢業典禮上首次頒授榮譽院士予四位傑出人士,以後每年均以此形式表彰傑出人士對國家、社會作出的貢獻,以及對UIC的支持。6月30日,珠海市社會創新研究基地落戶UIC。8月9日,UIC入駐橫琴金融產業服務基地。10月9日,UIC與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在橫琴設立產學研合作基地。10月22日,UIC與珠海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定,共同打造世界一流博雅型大學,助力珠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綜合評價錄取制度 綜合評價錄取制度

2013年4月,實行招生改革,在廣東省採用高考基礎上的綜合評價錄取制度。6月16日 首次實施的“廣東省綜合評價錄取”入學測試在廣州、珠海、汕頭和湛江同時舉行。10月23日,套用心理學實驗室啟用。

珠海市人民政府與UIC合作協定簽約儀式暨新校園奠基典禮 珠海市人民政府與UIC合作協定簽約儀式暨新校園奠基典禮

2014年6月20日,珠海市人民政府與UIC合作協定簽約儀式暨新校園奠基典禮舉行。UIC獲得珠海市政府提供會同300畝土地用於新校園建設,並規劃將附近一帶打造為“大學小鎮”,更好地融入珠海的經濟文化建設。目前,新校園正在建設中,預計2017年秋季投入使用。8月31日,擁有射道館、古琴室和彩璃工坊的 “藝峯”(G區)揭幕。10月23日,新文化小鎮第一期封頂。11月21日,與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共建環境教學和志願服務基地。12月12日,與珠海市社會福利中心共建珠海首個養老服務示範培訓基地。

2015年1月,開設首個輔修課程,培育複合型人才。6月,進一步深化招生改革,在廣東省實行多元招生模式,高考招生範圍擴至30個省市自治區。同時,首次通過“港澳台聯招考試”,錄取香港考生。

2016年8月,獲教育部批准計畫開展研究生教育,將招收研究型碩士生及博士生和授課型碩士生。

2017年9月,UIC整體搬遷至金同路2000號,開啟全新的篇章。

學術研究

建設成果

方開泰教授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方開泰教授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據2016年6月學校官網顯示,近年來UIC教職員工在承擔國家及省市研究課題方面獲得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珠海市人文社科基金及其它產學研項目總計逾千萬的經費資助,形成了以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得者方開泰教授為旗幟的多個重點研究團隊。

繼2013年獲得五項珠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立項後,UIC在2014年又有五項獲得立項,其中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專業黃匡忠教授所申請的課題獲重點課題立項。 2015年共獲得三項立項。

2015年,UIC首次申報廣東省教育廳“創新強校工程”並順利通過評審,獲得60.77萬元資金資助。同時,獲得珠海市“高等教育發展建設”項目總計360萬元資金支持。 2016年度,UIC獲得廣東省教育廳75萬元的“創新強校”資金支持。

2015年,由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雷波博士負責的珠海市農產品質量與食物安全重點實驗室入選珠海重點實驗室,獲得100萬元資金資助;統計專業獲批珠海市優秀學科,獲得100萬資金資助;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徐寶軍教授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蘇偉峰博士榮獲珠海特聘學者稱號。

科研機構

● 素質保證及教育創新研究所 ● UIC DST-HKBU CSD 活躍媒體計算聯合研究所 ● 食品與環境安全研究中心 ● 人才因素績效研究與發展中心 ● 統計與計算智慧型研究所 ● 中國會計與商學研究中心 ● 跨文化學術研究所 ● 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 中國文化研究所 ● 社會管理研究與服務中心 ● 珠海創新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 ● UIC橫琴產學研基地 ● UIC-天威3D創新開發實驗室 ● 珠海市農產品質量與食物安全重點實驗室 ● 中華文化傳播研究院

( 資料來源: )

學術資源

學習資源中心啟用於2010年,是中國外語書籍館藏量最豐富的圖書館之一。學習資源中心現有紙本藏書約23萬冊,種類逾20萬種,中英文藏書比例約為2:3。中心著重於建設英文藏書,以期達到總藏書量的70%。此外,中心還訂購有300多種中英文紙質期刊報紙。

學習資源中心訂購了豐富的電子資源,全面配合學校的教學和科研需求。目前,中心共有電子資源56種,其中包括EBSCO、SAGE、ScienceDirect等多個專業學術資料庫,涵蓋數萬種電子學術期刊。還有大英百科全書、GaleVirtualReferenceLibrary、Ebrary電子書、超星電子書等共55萬冊電子圖書。除此之外,中心還購買了Refworks、MyEnglishTutor、ProQuestResearchCompanion等線上學習工具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技能。

學習資源中心會定期舉辦國際學術圖書展,每次展出超過5000冊由國際知名學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圖書,內容緊扣UIC各專業研究方向,並邀請師生前來挑選自己喜歡的圖書納入圖書館館藏。

目前,學習資源中心已經和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簽訂了館際互借協定。UIC師生可以通過提交館際互借請求借閱館藏沒有的圖書或期刊文章。

學術交流

學術會議與講座

UIC與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在內的多所海外院校及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合作關係,有助學生拓寬國際視野。並邀請國內外學者前來講演、交流學術、參加國際論壇及研討會等。

2015年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簡稱IEEE)評估和學習國際會議於12月10日至12日在UIC舉行,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印度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位學者出席。這也是該會議首次在中國內地舉辦。 16日,全國首屆老年社會工作學術會議在UIC開幕,來自全國35所高校、18所社工機構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從人才培養、發展方向、宜居社區建設等多個角度探討老年社工課題。

2016年4月1-2日,第九屆“前沿信息技術、套用和工具國際學術會議”(FITAT)在UIC舉辦。60餘名來自中國、韓國、日本、蒙古、泰國、蘇丹的學者在會上交流關於數據挖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情況,並討論怎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機器人技術、教育、醫學、駕駛和高壓斷路器等多個方面。 同年12月8-9日,由UIC、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共同主辦的“21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 第九屆國際學術研討會在UIC舉行。來自德國、法國、加拿大、埃及、土耳其、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的海內外近百名專家學者齊聚珠 海,以“生態文明視野下的多元文化對話與社會發展”為主題展開學術研討。

高桌晚宴

UIC高桌晚宴 UIC高桌晚宴

高桌晚宴是UIC學術文化交流的一大特色項目,UIC邀請國內外知名人士以舉辦高桌晚宴的形式進行學術分享。晚宴前,學校組織將對參與師生進行禮儀培訓,包括著裝禮儀、進餐禮儀和交談禮儀。高桌晚宴源自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西方名校的文化傳統,其形式是由侍者服務的三道菜西餐正餐,輔以佐餐飲品及餐後咖啡。推行高桌晚宴的目的在於在交流學術知識的同時,增加學生對正式場合社交禮儀和西方學術文化傳統的了解。

辦學條件

專業設定

招生方式 專業類 / 專業名稱 科類
按大類招生 工商管理類 (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 理、市場行銷、工商管理、文化產業管理) 文理兼招
按大類招生 新聞傳播學類 (廣告學、傳播學) 文理兼招
按大類招生 外國語言文學類 (英語、翻譯) 文理兼招
按大類招生 計算機類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只招理科
按專業招生會計學文理兼招
按專業招生經濟學文理兼招
按專業招生電子商務文理兼招
按專業招生社會學文理兼招
按專業招生套用心理學只招理科
按專業招生食品科學與工程只招理科
按專業招生環境科學只招理科
按專業招生統計學只招理科
按專業招生金融數學只招理科

註:

按大類招生入讀的新生,將在第一學年第一學期第十周前最後確認專業分流。各學部專業分流評審小組,將從個人意願、個人能力、學業成績、個人作品集、個人陳述、小組面試、老師評價七項標準中,挑選若干項作為本招生大類專業分流的選拔標準。

( 數據來源: )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10月,UIC教職工人數約725人,師生比例達1:7。專任教師總數241(不含助教),專任教師中博士學位比例66%。從師資構成比例來看,37.5%來自國外,40.5%來自港澳台,22%為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內地學者。

教學建設

•教學理念

UIC的課程按照香港浸會大學的學術標準設定,經浸大質素保證系統嚴格審查;實施四年全英文教學,畢業生獲頒UIC畢業證書和香港浸會大學學士學位。採用教學成效評估方法,力求畢業生具備“公民、知識、學習、技能、創意、溝通和群體”七大特質,以保障UIC接軌國際的教育品質。

•教學特色

博雅教育

UIC採用的博雅教育模式,是參照香港浸會大學的博雅教育傳統,並適應中國內地的國情和內地學生的特點作出的調整與完善。重視師生關愛、師生比例高和小班教學是博雅大學的特點。UIC博雅教育注重學生心智的開啟與擴展,見識的廣博與洞明,以及人格的健全和養成,而非局限於某一狹窄領域的知識和技術的傳授,旨在培養既能深諳中國的社會與文化,又具備全球眼光和視野的精英人才。

博雅教育的核心由兩部分組成:專業學科領域和通識教育。專業課程使學生能夠在一個特殊的領域裡進行深入研究,專業課大約只占學生所修課程總數的一半。通識教育使學生開拓學習的領域,並擴大他們的興趣和觀念。

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課程 全人教育課程

全人教育是UIC最特色的課程,是在體驗式學習方法的基礎上發展一個 新的全人教育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個人發展的整體框架,將其在大學中所學和大學之外的生活實踐經驗相融合。同時,通過豐富多樣的體驗式學習來培養學生的性格,以互補UIC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幫助學生掌握全面的知識和技能,以及人生態度和價值觀,使他們可以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實現他們的人生目標。其關注每個學生的智力、道德、體能、審美、社會情感和精神潛質的全面發展,為此設定八個體驗式學習模組:大學之道、體驗拓展、義工服務、體育文化、情緒智慧型、環境意識、藝術體驗和逆境管理,激勵學生自我教育,實踐出真知。

•教學成果

截止2016年6月底,UIC已擁有八屆約7,000名本科畢業生 。

UIC畢業生約半數前往歐美、澳洲、亞洲等多個國家及地區深造,其中約六成畢業生進入全球前100強高校和香港八大公立高校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學位。

同時,UIC畢業生深受跨國企業、國企以及政府和公共組織等機構青睞,如中國銀監局、四大國有銀行、中央電視台、中石油、南方電網、香港商報、香港中國銀行、畢馬威、德勤、安永、普華永道四大會計師事務所、BP、IBM、美國江森自控能源動力集團等。

文化傳統

學校標誌

•校徽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校徽由字母U、I、C組成。“UIC”為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聯合國際學院)的英文簡稱,同時也分別代表:Universality(博覽世界,開闊眼界)、Integrity和Intellect(忠於知識和智慧的增長、忠於個人高尚品格)、College和Continuity(群學、終身學習),寓意UIC貫徹的博雅教育理念。徽標採用純青色和藍色相間,寓意UIC兼有北京師範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的背景和優勢,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同時,UIC徽標構成了勒杜鵑的形狀,勒杜鵑為珠海市市花,寓意博雅教育紮根於珠海,同時也象徵著UIC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精神。


•校訓

博文雅志,真知篤行
In knowledge and in deeds, unto the whole person


•校歌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悠悠珠江文脈長,諸賢會同意氣昂。篳路藍縷創吾校,華夏教育譜新章。本生命之源,根文化之壤。啟德性之門,明智慧之光。師生家園齊努力,博文雅志築夢想。浩浩南海通八方,鳳凰展翼天際翔。兼容並蓄納百川,情系中華懷萬邦。聚四方學子,育國家棟樑。容中西思想,通古今文章。躬身服務彰仁愛,真知篤行創輝煌。

社團文化

UIC注重培育學生成為具有服務精神的領袖人才。UIC現有的學生組織(學生會、代表會、專業學會、仲議會)均由學生選舉產生,如採用內閣競選、自主投票的方式組成學生會。UIC鼓勵學生髮展興趣愛好,已有學術類、文化藝術類、義工服務類、體育運動類、社會企業類等60多個學生社團。 學生會和學生社團舉辦的各類活動不僅極大豐富了校園生活,也鍛鍊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責任感。

同時,UIC鼓勵師生服務社會,參與公益事業。通過走進社會、親身參與社區服務,增強社會服務體驗,鍛鍊學生的服務型領袖才能,培養全人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宿舍文化

宿舍是融生活、學習、教育於一體的社區

UIC苑際達人賽 UIC苑際達人賽

UIC的學生宿舍是全新概念的生活區,融生活、學習、教育於一體,共分八個苑舍:創雅苑、博雅苑、文雅苑、卓雅苑、寰雅苑、科雅苑、智雅苑和德雅苑,分別位於舊文化小鎮和新文化小鎮。兩個小鎮不僅是休息的場所,更是生活的大課堂,是貫徹全人教育的平台。

UIC的苑舍推行舍堂文化,邀請來自學部學部的教授擔任各個苑舍的舍監,參與苑舍管理;每個棟樓有一位舍堂主任(相當於輔導員),與學生一起住在宿舍,近距離地與學生接觸;另外,學校聘請了高年級的學生擔任學生舍堂導師,一起參與到苑舍文化建設中來。目前,已形成傳統的苑舍文化傳統活動有:苑舍高桌晚宴、苑舍日論壇(大一生和畢業生各一場)、以及為了增強苑舍凝聚力的苑際達人賽。此外,每個苑舍也有舉辦各具苑舍特色的小型活動,讓學生的苑捨生活更加多元化。

學校領導

職務 姓名
UIC校董會主席、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許嘉璐教授
校長 湯濤教授
副校長 陳致教授
副校長 張 聰 教授
協理副校長 魏楚雄 教授
教務長 李建會教授
財務規劃及發展執行總裁 陳立信先生
工商管理學部院長 左龍佩蘭教授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院長 宋美璍教授
理工科技學部院長 鍾森文教授
文化與創意學部院長布萊恩·克拉克(Brian Clarke) 教授

( 數據來源:UIC官網)

校園環境

UIC新校園 UIC新校園

2014年,UIC獲得珠海市政府提供會同村300畝土地用於新校園建設,並規劃整合大學、社區產業、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等資源,將附近一帶打造為“大學小鎮”,更好地融入珠海的經濟文化建設。新校園距現有校園約1.5公里,其總建築面積約26.4萬平方米,其中教學區域建築面積約19.5萬平方米,是金鳳路現有教學樓建築面積的5倍,可容納6000名在校本科生及1000名教職工。建築包括音樂、藝術、設計中心,恆溫體育館,大學會堂,演藝廳、教學樓,學習資源中心等。所有建築均可在地下部分聯通,其中體育館內有籃球場、恆溫泳池、網球場等場地,建成後將開放給公眾使用。UIC於2017年秋整體搬遷至新校園,開啟全新的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