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崇文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北京市崇文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市崇文區文化委員會著,文物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作 者: 北京市崇文區文化委員會,北京市崇文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編
出 版 社: 文物出版社
ISBN: 9787501029792
出版時間: 2010-06-01
版 次: 1
頁 數: 133
裝 幀: 平裝
開 本: 16開
所屬分類: 圖書>文化>文化產業、文化市場

內容簡介

明、清及民國時期,北京的手工藝作坊大都集中在崇文區,以花市大街一帶最多。通惠河碼頭及崇文門稅關的設立,促進了域內經濟活動的發展,集市、商店、客棧、攤點、作坊遍布街巷,形成了以前門大街、崇文門外大街及鮮魚口一帶為中心的北京城最繁華的商業區。這裡手工技藝門類眾多、老字號雲集,是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長期繁衍生存的沃土。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崇文區境內陸續成立了國有或集體所有制的工藝美術工廠達14家之多,其中包括名揚海內外的北京玉器廠、北京象牙雕刻廠、北京市琺瑯廠北京絹花廠和北京劇裝廠等。專門從事民間手工藝研究的北京市工藝美術研究所也座落於崇文區。在崇文區境內,居住著傳統手工藝各種門類的老藝人。這一時期,崇文區的傳統手工藝產業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進入21世紀,崇文區委、區政府提出天壇文化圈的發展戰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至2006年,崇文區相繼出台了《關於崇文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實施意見》和《崇文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並於2007年起,每年撥專款數百萬元,用於獎勵扶持進入國家級、市級和區級名錄的項目。這在全市是第一家。 2007年,崇文區在我市率先公布了第一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崇文區被命名為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集體。2008年,崇文區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至2010年,崇文區已有19個項目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6個項目入選了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37人被推選為國家級和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