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關節炎診療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關節炎診療研究中心,2000年本中心升格為北京大學關節病研究所,所長呂厚山教授,副所長風濕免疫科主任栗占國教授和本中心副主任寇伯龍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關節炎診療研究中心人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關節炎診療研究中心人員
北京大學關節病研究所與人民醫院關節病診療研究中心

2000年本中心升格為北京大學關節病研究所,所長呂厚山教授,副所長風濕免疫科主任栗占國教授和本中心副主任寇伯龍主任醫師。
Ⅰ臨床工作
已開發國家由於診治及時,嚴重關節畸形的病人已非常罕見,屈膝畸形超過60被認為是手術禁忌,多關節屈曲骨性融合患者如何手術,國外文獻未見報導。本中心針對此類晚期風濕性疾病下肢多關節嚴重畸形患者行人工關節置換治療。並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對手術方法、手術順序、手術範圍、圍手術期處理等進行改進和創新。包括:
1、突破屈膝60°手術禁忌。我們針對國內患者的膝關節嚴重畸形,研究制定出一套先按常規進行切骨,再行後關節囊徹底松解,然後二次適量切骨,人工膝關節植入,根據殘留屈曲度數進行術後牽引的手術方法及圍手術期治療方案。包括骨性融合的膝關節通過上述處理,加上關節周圍軟組織松解及韌帶平衡的方法成功地矯正了此類膝關節屈曲超過60o甚至達到90o以上的嚴重畸形患者,打破了國際上多年來的手術禁忌證,使患者恢復了關節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2、風濕性疾病下肢多關節畸形患者手術順序選擇。我們打破了先行髖關節置換或先選擇容易的關節進行置換等常規手術順序,並根據病人情況及關節畸形程度採用雙側關節置換、單側髖、膝關節置換及單側髖、膝、踝三關節同時置換等手術方法,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對肢體功能的恢復和防止遠期假體鬆動起到了重要作用,國際上屬創新性工作。
3、單次手術的多關節同時置換。針對風濕性疾病患者下肢多關節畸形、經濟承受能力差等問題,在保證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採用單次麻醉下一次手術完成多關節置換的方法,減少了病人住院次數、節省醫療費用,利於患者下肢多關節的功能康復治療,並獲得了遠期良好效果。
4、高手術風險的晚期重度風濕病患者的圍手術期處理。晚期重度風濕病患者由於長期的疾病折磨及長期大量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或激素等副作用(包括貧血、白細胞計數增高、血沉增快、免疫指標異常、潛在消化性潰瘍、出血傾向、潛在傷口延遲癒合、感染、腎上腺皮質危象、應激性潰瘍等危險),手術風險極高,加上長期臥床、精神心理狀態改變甚至出現精神異常更增加了手術及術後康復的難度。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制定了一套獨特的圍手術期治療措施,包括精神心理準備、肌力準備、藥物準備、皮膚準備、器械、植骨及麻醉準備、術後康復等;國內率先建立圍手術期處理常規來保證短期內實施手術的成功。
5、率先開展系統性紅斑狼瘡性髖關節炎、血友病性關節炎、色素絨毛結節性滑膜炎神經性關節炎(charcots 關節炎)、銀屑病性關節炎以及伸直位強直膝關節的人工關節置換。
到2008年10月底,經過16年的辛勤勞動和汗水,呂厚山教授及本中心已經置換5000餘膝關節、2400餘髖關節、6個踝關節及5個肘關節和腕關節等,平均超過5年最長16年以上的隨訪結果表明,手術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優良率達91%,病人術後滿意率達97%。
本中心做了大量突破性工作,從臨床上解決了國內廣大晚期風濕病患者的站立及行走功能,提高了我國風濕病外科的治療水平。在獲得直接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治的絕大多數病人重新樹立了生活信心,並重返工作崗位。上述各方面工作為我國風濕病外科開闢了一條新的治療途徑,也為國際相關領域提供了具有極高學術價值的研究資料,為與我國相似的開發中國家對風濕病的外科治療提供了良好的借鑑,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好評。
美國風濕病協會主席Swanson教授、歐洲風濕病外科學會主席Karl. Tillman教授、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中心骨科主任Goodman教授及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長等世界知名關節病專家先後來關節病診療研究中心進行參觀、訪問和講學交流。本項工作在病例數量、手術難度及手術效果上均居國際領先,尤其是膝關節置換方面更為突出。呂厚山教授曾在1997年2月19日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交流會議及1998年3月21日美國第65屆全美骨科年會上大會發言,被國外同行專家認為是風濕病人工關節治療的突破。在2002年的亞太人工關節年會上當選為理事。
此外,關節中心是國內最早開展關節鏡外科治療的單位之一,主要針對常見於中老年的慢性退變性關節炎等關節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如關節鏡半月板手術、關節鏡下關節清理術、滑膜切除術、膝關節交叉韌帶重建術等,手術具有微創、直觀、術後恢復功能快、無嚴重併發症等特點,深受廣大患者歡迎,關節鏡外科也居國內領先水平。
Ⅱ教學工作
教學上,關節中心先後招收碩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13名,CMB資助研修生5名。通過國際合作方式,已選送來自全國各地醫學院校的共11名醫生出國深造;成功地主辦了全國首屆骨關節炎診斷與治療研討會和連續九期的全國人工關節置換技術學習班,其中人工關節置換技術學習班目前已發展成為國內影響最大的關節外科領域的繼續教育項目,先後有約2000位中高級骨科醫生受到了系統培訓,人員來自全國省、市、自治區500餘家醫院。近期又在全國建立了20家關節病診療研究分中心;並分別同美國史賽克公司及瑞士普魯斯公司建立了國內首家關節技術培訓基地。關節中心還通過定期舉辦病人講座、關節置換病人聯誼會等方法了解病人關節置換後的體會,指導病人進行康復鍛練,使進行關節置換的病人終生得到我們的悉心指導。
Ⅲ基礎科研工作
圍繞包括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關節炎、骨性關節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在內的風濕性關節疾病的發病機制開展了深入研究:
1、強直性脊柱炎易感基因和轉基因動物模型的建立: 套用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39270635)的資助下,首次報導了HLA-B2704是中國漢族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主要易感基因亞型,並在1999年成功建立了第一個“HLA-B2704轉基因昆明鼠模型”,證實了HLA分子在強直性脊柱炎和相關疾病發生中的重要作用;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繼續支持下,成功建立了人2微球蛋白與HLA-B2704共轉基因動物模型,論證了人2微球蛋白在HLA分子表達與遞呈抗原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2、滑膜細胞在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機制中的作用:結合關節炎外科治療的臨床實踐,針對滑膜細胞進行一系列的實驗研究並探討了其在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機制中的重要作用:(1)分析異常增生的滑膜細胞的來源;(2) 滑膜致病動物模型的建立;(3) II型膠原誘導 口服耐受對膠原型關節炎動物模型的治療作用;(4) RA FLS參與類風濕關節炎發生與發展的生化和信號轉導機制。圍繞類風濕關節炎滑膜細胞所進行的系列研究,揭示了成纖維樣滑膜細胞在類風濕關節炎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作為“被動反應者”和“主動入侵者”的生化與信號轉導機制,對滑膜組織與細胞在類風濕關節炎病程進展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進行了重新界定,並為呂厚山教授早年提出的見解和主張——在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中積極實行滑膜切除術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驗依據。
3、在關節炎外科治療的研究領域,開展了人工關節的相關研究:包括術後感染預防和處理;骨長入型骨水泥的研究;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後的應力遮擋;國產抗菌素骨水泥研究;沖洗槍對骨—骨水泥界面的影響;正常國人膝關節解剖幾何學測定(近段股骨、髕骨等);人工關節術後深靜脈血栓診斷防治的研究;人工關節術後自體血回輸的研究等,通過循證醫學原理進行的大規模前瞻性臨床隨訪研究,確定類風濕關節炎滑膜切除術的最佳手術時機。
4、關節置換登記網路管理系統(北京大學985多中心項目):於2001年申請了該項目並已接近完成,使得今後所有的人工關節置換術都能進行詳細記錄。
Ⅳ隊伍建設
本中心現有教授1名,正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醫師4名,主治醫師4名,護士長2名,護士7名,副研究員1名,副主任技師1名,技師2名,在讀博士7名,碩士生2名,形成了合理的科研梯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