匏形匜

匏形匜

匏形匜 páo xíng yí。用葫蘆製成的器皿。匏形匜,春秋後期,通高23.1cm,寬40cm,重6.32kg。

特點

匏形匜匏形匜

匜作半匏狀,曲緣,近口處飾一周綯紋。短槽流,與流相對的一側腹部內收,鋬銜小環。下具3個扁長的矮足。《左傳》有“奉匜沃盥”之語,所以匜當為盥洗注水之器。本器設計成瓢形正是應其功用而為。

關鍵字

匏(音咆),即俗稱之葫蘆。匏器是用葫蘆製成的各種器皿。我國種匏史可追溯至原始社會,距今已有七千年之久。據考古資料,以模範制匏器在戰國時即出現,明清時制匏工藝大大發展,康熙、乾隆朝達到鼎盛,品類豐富,工藝成熟。由於制匏工藝方法獨特,不施斧斤而紋理天成,因此不僅在當時是宮廷一絕,即使在世界工藝史上也堪稱絕無僅有。 

綯紋

即繩狀紋。其形如兩條繩相糾纏,每條繩或不分股,或作兩股、三股、四股不等,多飾於器物的口沿、圈足、耳等部位,約流行於春秋中期至戰國早期。

匜(音儀),古時的盥洗用具,《左傳》有“奉匜沃盥”之語。青銅器和瓷器中均有此器。青銅匜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傳世瓷器中最早的匜見於漢代,唐、宋時都有燒制,元代瓷匜以景德鎮產品最為多見,有青花、釉里紅、卵白釉、藍釉白花和藍釉描金等品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