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鈞台

民國4年(1915),包鈞台開始執教並主持南豐縣立高等國小校。 民國9年冬,總纂《南豐縣誌》,從編稿到校勘,歷時5年,使《南豐縣誌》得以在民國13年刻版印刷。 1957年5月7日,病逝於琴城鎮故居,終年81歲。

包鈞台

包鈞台(1877~1957),字皇羲,號景賢,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沙崗鄉湯坊村人。幼時家貧,刻苦讀書,清宣統元年(1909)舉拔貢。民國4年(1915),包鈞台開始執教並主持南豐縣立高等國小校。他治學嚴謹,講課深入淺出,要求學生一要“勤”、二要“恆”。解放前南豐中、國小的校長和教師多出自其門下。
民國9年冬,總纂《南豐縣誌》,從編稿到校勘,歷時5年,使《南豐縣誌》得以在民國13年刻版印刷。
包鈞台退居家中後,精心研究醫術。抗日戰爭期間,他曾以《時病論》為藍本,參考古今名醫著作,費時8年,編成《醫理大全》和《新編時病指南》10卷、《紅白喉症要訣錄》1卷。
包均台晚年崇尚佛教,1948年南豐縣城西門地藏寺興建時,他不顧古稀高齡,冒酷暑親赴南昌訪友求助。解放後,曾受聘為省人民政府參事,因年高未能赴任。1957年5月7日,病逝於琴城鎮故居,終年81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