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祠[河北省滄州市景點]

包公祠[河北省滄州市景點]

包公祠是後人為紀念曾經在滄州做官的包拯所建,現在已無蹤影。《滄縣誌》有這樣一段記載:“包公祠在小南門內,為宋朝河北轉運使包拯所建,原本在南關,後移至朗吟樓下(在南川樓運河東畔)。清乾隆七年運判使尚廉又移至分司屬大門內左方,光緒二年樂軍統領記名提督丁德昌重修。”

介紹

滄州包公祠舊址就位於今鹽百南門購物中心的西北側。它是一個不大的古建築院落,距城隍廟西側幾步之遙,解放後一直用作市工商局的辦公用房,80年代末被拆除。包公祠正殿坐北朝南,殿內正中有包公塑像,像前是供桌香案,兩側是侍衛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的威武塑像。屋頂上方懸有“公正廉明”、“鐵面無私”兩塊金字藍底匾額。

據說,過去包公祠內有一隻包公轎,是包拯在滄為官期間使用的。在他離任後,滄州的官吏和百姓為了懷念他,將這隻轎子留存下來。從此以後,滄州凡是有新官上任的,都要先坐一次包公轎,以表示對包公的敬仰與效仿。宋朝以來,包公轎在包公祠中安然度過了兩百年的春秋。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日本侵略軍占領滄城。期間,包公祠內駐紮了日偽漢奸教導隊。日偽軍將古代流傳下來的包公轎砸毀,當作燒柴燒掉了。包公轎就這樣毀於一旦。

在包公祠正殿後身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後井街,後井街兩側分別有兩條很窄的小路。由於小路寬度僅有一米左右,人們在此經過經常蹭到牆壁,因此被稱作東箭道、西箭道。在文廟東側,同樣有一條一米寬的細長小路,被人們稱作紅箭道。這便是深藏於滄州老街中的三條街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