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的作者是清代的省庵大師。

基本信息

勸發菩提心文

省庵大師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淺釋

根據圓瑛法師講義惠果薰沐敬釋

一、痛切勸發

愚僧凡夫實賢,(省庵),傷心痛哭,至誠禮拜,悲哀地告訴現前涅盤會上大眾,(大師於二月十五日佛涅盤法會上作這篇勸發菩提心文的。)以及當世善男信女,希望大家能發慈悲心,聽我下面的勸說:
大乘經中常常提到:入道的要門,第一在菩提心;修行的急務,首先要立堅固願。願立以後,方才會去普度眾生;心發以後,方才有希望圓成佛道。如果不發平等慈悲的廣大心(菩提心),不立永不退失的豎固願,那么,即使經歷了塵點劫數(很長很長的時間),依然還在輪迴裡面,不能了脫生死,雖然有種種修行,總是徒然勞苦,難以成就菩提大道。
所以《華嚴經》中說:如果忘失了菩提心,去修各種善法,無論世間或出世間善,都為無明所蓋復,都是魔業。原來已發菩提心,後來忘失了的,尚且如此,何況沒有發菩提的人呢?由此可知,要學五乘佛教中的最上一乘(如乘乘)的,必須先全面地發菩提的四弘誓願。這發願是修行人最要緊的事了。

二、發心差別

但是發心立願有多種差別,如果得不到明師的指導,就不知道哪一種心愿最好。現在為大眾略說來,發心立願,大概有邪、正、真、偽、大、小、偏、圓等八種不同情況。
那么,什麼叫做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八種心愿呢?
世間有一種修行人,不去參究我們人人本有的自心(真心),而只知向外追求其他事務:或者喜財利,或者愛名聲。或者貪著現世的歡樂,或者祈望來世的福報。這樣的發心,叫做邪。
如果修行人,既不是求財利名聲,又不是貪歡樂福報,而是僅僅為了生死大事。知道我們從無量劫,很長很長的時間以來,生死死生,實在是苦痛極了。今生一定要求生極樂世界,求證無上菩提(本有真心),把生死了了。這樣的發心,叫做
修行人念念想到的是上求佛道,心心記得的是下度眾生。雖然看到眾生難以勸度,但是不起厭倦棄捨的想法。好像登高山,不到山頂不停息,好像上寶塔,一定要登臨頂層才罷休。這樣的發心,叫做
如果有人明知自己有罪行過錯,但是不生慚愧心,不懺悔改正;或者內心齷齪,外表卻裝做守戒修行的樣子;有的即使修行,也是開始還算勤奮,日子久了,就鬆懈下來;有的雖然也有好心做好事,但是多夾雜著貪名圖利的念頭;有的雖然也修善法,念佛習定,但是貪嗔痴不斷,造罪生業,污染了淨行。像以上種種發心,叫做
度盡了有情眾生自己的心愿方始結束,圓成了菩提佛道,自己的心愿才算完成。這樣的發心,叫做
三界一欲界、色界、無色界是六道眾生輪迴的地方。修行人把三界看作是牢獄,對生死輪迴,好像冤家一樣,下決心精勤修道,一定要使自己出三界、離生死。但是他只想自度自了,不想度人救人。這樣的發心,叫做
修行人雖然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不度眾生,但是不明自心,著相修行。認為有眾生可度,有佛道可成。能度能成的功勳,不能忘卻,眾生佛道的知見,不能泯滅,沒有明白中道的圓理。這樣的發心叫做
自性就是我們每人的真心。我們大家的真心自性,是同一體的。《華嚴經》中說:“心(真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自性迷的時候,便成眾生,自性悟的時候,便成佛道。好樣水凍成冰,冰融成水一樣。如果能夠知道,心佛眾生是同一體的,自性就是眾生,所以願意度脫,自性就是佛道,所以願意成就。眾生佛道以及世間出世間一切萬法,——萬事萬物和種種思想概念,都離不開自己的真心自性,所以沒有一法是在我們自己的真心自性以外的。因為我們的真心好像虛空一樣廣大無邊,因此以廣大如虛空的心,發廣大如虛空的願,行廣大如虛空的行,證廣大如虛空的果。也沒有虛空的幻相可以得到,修也無所謂修,證也無所謂證。像這樣的發心,叫做
知道這八種發心差別以後,自己就會審度思察,邪、偽、小偏這四種是不好的,真、正、大、圓這四種是好的。知道好壞以後,就自然會舍壞取好,這樣就可以發心了。
那么,應怎樣去審察呢?看看自己發心的情況,對照上面所說的八種區別,究竟是屬於邪的還是屬於正的,是屬於真的還是屬於偽的,是屬於大的還是屬於小的,是屬於偏的還屬於圓的。於是就可以捨去邪的,偽的、小的、偏的、選取正的、真的、大的、圓的。這樣的發心,方才叫真正發菩提心了。

三、發心因緣

這個菩提心,是一切眾生的正因佛性,人人本有,是成佛的種子,是世間出世間所有善中的王。要發起這個菩提心,必須有一定因緣。(起因和緣由)。
要講因緣,略有如下十種:第一為了報答佛的重恩,第二為了報答父母的恩,第三為了報答師長的恩,第四為了報答施主的恩,第五為了報答眾生的恩,第六為了出離生死的苦,第七為了尊重自己的靈覺佛性,勿使永隨輪迴,第八為了懺悔業障,以求滅罪消災,第九為了橫出三界求生淨土,第十為了使正法能夠入久住人間。由於上述十種因緣,所以要真正發菩提心。
(一)為什麼說,為了報答佛的重恩而發菩提心呢?因為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還沒有成道的時候,為了救度我們眾生,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經過了無量劫數修行,吃盡了千辛萬苦。
當我過去造惡業的時候,佛可憐我,為我傷心,想方設法教育開導我,而我愚昧痴迷,不肯相信接受,當我受報墮地獄的時候,佛又為我悲痛可惜,甚至要你我去受苦。無奈我罪業深重,自作自受,不可以替代,不能夠救拔。
當我罪報完畢,得生人道的時候,佛又以種種方便,為我說五戒十善等法,使我能種善根,並且世世生生,追隨教化著我,使我善根不斷增長。即使有時我障重不肯聽受,佛心不曾有暫時捨棄的想法。所以說,佛恩是何等的深重。
回憶過去,佛應機出世的時候,我還墮落在三途(畜生,餓鬼,地獄)里受苦,現今當我能得到人身的時候,佛卻已經成道涅盤了,使我見不到如來金色身相。不僅如此,就是正法,像法我也不能遇到,而卻生在現在末法時代,我的業障真深重啊!不過我還是有福的,還是幸運的,因為我能出家,加入到佛法僧三寶的行列里,而且能在這裡阿育王寺見到如來真身舍利(佛的靈骨)。
這樣想來,還算宿世有根緣。如果過去不種善根,今生怎么能聽到佛法;如果聽不到佛法,怎么會知道經常在受到佛的重恩。佛恩的高大,真是泰山也難以比喻啊!
如果不發佛的平等廣大心(菩提心),如果不行菩薩道,大辦佛事,宏揚佛法,救度眾生;即使粉身碎骨,豈能報答佛恩。所以說,為了報佛重恩,必須真正發菩提心。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一因緣。
(二)為什麼說,為了報答恩而發菩提心呢?因為我們幸而得到人身,才能修行學道,出離苦海。而今日有這個人身,全靠父母生我養我。想到父母養育的恩情,心裡就悲哀起來。想母親為我十月懷胎,三年哺乳。換去濕衣被,推我到乾燥處。苦的自己咽下,甜的吐給兒吃,懂事以後,各方面關心教育,不知化了多少心血,才得長大成人。當我長大以後,父母總是希望我能成家立業,繼承先人的志向,發揚祖輩的家風。逢時祭祀,使得一脈香菸,永遠接續下去。
而現在我既然已經出家,卻不肯好好學佛修行,真是枉得釋子的稱號,虛掛沙門的牌子。父母在世的時候,既不能盡孝道,贍養雙親。父母去世以後,又不能全禮節,祭祀亡靈。對世俗來說,不能盡人子之道;對世間和出世間,兩方面都丟失了,實在是重罪難逃。
想到這裡,只有從今以後,生生世世,真心修行,常行佛道。時時處處發廣大心,普度眾生。這樣,不但今生父母,就是過去生生世世的父母,都能得到濟度。不但我的父母,而且人人父母,都能得到濟度。不但我的父母,而且人人父母,都能得到超升。所以說,為了報父母的恩,必須真正發菩提心。這是發菩提心的每三因緣。
(三)為什麼說,為了報師長的恩而長菩提心呢?因為父母雖能生我養我,但是如果沒有世間師長的教育,我怎么能懂得禮義呢?如果沒有出世師長的開導,我怎么能懂得佛法呢?如果不懂得禮義,這種人和禽獸有什麼不同?如果不懂得禮義,這種人和禽獸有什麼不同?如果不懂得佛法,這種人和俗人有什麼兩樣?
現在我們能夠粗淺地知道一點禮義,了解一點佛法;能夠披上袈裟僧衣,沾受各種戒律。這完全是靠世間出世間兩方面師長的恩惠,才能得到的。
如果只滿足於求做聲聞緣覺(二乘)的小果,使自己能夠出離三界,能夠了卻生死,而不度生利人。這只能自利自了罷了,那是不能報歷世師長的恩惠的。現在如果能發菩提心,修大乘菩薩道,自利利人,做到眾生無邊誓願度。那么多生以來,所有世間出世間二種師長,都能得到佛法利益。所以說,為了報師長的恩,必須真正發菩提心。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三因緣。
(四)為什麼說為了報施主的恩而發菩提心呢?因為我們現今日常費用,並非自己所有。三餐粥飯,四季衣裳,以及生病時醫藥開支等等,凡是生活所需要的錢和物,都是靠施主布施,供給我使用的。
如果是一位貧苦的施主,在我們這個時代(清初)一年到頭,勞苦耕種,辛苦紡織,還過著難得溫飽的日子。而我卻安享三餐粥飯,四季衣穿,有時還不以為滿足,不知道愛惜;貧苦施主有的還住著茅草屋,長年風吹雨打,困擾不安,而我卻住在廣庭大廈之中,每日優閒自得。以他們的勞困,來供養我閒逸的生活,於心能夠安嗎?用別人的血汗,來滋養自己的身體,於理能說得過去嗎?
所以只有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運用悲心,下度眾生;運用智慧,上求佛道,廣修六度,求福求慧。使施主和信眾都受到恩惠,一切眾生都得到利益。假使不是這樣的話,那么我們享受的一粒米,一寸絲,業債定要酬還,惡報無法逃避。所以說,為了報施主的恩,必須真正發菩提心,這是菩提心的第四因緣。
(五)為什麼說為了報眾生的恩而發菩提心呢,因為我與眾生,從長遠劫以來,世世生生,因為我與眾生,從長遠劫以來,世世生生,在六道輪迴中,或者我是眾生的父母,或者眾生是我的父母,大家彼此之間,都有恩惠。現在雖然隔了幾世,昏迷了,大家都已忘了,都不認識了,但是從道理上推斷,這樣互為父母的事情是存在的,豈可彼此不知道報答呢?
現在披毛戴角的畜生,怎么知道我不曾做過它的子女呢?現在飛行爬動的蟲蟻,怎么知道它不曾做過我的父母呢?
這比如我們幼小離開父母,等到長大以後,就會忘記他們的容貌,何況隔世的親屬,現在當然搞不清楚,姓張姓王究竟誰是我以前的父母了。我們過去宿世的父母,有的在地獄裡號哭,有的在餓鬼中受苦,我閃誰能知道,他們向誰訴說現在我們雖然看見,聽不到,但是他們必然時時希肓我們去拯救。這六道輪迴,三途苦報的事情,不是佛經不能說明其事實,不是佛陀不能知道其底蘊。那些不信因果的邪見人,是不會知道也不會相信的。
所以,菩薩看到螻蟻,通過法眼,能夠知道它們都是自己過去的父母,它們都有佛性,以後都能夠成佛。所以常常想為它們做些好事,以報答過去的恩惠。所以說,為了報眾生的恩,必須真正發菩提心。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五因緣。
(六)、為什麼說,為了出離生死的苦而發菩提心呢?因為我與眾生,從長遠劫以來,隨業受報,經常在生死輪迴裡面,得不到解脫。或者生在人間,或者生在天上;或者生在這一世界,或者生在另外地方。生死死生,沒完沒了。有時作善上升,有時作惡下沉。一會兒生天,一會兒生人,一會兒墮地獄,畜生、餓鬼。
地獄裡的黑門鐵窟,眾生是經常進進出出,好比早晨暫時離開,傍晚又進去了,上刀山劍樹的進候,身體皮膚都被割裂,沒有一處完好,吞熱鐵烊銅的時候,不會解飢解渴,只會肝腸爛斷,骨肉模糊。鋒利的鋸子支解身體的時候,剖開了又復接合,在巧內吹佛下,又再生還。這樣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使經受多次劇烈的痛苦。
八熱地獄裡,猛火煎熬,慘痛的哭叫聲,使人不忍去聽,八寒地獄裡,冰凍體裂,血肉模糊,呈現出青蓮紅藕的形狀,使人不忍去看。還有,地獄的時間,比人間要長許多倍。人間只過一夜,地獄裡就要受罪一萬遍。人間只是一日時間,地獄裡受苦好像世上一百年那么長了。
造罪墮落地獄的時候,每次總是麻煩獄卒辛勞用刑。對閻王的教導,誰也聽不進去。在陰間受罪的時候,痛苦萬分,知道懺悔,可是已經來不及了。脫離地獄以後,轉生人道,又完全忘了,仍和過去一樣,造惡作業。
從因果輪迴的觀點來看,用鞭子把驢子打出了血,驢子痛得啼叫起來,怎能知道,這原來是我的母親在悲哭呢?牽著豬去宰殺,豬嚎叫掙扎著,怎能知道,這原來是我的父親在苦痛呢?歷史上曾有傳說,周文王吃了別人送來的羹,卻並不知道是用他兒子的肉做成的。人們吃著畜生的肉,也並不知道這或許是在吃自己的父母。
以前相親相愛的人,現在變成冤家對頭。以前曾經是冤仇,現在已經成骨肉。過去是我的母,今日做我的妻。過去是公爹,今日做夫君。如果有宿命通,能夠知道的話,真是可羞可恥。如果用天眼通來觀看的話,真是可笑可憐。
十月懷胎,在糞穢胎藏中受難。一朝分娩,頭先腳後,一倒出來,就啼哭叫苦。少時沒有知識,分不出東西。漸漸長大,知道分別,就生貪愛。這個身體,本是四大假合,變化無常,一轉眼就老邁病擾。頃刻之間,死期又到了。
臨死的時候,寒熱相迫,神識不能作主。精血枯竭,皮肉干瘦如柴。渾身毛孔竅穴,好像針鑽刀割一樣劇痛。龜到烹時,脫殼也還容易。人到死時,神識離體,卻是十分困難。
我們在平時,妄心常常隨著境界轉移,好像經商的人處處奔波,沒有片刻的暫息。我們四大組成的肉體,在六道中輪迴,捨身受身,沒有一定的形貌,好像居住的房屋一樣,經常遷移。自從長遠劫以來,生死輪迴,不知經過幾千萬遍。六道往來的身體,比大千世界中的塵點還要多。死別生離的時候,所出的眼淚,比四海波濤還要廣。積骨超過高山,屍體蓋滿大地。假使不是佛告訴我們,這樣的事情,有誰看見過?有誰聽說過?如果不是佛經開導我們,這樣的道理,誰能知道?誰能察覺?
如果還是和以前一樣,貪戀世情,痴迷不悟。只恐怕貪痴不斷,生死不了,萬劫千生,輪迴不息。人身難以得到,很快就會失去。光陰迅速移動,過去就難追回。死後黃泉路上,杳杳冥冥,生前一切成空,只有業報隨身,三途惡報,自作自受,雖然妻兒痛苦,也無法替代。一想到這裡,怎能不使人心涼膽驚呢?
所以應該斬斷生死流,跳出愛慾海。自度同時度人,共同登達彼岸。長遠動以來,最大的功德,就在了生死這一行動了。所以說,為了出離生死的苦,必須真正發菩提心。這是發菩提心的第六因緣。
(七)為什麼說,為了尊重自己的靈覺佛懷而發菩提心呢?因為我們人人自己的靈覺佛性,也就是現前一心,原本與釋迦如來是完全一樣的,是沒有差別的。世尊從前也與我一樣,同是凡夫,為什麼他早已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成正覺,而我們昏迷不悟,顛倒妄想,仍然做著凡夫呢?
還有,佛世尊,具有無量神通,廣大智慧和無比莊嚴德相;而我們只有無量業障和煩惱,被生死所纏縛。佛我眾生心性是完全相同的,可是迷悟就有天地的差別。如果能冷靜地想一想,怎能不感到慚愧呢?
這好比無價的寶珠,埋沒在淤泥中。我們把人人具有的佛性,看作瓦礫一樣,不知道愛護,任它墮在煩惱堆里,也正是一樣。
所以應該用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八方四千塵勞煩惱。始覺智(知道念佛修行的心)能夠修持有功,那么本覺理(本性自具的三德秘藏)自然開顯出來了。
好像污泥中的寶珠,經過洗滌以後,懸掛在高處一樣,光明自然照耀一切。這樣就不會辜負佛的苦心教化,也不會辜負自己本具三德的靈性。所以說,為了尊重自己的靈覺佛性,不讓它永墮輪迴,就必須真正發菩提心。這是民菩提心的第七因緣。
(八)為什麼說,為了懺悔業障,而發菩提心呢?經里說,犯一種突吉羅,(但屬身口,不屬意的輕罪),就應隨在地獄中受苦,像四天王一期壽命五百歲(折合人間九百萬年)那么長。犯吉羅小罪,尚且要得這樣長久時間的墮獄報應,那末,重罪所受業報,就更加難以用言語形容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舉一動,一飯一茶,常常違犯戒律。就一日而論,所犯的戒,就已經多得無可計量,何況一生之中,更何況歷劫以來,所造的罪呢!
現在我們出家比丘中,只以五戒來講,十人之中,八九都犯。犯了以後,很少有發露懺悔的,大多是包藏隱瞞著。五戒是在家優婆塞(男居士)戒,尚且修持不完全,至於沙彌十顴,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等戒律,就更不必說了。名義上我們是比丘,實際上還不夠做一個優婆塞,真是慚愧。
應當知道,佛戒一經受定,就應終身持守,不可毀犯。如果犯了,最後必然墮落三惡道。要不是悲傷自己,可憐別人,至誠痛哭,與廣大眾生一起,哀求懺悔,那么千生萬劫,惡報一定難逃。所以說,為了懺悔業障,以求免罪消災,必須真正發菩提心。這是發菩提心的第八因緣。
(九)為什麼說,為了求生淨土而發菩提心呢?因為在這裡娑婆世界,發心修行,障道因緣多,進道十分困難,以致累劫以來,不能成正覺。如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經常聽佛說法,成佛就比較容易,而且一生可以修到佛位。
所以以往的聖人像文殊,普賢等菩薩,都發願往生西方。以前的賢人像慧遠,善導諸祖師,臨終都是念佛往生。千經一像《華嚴》、《彌陀》等經,萬論一像《智度》、《起信》等論,都是指導我們歸向念佛法門,求生淨土。末法時代,眾生障重,修行的方法,沒有比這具淨土法門更好的了。
然而《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行生彼國。”就是說,少善難生西方,一定要多福,才能到達極樂。說到多福,沒有比執持名號最能積福的了。因為佛名具足萬德,持名自然能夠得到多福。說到多善,沒有比發廣大心最能增善的了。因為發大心修行六度,必然會生多善。因此,即使是暫時持佛名號,也比一百年的布施功德要大。如果一發廣大心,就會勝過多劫修行的道果。
因為念佛本來是希望作佛的。若是大心不發,便不能和佛相應。沒有成佛的因,便不能行到成佛的果,那么,念佛是為了什麼呢?發大心本來是為修大行的,如果不是為了求生淨土,修念佛大行,只恐怕容易退失,雖然發心,也是枉然。
所以發大乘菩提心,以為成道的種子,再加以念佛求生淨土,作為辛勤耕耘的犁,那么無上菩提道果,自然可以圓成。乘彌陀的大願船,深入淨土大海。就一定往生西方。所以說,為了橫出三界。求生淨土,必須真正發菩提心。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九因緣。
(十)為什麼說,為了使正法能夠久住人間,而發菩提心呢?因為本師釋迦牟尼佛,過去無量劫以來,最初為我們眾生,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舍自己利他人,不辭勞倦。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別人難以忍受的,他能忍受。因地修行已經圓成了,果覺已經完滿了,最後就成了佛。
世尊成佛以後,說法度生,經過四十九年。教化的機緣,已經完畢,便進入涅盤清靜寂滅。正法(對佛所教,能夠信解修證)住世一千年。像法(雖有教理,但是證果的少)住世一千年,都已結束,現在只存末法。雖有如來教法,流通世是,但是信解修證的人卻很少。分不出邪正,辨不清是非,只知道計較人我,追逐名利。這樣的修行人,滿眼都是。他們不知道“佛”是什麼人修成的,“法”的含義是什麼,“僧”是怎樣命名的。佛教衰殘,到了這一地步,真是使人痛心。每一想到。就使我悲傷流淚。
我既作為佛子,應該作佛事,報佛恩,可是我不能說法度眾生,勸發菩提心,這樣的人,無論對自己對別人都沒有什麼益處,對當世對後代,也都沒有什麼利益。天雖然高,地雖然厚。但是決不會容忍這樣的人存在的。這種罪大惡極的人,不是我還會是誰呢?
於是心痛不可忍受,而又無法可想。於是一時忘卻自己的鄙小淺陋,忽然發這樣的大心,勸說大家同發菩提人。雖然這對於現在的末法劫運,無力挽回,但迫切地希望,在來世能夠為護持正法起到作用。
所以和諸位善友一起,同到舍利道場,禮拜懺悔,興辦這次法會。以彌陀如來為榜樣,發四十八大願,願願要度眾生,心心希望成佛。從今日開始,到臨終為止,一心念佛,以極樂為家鄉,發誓一定要回到極樂世界去。
生了西方淨土,登上九品蓮座以後,花開見佛,聞法開悟。再回入娑婆世界,大作佛事,廣度眾生。使得佛日重新輝耀,法門再次闡揚。僧眾持戒清淨,人民都被感化。人人信解修證,如同正法時代一樣。使得劫運因此延長,正法能夠久住。這是我為眾生,為正法,一點真實苦心。所以說,為了使正法能夠久住人間,必須真正發菩提心。這是發菩提心的第十因緣
如果能對以上所說的發菩提心十種因緣,八種心相,全都理解。那么,趣向涅盤城,就有門了,開發菩提心,就有了目地了。
四、勸誡大眾
我們是人身難得今已得,中國難生今已生;而且六根具足無病,四大調和安適;更具有信爺三寶的心。慶幸沒有諸魔障礙。
何況我們,現今又得出家,而且受了具足戒。又遇到阿育王寺名山道場。能夠聽到佛法,看到舍利。又能和諸位善友俱會一處,佛法僧三定都齊備了。有著這樣的殊勝因緣。如果今日不發菩提心,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但願現前大眾,可憐我的至誠苦心。望大家都能同立菩提願,同發菩提心。過去還沒有發的,今日應當發起,過去已經發的,應當使它增長,已經增長的,應當使它相續不斷,以求早得成熟。不可畏難而生退卻的心,不可認為容易而生輕浮的心。不可求快而無長遠的心,不可懈怠而無勇猛的心,不可委糜不振,不可因循期待,不可因為愚鈍而無心進修,也不可自鄙根淺,以為作佛無分。
譬如種樹日子久了,根就慢慢地深入。又譬如磨刀,時間長了,刀口就漸漸地鋒利。豈可因根淺而勿種,任它自己枯委。也豈可因刀口鈍而勿磨,讓它擱置勿用。
假使認為修行太苦,這是不知道懈怠更苦,為什麼呢?因為修行雖然一時艱苦,但是可以得到永久的安樂。而懈怠雖然偷安了一世,卻要遭到多生多世的苦難。
況且乘上彌陀大願船,往生到了淨土,就不用再愁退轉了。華開見佛,便得無生忍力,現在豈可畏怕一時的艱難困苦。應當知道,地獄罪人尚且知道發菩提心,我們身為佛子,怎能不發大心,不立大願呢?
自從最初一念不覺,真性昏迷以來。以前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無法再返回了,而現在有幸聞法覺悟,以後的日子還可努力趕上,應該牢牢把握,千萬不能錯失!然而對於迷而未悟的眾生,不知道發大心,固然使人可憐。但是對於已經覺知了的人們,還不肯下決心修行,那就更加使人痛惜了。
如果畏懼地獄的苦,知道一失人身,萬劫難復,那么精進心自然和起;如果想到無常迅速,一息不來便成隔世,那么懈怠心自然消失。又必須以佛法自加鞭策,善友互相勉勵。終身依賴佛法和善友,一時一刻也不離開,這樣就沒有退失的憂慮了。
不要以為一念發心是微不足道的,不要以為一念立願是無能為力的。菩提心是依真心修行。心真自然修行踏實。菩提心是願是廣大無邊際的,願廣自然行深。應該知道,虛空不算大,還是心王(菩提心)最大。金剛不算堅,還是願力最堅。
大家如能不嫌棄我說的話,一起發菩提心,一心念佛。那么大家從此便聯成菩提眷屬了,自今便結成蓮社盟友了。
但願和大眾一起,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耳聽到妙法,豁然覺悟自己的真心。然後再回到娑婆來,同度眾生,同成正覺。那么,怎么知道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是從今日的一念發心立願開始的呢?
願與大家共同勉勵,努力修行。那么,有幸得到自利,也有機緣而能利他了。
顯廣大身發菩提心
什麼叫菩提心?為什麼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我們人人所具有的自性清淨心。這個自性清淨心。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真心,不是指身內的肉團心,也不是能思量分別的意識心。乃是當前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的一真法界之心。我們的本有真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譬如虛空,無所不在,廣大無邊。我們的本有真心,不是過去,不是未來,不是現在。譬如淨鏡無所不照。圓明常住。因為我們從無始以來,起惑造業,妄想執著,蔽障了自己的真心,以致我們本具的菩提心,變成現在這樣的輪迴不息的煩惱心。如像平靜的水,遇風生起波浪一樣。世尊夜睹明星悟道之時,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這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我們人人所具有的自性清淨心,也就是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就是要我們遠離妄想,去復轉我們本具的智慧德相,去悟證已被忘失的廣大圓明的清淨心。
要發菩提心,先要弄懂一個問題,就是先要確信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真我”,我們這個肉體,只是一期生死的暫有的假我,而意念上的愛惡得失等等,也不過是識心的虛妄的分別執著。吡舍浮佛前半偈說:“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和對境而生的妄念,生來死去,幻生幻滅,它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即所謂我們每個人的本來面目,它是不生不滅的,不來不去的。那么,真我是怎樣的呢?圭峰宗密禪師說:“但可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為自主,勿認妄念。”這個空寂明的離念靈知,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真我”,也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真心。
確信“真我”勿認色身以後,就可理解《華嚴經》所說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了。因為空寂靈知的真我,和諸佛,眾生是同一體的,也就是同一個真心。舉一即三,全三即一。只要說一個心(真心)字,佛和眾生就都在裡面了。迷此真就是眾生,悟此真心,當下成佛。這裡關鍵是“同一體”三個字。因為同一體,所以心佛和眾生是三無差別。好像一一冰塊。有了形質,就有隔礙,但是冰塊融後,依然是水,彼此一體。
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後,我們就會深刻的感到,眾生與我,雖形隔質礙,但是原本是呼吸相通,苦樂相共的。從而就會進一步了解,我們發菩提心,就要顯廣大身,就要發同體大悲心。不僅我們自己要復轉已被忘失的廣大圓明的清淨心,而且還要幫助勸說別人,去開顯眾生本具的佛性。“菩提”,這裡譯為覺。菩提心就是自覺,覺他之心。我們發菩提心,不僅要自覺,還要覺他。不僅要自度自利,更重要的還要起菩薩行,廣濟群生,度人利人。因為度人就是度已,利人就是利已,人我本是一體的。因為人我本是一體的,所以我們發廣大圓明的菩提心,完全有可能;發自度度人的菩提心,完全有必要。因為人我本是一體的,所以雖行慈悲,但不執有我。雖知無我,但不斷慈悲。所謂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擔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菩提心諸佛因中之心。大心不發,無因不能成果。所以只有真正發清淨廣大的菩提心,立宏大深廣的堅固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才能外感通諸佛(與佛相應),內契合本性(復己原貌),更快地圓證無上正等正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