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芳花燈

勝芳花燈

勝芳花燈是河北勝芳漢族的一種民俗活動,一般在元宵節舉辦,與勝芳花會的歷史相當,當地把農曆的每年正月十五稱為燈節,從正月十三開始,勝芳的花燈與勝芳花會相互呼應,形成一道亮麗的民俗風景。

基本信息

花燈式樣

勝芳花燈勝芳花燈
勝芳的傳統花燈,式樣有數百種之多,其製作技巧或繁或簡,有大有小,大至數米,小不盈寸,可玩於手掌之中。

除各式各樣的宮燈外,還有人形燈、植物燈、鳥獸燈、風物燈、建築燈等傳統花燈。增加了聲、景融於一體的“戲樓燈”、“地圖燈”、“計畫生育燈”等,造型新穎,別具一格。

勝芳花燈曾多次參加全國性的大型民間工藝美術展覽,影響很大。自清中葉以來,勝芳扎制花燈的藝人之家不下幾十戶,以“燈籠王”最出名。

享有盛名的還有蔡萬池、王樹明、劉公然、王艷芳楊春林等人,他們扎制的花燈,不但品種多,做工精細,形體逼真,而且富於時代特色和審美情趣。

花燈歷史

勝芳在清代是直隸六大名鎮之一,乾隆取道勝芳下江南,曾留有“勝芳荷香”的贊語。勝芳景美,燈更精巧。勝芳花燈以形意燈為主,最有特色的是十面豬八戒燈,十對耳朵能扇動,十張嘴巴能吧嗒出響聲,趣味盎然。

而橫動八足的螃蟹燈、飄遊河淀的荷花燈,頑童耍玩的輪箍小車燈等等,數不勝數的精巧花燈使勝芳斐聲海外。

勝芳花燈歷史上很有名氣,現在每年的燈會也要進行評選,有些機構還要舉行一些攝影競賽等活動。

製作工藝

勝芳花燈勝芳花燈
傳統的勝芳花燈製作有很多特殊技法,如取一棵1mm×3mm細竹料,雙手通過不同的角度和力道,靠一支蠟燭烘烤成型,隨心所欲,不擰不折,全憑手感,這叫手藝。

烤型後不經綁紮成骨架,外行人是看不出造型效果的,這叫門道。

扎燈老藝人每天都與竹料打交道,從不扎手,這叫功夫。

看他人的半成品,就能想像成型後的效果,這叫經驗。

傳承者

牛俊啟牛俊啟
牛俊啟,男,1966年生,他學習扎燈是受父親的影響。剛開始擺弄竹料、葦料,經常扎手,做一個小花燈,有時雙手都傷痕累累。

1981年,牛俊啟考入廊坊師範學校(現為廊坊師範學院),課外選擇的是美術活動組。中國畫那種入木三分的線描,簡約、寫意、傳情,與勝芳傳統花燈的製作工藝竟如此的異曲同工。

1986年,僅20歲的牛俊啟和父親代表勝芳鎮中學為燈會創作一道《蟠龍》的動態燈。那時勝芳很少有人做積體電路的動態燈,所以父親決定做動態的走馬燈。

1987年勝芳元宵燈會,這道機械傳動的動態燈《蟠龍》大獲好評。隨後,牛俊啟名聲鵲起,開始自己設計創作花燈:1990創作了《盼盼亞運會》、《米老鼠和唐老鴨》;1992年創作主題燈組《金猴迎春》……一直到今天,牛俊啟依然擔任勝芳燈會的主要設計和創作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