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也有道德感

動物也有道德感

動物也有道德感是一個學說,事實上,生物學家們正在認為,動物們的某些行為正是人類道德的雛形。近期,這幫生物學家們正大膽地跟倫理學家搶地盤。為什麼不呢?如果道德是由進化塑造的行為規則,理應由他們,而不是什麼哲學家或是神學家來解釋這種規則。在“動物也有道德感”的諸多生動事實面前,作為無論是智商還是倫理德行觀遠遠高於動物的人類,其某些作法卻不得不令動物也為之汗顏:人類為“利”、為“享樂”而瘋狂地掠殺生態資源,殺戳無辜的動物生命,“活吃”動物之血肉……。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就連目前世界上一些極為珍稀而又瀕臨滅絕的動物,亦難逃人類“極不道德”的殺戳惡行! 動物何辜!人類有了語言,有了文化積累,有了倫理道德,才有今日。有些動物的本能比人類本能應該說高多了。如果它們也有語言、積累、道德等,難保有朝一日不超越人類。或者早有什麼未知物類已超越了人類。

道德感

美國埃莫雷大學專門進行猿類與人類進化研究的德瓦爾博士就認為,從猴子和猿類的社會性行為中,可以看到道德的源頭。這個想法來源於黑猩猩安慰搏鬥失敗者的習慣。安慰實在是種很複雜的行為,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黑猩猩們非常複雜的心理動機。要安慰他人,首先需要能了解他人的情緒,能夠感同身受,體會到同樣的悲傷;要安慰他人,還需要一定的自我意識。

並不是所有靈長類都會安慰。只有大猿們才有“安慰行為”,而猴兒們對此就不大擅長了———短尾猴群里,母親們甚至不會撫慰受傷的嬰兒。換種說法就是:只有猩猩、大猩猩以及兩種黑猩猩才能像我們一樣對同類的悲傷感同身受。

黑猩猩還具有很強的社會秩序意識。在黑猩猩群中,某些成員的階層比其他一些要高一點,而對於這一點,每個成員都很清楚。黑猩猩們一出生就得開始學習遵守社會規則,年青的它們必須迅速明白自己所處的階級地位,清楚自己該怎么做,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這些靈長類動物甚至還具有“互惠”和“公平”的意識。它們能記住那些施恩的“好人”和作惡的“壞蛋”。

在黑猩猩群落里,梳理毛髮是一種卓有成效的拍馬屁方法,它們是那么喜歡跟那些幫自己梳理毛髮的同伴一起分享食物。僧帽猴則曾在試驗里公開表露了對不公平行為的憤慨———完成了同樣的任務,獲得的報酬卻比同伴少一些,它們就會顯得不高興。即使兩種報酬間的差距僅僅是一塊黃瓜。

心理學家的反對意見

雖然黑猩猩們所表現出的移情作用、學習並遵守社會規則、互惠、調停等等優良品性,正是社會性的基礎,但心理學家們卻很不願意承認動物身上的這些品質。

心理學家們首先不能接受的是讓動物們有了情感。

情感是動物的禁區,是人類特有的東西,而像安慰這類行為卻讓人不得不聯想到了情感。20年前,當德瓦爾第一次提到他的理論,便被認為是“錯了”:因為“他錯誤地讓動物們有了情感”。很多年後,德瓦爾才使部分反對者相信:考慮到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進化的連續性,對動物情緒狀態的禁令是多么不切實際呀。情感的禁令取消了,德瓦爾就可以大膽地說,他並不是主張黑猩猩有道德,只是主張如果沒有在黑猩猩和猴子的社會裡運行良好的特定情感元件,人類的道德將變得那么不可想像。

然而,問題接踵而來了。

道德來自感性還是理性呢?

很多哲學家相信,有意識地推理在對人類道德行為進行控制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所以不願意把情感因素引入其中,即使這類情感因素包括黑猩猩中相當明顯的同情心。

動物的行為與道德扯得上關係嗎?生物學家和哲學家吵得一塌糊塗,而黑猩猩們顯然並不在乎這些,它們是心性單純的動物,只是做了,從沒想過要為自己的行為戴上道德的大帽子。

基因

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2月15日報導,科學研究表明,猴子和猿也有道德感,也有區分是非的基本能力。研究暗示,道德感並非人類獨有的品質,它也由進化而來,人類的良心在某種程度上由基因決定。研究將在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年會上宣讀。
埃默里大學靈長動物學家法蘭·德瓦爾在文章中描述了在猴子和猿身上進行的實驗,觀察它們是否理解公平這個概念。
研究人員讓這些動物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然後給予它們一些隨機的食物或情感的獎賞。德瓦爾發現,動物對公平有敏銳的感覺。當某些動物發現它們完成了同樣的動作,卻比其它動物獲得的獎賞更少時,它們會強烈抗議,常常表現為生悶氣並且拒絕繼續參加活動。
他們也研究了非洲黑猩猩的無私行為。研究發現,即使沒有獲得明顯的獎賞,非洲黑猩猩也常願意幫助別的同類。德瓦爾說:“在控制實驗中,黑猩猩本能地會幫助人類,並且它們也會互相幫助。”
德瓦爾說,在猴子身上也有無私的品質,這些動物願意與同類分享禮物和食物,只是為了給予的快樂。“或許對於猴子來說,給予是一種自我獎賞。”相關的研究發現,靈長類能夠記住那些幫助過自己的同類,它們也會努力報答。德瓦爾說,很顯然,道德通過自然選擇,採用諸如眼睛、心臟等器官一樣的方式進化。
許多研究人員認為,良心的發展歸因於大約5萬到8萬年前的氣候變化。那時,全球變暖的強度很大,生活在森林中的人類必須要適應在開放的平原上的生活,在那裡,人類很容易成為獅子或老虎的獵物。這就迫使人類必須設計規則來進行群體捕獵或分享食物。
美國南加州大學人類學系的克里斯多弗·博姆相信,如此這般,人類設計代碼會阻止更大更強的男性掠走所有的食物,這樣的理論已經被當代聚眾狩獵的部落所證實。他在一項發表在AAAS的研究中認為,在這樣一個系統下,打破規則的人必須被殺死,他們的“反常的”基因也就失去了後代,相反,循規蹈矩的基因將有更多的後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