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地盾

加拿大地盾

加拿大地盾,主要是由六億多年前的前寒武紀岩石構成。顯生宙前,曾經歷不止一次的造山運動,並引起岩漿活動,又被長期侵蝕而準平原化,因而岩性十分複雜。大多數岩層嚴重變質,形成各種各樣的礦床。有些古老地層嚴重“綠岩化”,在加拿大地盾上形成很多綠岩帶,是金屬礦較多的地區。

簡介 

加拿大地盾加拿大地盾

顯生宙北美洲的幾次造山運動對這裡影響不大,地盾是北美洲板塊是最堅硬、最穩定的核心,並且是其後形成的大平原的基礎。它的覆蓋面積達四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的一半,也是加拿大的地理核心。

哈得遜灣南岸有近似水平的志留紀沉積岩,它的西部下面有奧陶紀地層,而東部的上面為泥盆紀地層,說明這個台向斜在古生代早期時曾有過大量沉積,但進入古生代後期台向斜又高出海面。直到第四紀大冰期時又被壓低,冰期後變成了淺海。

地區特徵

該地區的東部為加拿大地盾的凸出部分,拉伯拉多(Labrador)半島主要是冰蝕高原,平均海拔為五百至六百米,最高點為一千六百七十六米。半島中部有一元古代基文納萬系岩層,沉積在太古代拉伯拉多地槽里,除了沉積砂、礫岩之外還有很厚的鐵礦層,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鐵礦之一。

該區的中部為加拿大地盾的一個平緩的台向斜部分,構成哈得遜灣(Hudson)和哈得遜灣沿岸的平原,海拔多在二百米以下,河流呈幅合狀注入哈得遜灣。

該區的西部大熊湖(GreatBear)、大奴隸湖(GreatSlave又譯為“大奴湖”)、阿薩巴斯卡湖(Athabasca)、溫尼別戈西斯湖(Winnipegosis)、溫尼別格湖(Winnipeg)一線是加拿大地盾的西南部,是一片湖泊成群的高平原區,海拔在五百米以下,地層平展,受河流切割,有寬闊的谷地,通稱加拿大高平原,是北美中部平原的一部分。 

大奴隸湖和大熊湖以西有廣泛的泥盆紀地層,大熊湖北岸和麥肯錫河(Mackenzie又譯為“馬更些河”)下游的地面有少量的白堊紀地層。 

該區的南部止於聖羅倫斯河谷以及與美國交界處著名的五大湖,這裡海拔高度不大,地面較高處一般只有三~四百米,只有少數山頭高於六百米,蘇聖馬里以北的休伯利爾(Superior又譯為“蘇必利爾”)高地最高處海拔670米。 

魁北克省的羅倫西亞高地南部邊緣是個斷層線,叫羅倫大德(Laurenhde)陡崖,南臨聖羅倫斯灣,河流經過此地多形成瀑布,有大量終債丘和退債、底磕,磨光而有擦痕的露岩、帶有擦痕的漂礫到處可見。

演變歷史

大約在四到五億年前的奧陶紀和志留紀之間,原始地盾、花崗岩、玄武岩和片麻岩的火山岩被石灰石所覆蓋。侵蝕與冰川化幾乎將地盾上的石灰石消耗殆盡,使這個地盾和前寒武紀時期的面貌相差無幾。不幸的是,由於缺少石灰石,這一地區的湖泊極容易酸化。

在最近的地質時期,地盾區受地殼運動或冰川化的影響很少,從而維持了低丘陵、淺盆地、江湖星羅棋布的地貌。這便是所謂的準平原。但部分地方的地貌還是令人驚嘆:例如聖羅倫斯河北岸因斷層而導致的懸崖峭壁,還有拉伯拉多地區因冰川大流動而形成的陡峭深淵峽灣。

由於地盾上的地表大多是沖刷的沉積物或冰川侵蝕的余物,它一般不適於發展農業,但這裡的針葉植物森林卻是一個無價的資源。此外,全世界近四分之一的淡水都集中這一地區。

哈得遜灣和北極低地(ArcticLowlands)是加拿大地盾的一個盆地中未被淹沒的部分。在五億到四億年前的奧陶紀和泥盆紀時期,沉積的石灰石白雲石覆蓋了這個盆地,使它的地形變得平坦。後來的冰川壓縮了盆地,當冰川開始融化時,海水入侵,白里泥便沉積在一些地方。因此低地地區多是由平坦和排水不良的泥沼和泥塘組成。

加拿大地盾加拿大地盾

揭秘地球上著名隕石坑

在地球近46億年的歷史中,類似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並不鮮見。儘管這些外來天體在地球表面留下的痕跡,可能會被各種地質活動等自然因素抹去、撫平,但我們依然能看到昔日天地大衝撞留下的一些隕石坑。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 魁北克之眼 | 喀拉庫爾湖 | 加拿大地盾 | 米斯塔斯汀湖 | 戈斯峭壁隕石坑 | 奧隆加隕石坑 | 加拿大深水灣 | 博蘇姆推湖 | 埃爾古古伊恩湖 | 烏爾夫溪隕石坑 | 巴林格隕石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