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可供性

功能可供性

功能可供性是知覺領域裡的一個新概念,心理學意義的可供性(affordance)認為人知覺到的內容是事物提供的行為可能而不是事物的性質,而事物提供的這種行為可能就被稱為可供性。

概述

功能可供性(affordance)認為人知覺到的內容是事物提供的行為可能而不是事物的性質,而事物提供的這種行為可能就被稱為可供性。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將功能可供性粗略地理解為事物的一種可能的意義,它描述的是環境屬性和個體發生連線的過程。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於1977年最早提出功能可供性的概念。吉布森認為,可供性是獨立於人的物體的屬性,但與每個人的能力又密切相關。1998年,認知科學家唐納德·諾曼(Donald Arthur Norman)將可供性的概念運用到人機互動領域,相較於吉布森,諾曼更強調一定情境下可以被知覺到的可供性(perceived affordance)的意義,它不但與個人的實際能力有關,還將受到心理的影響。

屬性

事物的屬性往往是很豐富的,其中就有功能可供性。例如鑰匙,就具有兩類基本的功能可供性:權力上的可供性和物理屬性帶來的可供性。權力上的可供性是指鑰匙可以打開和鎖上我們的房間,這個可供性來源於鑰匙和鎖的匹配。物理屬性帶來的可供性指鑰匙的形狀、重量等物理屬性帶來的可供性,比如我們會將鑰匙作為鋸齒刀使用來劃開包裹,會預先稱好鑰匙的重量以便判斷電子稱是否缺斤短兩。而事物的何種屬性會被我們知覺成可供性則與物理能力密切相關。這說明,事物的可供性,與人有著緊密的關係。布朗大學威廉姆·沃倫(William H. Warren)在1984年的研究中為解釋這一點提供了一個經典例子:爬樓梯[1]。同樣高度的樓梯,對於成年人來說,樓梯有著供其爬上去的功能可供性;然而,對於只會在地上爬的嬰兒來說,這種功能可供性並不存在。相類似的,對於一個無法將鑰匙插入鑰匙孔中的嬰兒來說,鑰匙並不具備開鎖的功能。而個體的目標、期望、計畫、價值觀等心理屬性也會影響到我們對可供性的知覺。只有當我們需要拆包裹的時候,我們才會將鑰匙作為鋸齒刀來使用;同樣的,假如市場中不存在缺斤短兩,沒有什麼人會意識到可以用鑰匙的重量來衡量電子秤。在一些更極端的情況下,我們可能僅僅知覺到事物的一個可供性,這個可供性往往是最常用的並且是被設計者預設的可供性,這時候就會發生我們心理學上所說的“功能固著”[2]。比如對一些沒有開包裹的經驗的人來講,可能他們就難以想到可以將鑰匙當小刀用而只能對著包裹干著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