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賦

劍賦

《劍賦》是武俠小說,作者是朝雨暮方知。

基本信息

辭賦作品

題解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劍不再單純作為一種兵器,而是被賦予了諸多特殊的文化內涵。本文以劍為賦,歷數中國歷史上與之相關的典故事跡,縱橫鋪排,體物言志,表達了作者耿直中正、嫉惡如仇、為國為民的思想情懷。

劍賦 作者:金光煜

劍之時義遠矣哉。耶溪之鋌(1),赤山之精(2),祝融噓焰(3),女媧鎔形,銷以羊頭(4),被以龜章(5)。質耀晴雪,彩動華星,陸特剸犀(6),水截奔鯨,風湖為之骨驚,薛燭為之心折。一揮而雷電走,再振而魑魅泣(7),指鄭則三軍白首,麾晉則千里流血(8)。仆本好劍之人,請言其始:
想其季子西邁(9),聘於上國,萬里隨身,三尺雪鍔(10),一朝過徐,徐君囁嚅,歸來掛墓(11),宿草荒蕪。至如平原適楚,毛遂穎脫(12),兩言利害,日中不決,拔刃直前,白馬盤血,堂下十九(13),成事碌碌。若乃荊卿入秦,白虹貫日,圖窮督亢,匕首忽發,揕胸未及,環柱袖絕,易水風寒,壯士不越(14)。及夫澠池一會,趙瑟秦缶,辱甚偏鼓,十城虗壽,一介英藺(15),猛氣咆勃,突刃五步,虎狼褫魄。至若項王虎闘,八千雷奔,宰割山河,指揮中原,楚歌一夕,蓋世心違,帳中起舞,泣挫雄威(16)。又如袴下少年,杖劍歸漢,一拜金壇,三軍竦嘆,蹴項鋤嬴,千金漂母,偽游雲夢,兔盡烹狗(17)。乃有炎祚中缺,王氏弄權,朱雲抗直,原斬佞臣,天威霆震,忠憤縲紲,大呼攀殿,殿檻遂折(18)。至乃天地軍麾,山河鼓角,倚樓行藏,看鏡動業,江邊老病,劍外衰草,崆峒未倚(19)。壯志已老獨惜乎?鐲鏤之賜慘矣,大夫之死哀矣,武安之刎忠矣,豫讓之擊壯矣。暨夫宋玉之倚天外,周穆之切和氏,專諸之置魚腹,張陵之奪梁冀,虞公之指日,侯生之刎頸,馮諼之彈鋏,伊吾之抵掌,東海之勇婦,公孫之劍舞(20)。冒兇徒之烈刃,對漢使之陵母(21)。或大試而小試,或有遇而未遇(22),歷萬古之無窮,羗難得而備悉也。
若余者,勤十年磨,恥一人敵,陋匹夫之疾視,憤太阿之倒持(23)。將欲軒陛之下,有先意順旨者(24),以此劍誅之;廟堂之上,有蔽賢蒙惡者(25),以此劍麾之;朝廷之中,有附邪背正者,以此劍擊之;四海之內,有謀逆亂紀者,以此劍斬之。庶使奸臣氣喪,佞人膽栗,國家清明(26),邪氣消滅,則劍之功也,不其大矣乎?不然埋石函於豐城,吐紫氣於靈岳,待雷煥之一掘,庶得試於他日(27)。

注釋

(1)耶溪:即若耶溪,在會稽縣南二十五里。鋌,讀音“定”,指未經冶鑄造的銅鐵。
(2)赤山:即赤堇山。在今浙江紹興東南,相傳為春秋時歐冶子鑄劍之處。
(3)祝融:相傳為火神 。噓,吹。
(4)羊頭:三棱形的箭鏃。語本《淮南子·脩務訓》:“苗山之鋌,羊頭之銷。”
(5)龜章:類似龜紋的圖案。
(6)剸:讀音“團”,意指割斷或截斷。特,指雄性的動物。
(7)魑魅:古謂能害人的山澤神怪,亦泛指鬼怪。
(8)麾:通“揮”。指鄭則三軍白首,麾晉則千里流血:出自《越絕書》:“楚王作鐵劍三枚,晉鄭聞而求之,不得,興師圍楚之城,三年不解。於是楚引太阿之劍,登城而麾之。三軍破敗,士卒迷惑,流血千里,晉鄭之軍,頭畢白也。”
(9)季子:指春秋時吳國公子季札。邁:遠行。
(10)鍔:刀劍的刃。
(11)囁嚅:想說而又吞吞吐吐不好意思說出來。此句出自《史記·吳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用以讚揚誠信守諾。
(12)平原:指戰國時期平原君趙勝。毛遂:平原君的門客。兩言:指平原君和楚王的交談。
(13)十九:指跟隨平原君來楚的其他十九個門客。此句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不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14)荊卿:即荊軻。越:歸來。《史記·刺客列傳》:“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
(15)英藺:指藺相如。及夫澠池一會,趙瑟秦缶: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卸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16)虎闘(斗):勇猛。雷奔:如雷之奔行。楚歌:項羽困於垓下,韓信為瓦解楚軍鬥志,讓漢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17)袴下少年:即韓信。杖:持。竦嘆:恭敬,嘆服。蹴:踐踏。項:項羽。嬴:秦始皇嬴政。漂母:漂洗衣物的老婦。此數句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人。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雲夢:古藪澤名,即雲夢澤。漢高祖六年,劉邦用陳平計設計游雲夢,擒韓信,將其降為淮陰侯。兔盡烹狗:兔子死了,獵狗因不再需要而被烹。比喻事成見棄,多指功臣被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18)炎祚:五行家謂“劉漢”以火德王,所以炎祚代指漢朝的統治。中缺:指王莽代漢自立。王氏:王莽。朱云:西漢時期歷史人物。天威:代指皇帝。縲紲:捆綁犯人的繩索,引申為牢獄。檻:欄桿。據《漢書·朱雲傳》:“雲上書求見,公卿在前。雲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上問:‘誰也?’對曰:‘安昌侯張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御史將雲下,雲攀殿檻,檻折。”
(19)天地軍麾,山河鼓角:化用杜甫《遣興》:“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形容全國各地都處於戰亂之中。軍麾,軍中指揮用的旗。鼓角,戰鼓和號角,代指戰事。倚樓行藏,看鏡動業:化用杜甫《江上》:“勳業頻看鏡,行藏獨倚樓。”表達渴望早日成就勳業、為年華漸老而焦急的心情。行藏,人物行止、蹤跡和底細等。劍外:四川劍閣以南地區。崆峒:山名,在今甘肅平涼市西。
(20)暨夫:語氣詞,承上啟下的作用。宋玉:戰國人。倚天外:出自宋玉《大言賦》:“長劍耿介,倚天之外”,形容寶劍之長,氣勢之盛。周穆:周穆王。和氏:和氏璧。專諸:幫助闔閭用藏在魚腹中的匕首刺殺吳王僚的刺客。張陵:東漢大臣,官至尚書。梁冀:東漢時外戚出身的權臣,為人驕橫跋扈。一次帶劍入朝,張陵命令侍衛將劍奪下,並對其進行彈劾治罪。虞公:傳說虞公與夏戰,日欲落,公以劍指日,日返不落。侯生:魏信陵君的門客侯嬴,為報效信陵君的禮遇,刎頸答謝。馮諼:戰國時孟嘗君的門客。彈鋏:彈擊劍柄。《史記·孟嘗君列傳》:“彈其劍而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伊吾:今新疆哈密。抵掌:擊掌。《後漢書·臧宮傳論》:“臧宮、馬武之徒,撫鳴劍而抵掌,志馳於伊吾之北矣。”比喻立下偉大的理想。東海之勇婦:李白詩篇《東海有勇婦》中劍術精湛、為夫報仇的女子。公孫:唐代著名的劍舞表演者公孫大娘。
(21)陵母:王陵之母。王陵乃漢初大臣,以功封安國侯,官至右丞相。楚漢之爭時,項羽為使王陵歸附而劫持其母,王母為使兒子免受威脅而自刎。
(22)試:用,任用。遇:際遇,機遇。
(23)太阿之倒持:太阿是古代名劍。太阿倒持,即倒拿著劍,把劍柄給別人。比喻把大權交給別人,自己反受其害。
(24)軒陛:殿堂的台階。先意:揣摩人意。順旨:謂曲意逢迎。
(25)廟堂:指朝廷。蒙:隱瞞,包庇。
(26)佞:巧言諂媚。栗:戰慄,害怕。清明:清正開明。
(27)石函:石制的匣子。豐城:豫章豐城,今江西豐城市。靈岳:靈秀的山嶽。雷煥:人名,東晉人,善星曆卜占。為豐城縣令時,掘土得龍泉、太阿寶劍。此句出自《晉書·張華傳》:“煥到縣,掘獄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其夕,鬥牛間氣不復見焉。
參考資料:《古代朝鮮辭賦解析(一)》,於春海主編,商務印書館,2013年8月第1版。
(2014年4月19日,花月主人校錄審訂)

小說作品

類型

武俠小說,作者:朝雨暮方知。

簡介

桃花村的孤苦少年,為復仇而求仙,到頭來不過是場浮華夢。神州浩土,芸芸眾生,究竟孰是孰非。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萬惡分割線——-各位看官辛苦,辛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