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聰震

劉聰震善於思考,對社會群體有一定的研究,著有富有創新意義的《群體學》一書。 劉聰震在語言上有較高的造詣,文字樸素,純淨,生動活潑。 劉聰震的散文作品常常從細小的對自己有所感動的一個小小的事物的點入手,作品往往富有著感人的力量。


劉聰震簡介
劉聰震,男,漢族,陝西人,1963年出生於巴山北麓一個名叫中埡的小山村,排行老四,人亦稱“劉老四”。他靠自學成才,是現今時代有成就的散文家、思想家和風光攝影家。劉聰震善於思考,對社會群體有一定的研究,著有富有創新意義的《群體學》一書。
劉聰震一生多災多難,幼時患驚風性“神經疾患”,後又因頭痛被醫生用酒精封閉造成雙腿癱瘓,再後又被中醫大師神奇的挽回了殘廢的雙腿。他青年時期奔走四方,一生從事過工農商學兵等多種多樣的職業,但一生清貧,始終為生活所困,困頓不堪。在為學的道路上,按他的話說就是“逼上梁山”、“走投無路”,在茫然而不知所措時做了一些無用的思考,這居然也被一些人貶損和攻擊不斷。
他的早期散文,作品以其抑鬱和真誠為顯著特點,注重思想,寫了大量的以動植物為題材的散文,如動物類的像《鳴禽》、《蜜蜂》、《花面狸》、《喜鵲》、《燕子》、《飛虎》、《黑狗》、《高原魚》、《泥鰍》、《野百合》、《壁虎-燕子-紅嘴烏鴉》等等,植物類的像《紅豆樹》、《白蠟樹》、《李子樹》、《枇杷樹》、《香元樹》、《一棵棗樹》、《石榴樹》、《合歡樹》、《瓦花》、《梔子花》、《寶石花》等等。另外,劉聰震也寫過山、石、河、湖之類,如,《神秘的火神寨》、《紅崖》、《蛤蟆石》、《太湖》,《漢水》、《石門溝瀑布》等等。他小到螞蟻,大到百年古木,無所不寫。而且大都寫的得富於一定的寓意和深意。充分顯示著他觀察的細微入微和寫作風格的奇異色彩。
劉聰震在語言上有較高的造詣,文字樸素,純淨,生動活潑。他的文章大多具有音樂般的旋律和節奏,但早期作品遠離現實,且過於注重思想。劉聰震的散文作品常常從細小的對自己有所感動的一個小小的事物的點入手,作品往往富有著感人的力量。他的代表作有《瓦花》、《紫色馬蹄蓮》、《石榴樹》、《高原魚》、《家鄉的水泉》、《一棵泡桐樹》、《白蠟樹》等,這些作品都具有較高的審美意義和思想價值。他的後期散文作品,風格有所變化,表現出對社會、對人生的俯視與批判色彩。
與此同時,劉聰震在審美視覺上也有自己的顯明個性,其風光攝影作品也往往多來自於自己的身邊,他的作品畫面純淨,這與他寫散文的風格遙相呼應著。《怎樣發現身邊的美》是他的攝影理論著作;《群體學》是他的社會學著作——書中闡述了“社會群體”,生成,生長,發育,發展的一系列規律。群體學這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他對此做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