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蓮

劉瑞蓮

劉瑞蓮,女,漢族,安徽碭山人,1957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安徽淮北師範大學(原淮北煤炭師範學院)數學專業畢業,大專學位。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碭山縣葛集鎮人大主席、白臘園村黨支部書記。

基本信息

主要言論

農村土地需要進行新一輪調整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宿州市葛集鎮白臘園村黨支部書記劉瑞蓮,2010年3月4日在安徽代表團駐地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1980年實行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一定的時間內解決了當時中國農村糧食短缺及勞動效率低下的問題,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現行的農村經濟體制不同程度地制約著現代農村的經濟發展。

她認為,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30年了,但因多年來土地沒有及時進行調整,導致部分後出生的農民沒有土地,已故農民的土地仍被原戶占用,也沒有進行第二次重新分配。同時,由於土地流轉缺乏相應的扶持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土地流轉,降低了土地產出效益。一方面,對轉出土地的農民缺乏再就業及相應的保障措施,農民的流轉積極性不高;對流入土地的業主缺乏政策激勵機制,特別是受農村土地及其附屬物不能擔保和抵押貸款等政策限制,加之農業整體競爭力弱,土地流轉的動力需求不足。

劉瑞蓮介紹說,由於部分農村還是一家一戶單獨經營,極度分散勞動力,掌握的技術和市場信息也不相一致,農村的貧富差異也初顯端倪。“空巢”家庭、留守兒童、撂荒土地和農村治安等問題層出不窮。

她建議,農村土地需要進行新一輪的調整,並教育引導農民走規模化種植和養殖的發展路子,跳出一家一戶搞經營的小圈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標準化農業、觀光農業、旅遊農業。

讓新生代農民守住土地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

2011年3月3日劉瑞蓮在安徽代表團駐地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呼籲,土地是根本,農民進城市打工是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而讓新生代農民回歸土地,參加新農村建設更應該是各級政府需要重視的問題。

靠年輕力壯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到了一定年齡後,再回到農村後,連基本種田的知識都沒有,面臨著雙重邊緣的尷尬境地。大量農民外出導致“空巢”家庭、留守兒童、撂荒土地和農村治安等問題層出不窮。

劉瑞蓮說,她所在的安徽皖北地區,年輕力壯的青年人都外出打工,大面積的土地由留在村裡的老人和孩子管理,雖然土地基本被種植,但是卻一直沿用傳統的種植方法,農業產業規範化發展的創新模式沒有得到有效的運用,歸根結底是沒有年輕的力量加入。

劉瑞蓮說,農民是農村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充分發揮農民民眾的主體作用,是新農村建設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而讓新生代農民工守住土地,掌握更具有科學含量的種植技術,才是新農村建設、發展的根本。

表演藝術家

河南墜子劉瑞蓮 河南墜子劉瑞蓮

劉瑞蓮 ,女,1960年生人,山東菏澤人。著名河南墜子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出身於曲藝世家,現供職於菏澤市群藝館。代表作墜子書《寸草心》、《妻子淚》、《三拉房》等,其演唱聲情並茂,如泣如訴,扣人心弦,頗受觀眾歡迎。第十五屆文化部群星獎金獎、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第一屆泰山文藝獎一等獎得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