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林

劉漢林

劉漢林,男,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警官。現任西藏自治區公安消防總隊政治委員、黨委書記。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劉漢林(1982.10------)四川省劍閣蒲花人.2002畢業於白龍.先後參加多種工作.2006年創辦了"11-00.com"網站.

劉漢林(1926—1982) 濟南市人。1948年參加工作。先後任山東省造紙東廠工人、工段長。1966年,被評為山東省五好職工。

新中國第一鼓——劉漢林

劉漢林,生於1935年。國家一級演奏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打擊樂協會榮譽會長,原濟南軍區前衛歌舞團副團長兼前衛民族樂團團長。

專攻中西打擊樂器及創作民間吹打樂,主要作品有《萬民奔騰》、《慶四好》、《軍民團結心連心》、《南疆凱歌》、《大得勝》等,多次在中外獲獎。歷年多次代表國家以領導及主要演奏員的身份出訪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授與“終身貢獻獎”。

沒有人忘記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升空時傳回地面的樂曲——《東方紅》,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演繹者是“新中國第一鼓”——中國民族打擊樂泰斗劉漢林。

劉老先生今年已71歲高齡,但他依然精神矍鑠,講起話來如鏗鏘鼓聲,開懷大笑聲震人耳膜。

他從13歲開始打鼓到現在,出訪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見證了眾多重大歷史事件,取得了喜人的藝術成就。“這輩子不虧!”坐在榮譽和獎章圍繞的客廳中,劉老先生的思緒回到了過去。

拜師慈禧太后的御用樂隊

1935年,劉漢林出生在北京崇文門內蘇州胡同八寶樓一個城市平民家中,幼年生活極為貧困,穿著破衣爛衫,常常肌腸轆轆,冬天和小夥伴們揀煤球,還幫人賣過糖,用老人自己的話說“就差討飯了”。

1948年12月,劉漢林13歲,當時解放軍已逼近北平城,城裡的人們有的欣喜,有的慌張,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劉漢林悄悄跟隨一位叫“劉伯函”的鄰居從東便門翻城牆出了北平城,走時身上穿一件破爛的大褂,腳上的鞋露著腳趾,他沒有想到,這一走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

這位英勇機智的“地下黨”叔叔將小漢林連夜帶到京城東部的通縣參加了解放軍,這支部隊屬北平市軍管會東北區分會,當時他的個子還沒有槍高,部隊首長思考了半天,說:“這么小的小鬼乾什麼好呢,去文工隊吧!”當時文工隊主要工作有兩項:一是演戲,對國民黨的傷病員做憶苦思甜教育,當時演的最多的是《白毛女》、《二流子轉變》和《保山參軍》;二是刷標語,如“打過長江去,活捉蔣介石”,劉漢林常常到老鄉家幫隊里借道具,或者為負責寫標語的戰友拎裝著白灰的桶。

1949年7月,部隊進城,改名為“北平市公安總隊”,總隊長羅文坊兼北平市公安局局長,政委為王和元。不久“北平市公安總隊宣傳隊”成立,宣傳隊隊員們多數從沒摸過樂器,他們的老師是原屬國民黨剛剛被解放軍收編過來的“北平市警察局軍樂隊”隊員,這個隊的前身曾是慈禧太后的御用樂隊,樂師們技藝高超,劉漢林就在這些功底深厚的啟蒙老師指導下開始了自己的音樂生涯。剛開始,領導安排劉漢林吹中音號,後改為長號、貝司、小軍鼓,最後專攻打擊樂,從此,鼓與他結下了不解之緣,敲鼓成為他一生的最愛。

宣傳隊在組建初期承擔了兩項任務:一是到全城各處宣傳“報戶口”,口號為“戶口戶口,人人必有”、“戶口報不清,心中不安寧”,組織居民報戶口主要是為清查當時潛伏下來的國民黨特務;第二項任務則是維持全城治安,保衛新生的革命政權,戰士們喊出了嘹亮的口號“公安戰士鬥志昂,挺起胸膛握緊槍,保衛毛主席保衛黨中央,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勝利輝煌。”1951年,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公安部隊,司令員為羅瑞卿。這支部隊的任務是:保衛黨中央和毛主席,保衛工廠礦山鐵路橋樑,保衛各國使館和軍事設施。服裝為解放軍軍服,左臂加一個公安盾牌。相應地,原“公安總隊宣傳隊”也改為“公安部隊政治部文工團”。劉漢林是其中技術過硬的專職鼓手。

為毛主席的“咚嚓咚嚓”伴奏

公安部隊政治部文工團於1951年組建後任務明顯增多,也就是從那個時候,劉漢林有幸開始給毛主席跳舞伴奏。據他回憶,進城初期,中央領導並無固定的文娛活動時間,有關方面考慮到領導們的身體,專門在中南海開辦起了舞會,之後在三座門也開始舉行有軍委首長參加的舞會。總政文化部將為領導跳舞伴奏的任務交給了劉漢林所在的公安部隊文工團管弦樂隊,而劉漢林作為“首席”鼓手,領奏任務非他莫屬。當時,中南海的舞會通常晚上10時左右開始,毛主席大約在11時30分以後才會露面;劉少奇來的時間通常較早,但在11時30分之前就會和夫人王光美一起退場;朱德來的時間不固定,有時早有時晚;而周恩來總理因公務纏身,很少能看到他在舞場現身。

說起來毛主席跳舞是很有意思的,應該講,主席並不擅長跳舞,他的舞步非“跳”更像是在“走”,因為他只會跳“2/4”即“咚嚓咚嚓”節奏,而且必須是中速,因此每當看到有女伴邀請毛主席跳舞,而毛主席又欣然同意時,負責現場樂曲指揮的總政文藝處鄧斌處長就會向作為爵士鼓手的劉漢林作一手勢,示意他可以開始打出鼓點了。這時,年僅17歲的劉漢林就會緊盯著毛主席的動作適時地落下手中的鼓錘,於是樂曲聲響起,等到毛主席與舞伴在舞場裡轉了兩周,轉到他剛才坐的位置時,鄧斌會再給劉漢林一個手勢,劉漢林則會意似的用力在鼓面上一敲,樂曲聲戛然而止,毛主席則順勢在舞伴攙扶下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讓劉漢林印象深刻的是主席穿著非常樸素,一次主席跳舞時腳上的襪子突然從腿上滑落下來,那是一雙粗布襪,襪身很長,長至膝蓋,上面赫然打著幾塊補丁,主席一看襪子掉下來了,從容地停下舞步,彎腰挽起褲腿將襪子拉到膝蓋,繼續跳舞,神情自若。跳幾曲後,主席通常開始抽菸,或聽鋼絲錄音機里傳出的京劇和相聲,有時舞會會一直持續到凌晨兩點,主席才慢慢踱著步子似乎在思考什麼似的離開。最後撤出的自然是樂隊隊員,他們每人會分到一碗麵條當夜宵。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了四五年時間,劉漢林多次近距離見到毛主席,他說自己太幸運了,每次去伴奏時都難掩激動的心情。

與《東方紅》的宿緣

1955年,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公安軍,公安軍成為繼陸、海、空之後的第四個軍種,羅瑞卿任公安軍司令員兼公安部部長,同時組建“公安軍政治部文工團”。此時的劉漢林經過幾年基本功練習及演出實踐,藝術素養突飛猛進。1957年,“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如期舉行,劉漢林帶著與隊友何化均、胡天泉一起整理的民族器樂曲《大得勝》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展開角逐,最終勇奪金質獎章。

1957年,公安軍完成歷史使命撤出歷史舞台,公安軍文工團雖蜚聲國內外,此時卻不知何去何從。時任濟南軍區司令員的楊得志向自己的老戰友羅瑞卿提出“要”這個團,於是,當年,公安軍文工團全體團員集體轉到濟南,成立“濟南軍區前衛歌舞團”,而原先的“濟南軍區歌舞團”則集體轉業成為“山東省歌舞團”。

生在北京長在北京的劉漢林在20歲出頭時變成了“濟南人”,雖然他從心裡捨不得離開北京,但依然愉快地將家安到了濟南,此時的他已用優異的成績確立了中國民族器樂演奏方面“第一鼓手”的地位,從那時起,他代表國家先後出訪亞、非、拉各國,頻繁地出國演出也讓他有機會接觸到世界各國的鼓樂藝術,他博採眾長,汲取各國鼓樂藝術的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中西結合有情有聲豐滿流暢的藝術風格。

1964年,劉漢林開始參加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排練,擔任民族樂隊打擊樂的主要演奏員,當時總導演周總理指示,要用“嚴肅的態度、嚴密的組織、嚴格的要求”來對待這次演出。劉漢林清晰地記得,那是1964年6月16日,所有參加《東方紅》演出的幾千名演職人員聚集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翹首以待,周總理箭步走來,看得出,他很激動,人群安靜下來後,周總理說:“報告大家一個好訊息”,這時會場裡鴉雀無聲,周總理頓了頓,加重語氣說道:“第一,我們的核子彈上天了!第二,赫魯雪夫下台了!第三,毛主席要來看望大家了!”語音未落,海潮般的掌聲再度響起,劉漢林回憶說,當時覺得“天花板都要被震碎了”。那一天,他幾乎見到了當時所有的黨和國家領導人。

1969年,劉漢林所在的部隊正在休假,突然他接到一項緊急任務,與另一位戰友趙興如火速趕赴北京,但此次任務是什麼,他心裡並不清楚。到北京後,他們即刻奔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一間封閉式的錄音間裡,領導遞過一張樂譜,他一看,不就是演奏過無數遍的《東方紅》嗎。領導吩咐他與戰友兩人演奏此樂曲,一遍不行,再來一遍,看著電台領導嚴肅認真的樣子,劉漢林明白,這肯定是一項光榮而重大的任務,他不敢怠慢,也沒有多問,只低頭專心演奏。幾個小時過去了,領導讓他們換鼓錘,硬質錘、軟質錘、膠皮錘,各種錘試了個遍,最後還要求他們用中指的指關節當錘擊鐘,劉漢林戲稱此為“指錘”。銅製的鐘用手指敲顯然不太合適,劉漢林只敲了一遍,指關節就鑽心地疼起來。幾乎用了一整天時間,他和戰友分別錄製了用不同錘和不同鐘敲出的十多遍《東方紅》樂曲。完成任務後,他們很快返回濟南,直到最後,也沒有人告訴他們更多詳情。

1970年,“東方紅1號”衛星發射升空,《東方紅》樂曲傳來,劉漢林才恍然大悟,這不正是自己那次在電台用山東周村銅鐘奏出的鏇律嗎?一時間他的內心充滿了驕傲和自豪。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1997年,劉漢林從前衛歌舞團離休,組織上考慮到他祖籍北京,特意將他家人的戶口遷回北京。組織上的關心化為他老而彌堅、離而不休繼續奮鬥的動力,很快又一部恢宏的民族打擊樂作品《楚漢決戰》問世,榮獲文化部優秀作品獎。

現在的劉漢林雖已是古稀之年,但身體硬朗,說話時中氣十足,談到興奮處習慣揮舞一下他那雙拿了一輩子鼓錘的有力大手。回首往事,劉漢林感慨地說自己是幸運的,組織上安排的工作正好是自己有天賦的地方;生活上找了一位賢惠的老伴,原前衛歌舞團獨唱演員梁正榮,兩人相濡以沫恩愛白首,一雙兒女事業有成,尤其兒子追隨父親也在打擊樂上聲名鵲起。可愛的小孫女最愛的玩具也是爺爺和爸爸的鼓錘。

已是副軍級待遇的劉漢林現在更多的時間在帶學生與進行民族打擊樂的社會考級上,他喜歡有天賦的學生。一名工人的女兒從五歲跟著他學打鼓,從沒交過一分錢學費,最後走上專業道路。現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解放軍軍樂團均有他的學生。

鏗鏘的鼓點、圓潤的鼓身、小巧而富有靈性的鼓錘,這些伴隨著劉漢林走過了50多年的藝術人生,對這位一生魂系民族打擊樂的藝術家來講,生命中的精彩華章還將繼續奏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