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宗祠[總述]

劉氏宗祠[總述]

劉氏宗祠,位於常平鎮田尾村,整座祠堂氣勢非凡,給人一個雄偉建築的感覺,是該村的標誌。

基本信息

東莞劉氏宗祠

在常平鎮田尾村。該村劉姓始祖——福遠公南宋末年到此地定居,其子劉顯宗和劉柏宗二世傳宗立業,興建兩座祠堂,名為上圍祠堂、下圍祠堂;祠堂設計、建築相似,歷經多個年代重修(最後一次於一九九三年由居住在南洋馬來西亞華僑劉氏後裔劉柱出資重修)仍可見昔日藝術風貌
祠堂坐北向南,主建築分為前、中、後三大部分,占地面積約350平方米。整座祠堂氣勢非凡,給人一個雄偉建築的感覺。其廊木檐柱,雕刻生動,鳥翔花盛,圖文清晰。自古至今,始終是該村標誌,體現該村興衰。解放前夕,東江游擊隊曾在此祠堂辦公。宋梁氏大宗祠 在板石村板石大街舊圍迎翠樓舊址東側。始建於嘉定九年(1216),至今已近800年,後為元兵所毀,幾經重修,易地而建。道光年間,板石大宗祠重建,其時,梁姓支派繁衍,爵祿封侯者十餘人。因而朝廷旌表其盛,賜匾曰“梁氏大宗祠”。中堂存“欽點翰林院”匾額。後又經兩次重修,與重建迎翠樓為鄰,蔚為壯觀,但與當年風貌已相去甚遠。

永安劉氏宗祠

概況
永安劉氏宗祠永安劉氏宗祠
劉氏宗祠位於福建省永安市下吉山中心,這裡是抗戰時期福建省教育廳所在地、古祠堂,市級文物保護點。劉氏宗祠又名“崇仁堂”,坐北向南,建於清乾隆年間,建築面積595平方米。每年農曆九月初一,上下吉山村劉姓後代在此祭祀開基吉山的第一代始祖劉貴三(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從漁沄遷吉山)。因是劉氏大宗祠,所以常作大修膳,是所有抗戰遺址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處。 永安劉氏

劉姓是中國當代的第四大姓。吉山劉姓,郡望彭城(今江蘇徐州)是漢高祖劉邦之第劉交的後裔。據《劉氏族譜源流序》載:劉氏入閩始祖劉賜於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從江西廣信府鉛山縣遷徙劍浦(今南平)定居。第三代孫劉天牧,在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移居沙縣城頭。第五代劉章於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62年前)由沙縣遷永安大湖嶺後魏坊定居,為劉姓入永的開基始祖。至此,有了永安的第一個劉姓。第十六代劉太乙從大湖嶺後遷永安埔嶺的漁沄。二十六代劉貴三從漁沄遷吉山。現劉姓在永安40個主要姓氏中居第三大姓。

建築

1938年省教育廳設在吉山劉氏宗祠,在此辦公達七年半。第一科在後山頂上,新建的兩層木樓。第二科、第三科借用民房。廳長辦公室位於祠堂右角,它是一座小平房。房屋共四間。右側前間一個大客廳,約二十餘平方,後一小間是工友住的。左側前後間大致一樣寬,前間辦公,後間休息。室內擺設全是竹器,極為雅致。一棵大樹正好覆蓋這座房子,既遮蔭又防空。客廳正門上方掛一塊木匾,題名“笠劍軒”。辦公室後面是教育廳的大防空洞,十分牢固,可容納數百人。
鄭貞文的“笠劍軒”命名其辦公室是與當時他提倡“笠劍學風”有關的。1938年1月為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福建省主席陳儀下令全省高中及大專二年級以上的男生,一律集中在福州東湖作民訓工作訓練,一個月後,分配到各縣去任民訓工作。在受訓結業典禮時,陳儀主席給每位受訓人員佩劍一把,劍柄上刻有“成功、成仁”四字和斗笠一頂。故此鄭貞文致力一“笠劍學風”。“笠”代表勤勞樸素的意思,“劍”則表示勇敢,無畏的象徵。

崇仁堂崇仁堂
鄭貞文自1938年至1943年在戰時省會永安任職6年,他能緊密結合抗日戰爭形勢,通過教育工作和各種形式,開展抗日愛國教育,提高在校學生和城鄉廣大民眾愛國思想認識
劉氏宗祠系歇山頂穿梁式木結構,為三進三開間抬梁式構架,樑上雕刻十分雅致,祠內整個布局建築在中軸線上,左右對稱地排列廳堂,中間天井水放午方,兩旁是迴廊,現已開闢成芳名榜和崇仁堂簡介。
宗祠院門坐戌山辰向兼辛乙,丙戌丙辰分金,坐婁宿三度,向角宿十一度,水放辰方。宗祠大門坐癸山丁向醜末,庚子庚午分金,坐女宿一度,向柳宿四度,水放辰方。面對案山一重,朝山未峰(獅子山峰高大圓秀),左前方丙午二峰高大尖秀,右前方申峰高大疊樟,酉峰重巒高大。祠立癸山丁向透地龍丁丑七十二龍乙丑辛未及大利。醜是兌卦少女,未是震卦長房,長男配少女得宜。亥卯未年丁財昌盛,生人壽高。加之丙、午、酉三峰(火生土為生砂)高照,主家得科甲、金榜題名,名利雙收,富貴雙全,癸丁二峰(土與土比和為旺砂)拱照,主家先富後貴,人丁家運興旺;申峰(土克水為財砂)主得財利,人丁興旺。
走進幽雅清靜的祠院,迎面看見大門鐫刻著一幅對聯;上聯“豐沛傳千古”;下聯“彭城大一家”,橫幅“名播中華”。兩扇內門上書寫著四個大字“國盛族興”。左柱聯“脈從南劍分支鍾祥濟美”;右柱聯“源興東平合派樂善貽芳”,上方橫匾寫著“簪纓繼世”四個大字。進入春亭,上方懸掛的是1942年,第二任省主席劉建緒給吉山劉氏宗祠所題的“繩其祖武”四字牌匾,這是“崇仁堂”內所掛牌匾中官職最高的一位。左側上方懸掛省教育廳長鄭貞文所題的“明德惟馨”。大廳內有4根木柱對稱而立,柱上有題刻楹聯,廳左右牆上寫有“忠、孝、第、信”四個黑字。大廳上方高懸著“貢元”、“進士”、“文魁”、“武魁”等牌匾,其中大部分為劉氏光宗耀祖的文武狀元。有清朝的貢生劉友敬、進士劉元暉、三代登科舉人劉山、劉廷魁劉朝榜,有今人碩士研究生劉小明,還有清華大學生劉通浩。在劉氏祠堂文化內涵包含著整個劉氏家族重興教的淵流與省政府主張教育抗日思想的融合,充分體現教育與家庭與民族間的關連。
抗戰時期福建省教育廳舊址抗戰時期福建省教育廳舊址
“崇仁堂”院牆前空地上原豎有一對石旌表,現只剩下埋入地下的石座,據說抗戰時,為防日機轟炸,才將它放倒(夾板和石旌桿被鄭貞文改制成石條桌使用),是為永安在清代出的第一個進士劉元暉所立的。石旌表的站立不僅顯示著劉氏一族昔時的榮耀;而放倒的石旌表卻印證著日機轟炸吉山的罪證

海豐劉氏宗祠

歷史

三百年前、卜地建造劉家祠
解放戰爭、炮火擊中跡無存

明朝崇禎十二年,即公元1639 年,在海豐公平新墟沒有成型之前,福建上杭縣人氏劉連業,就已經來公平新

海豐縣公平墟劉氏宗祠——彭城堂海豐縣公平墟劉氏宗祠——彭城堂
墟開基創業,卜居於新厝(新盛塘);劉連業是福建汀州府州同(官秩從六品) 劉有良的長子,時界明末,風雨飄搖,故無意仕途,而從商賈,當時海豐縣地廣人稀,因而購得大量田畝,所以劉連業沒有返回福建,留在海豐生根發芽了。公平劉族從第一代移民定居,到第二代由富到貴,由商到仕,進而修文興學,重教明德,以訓子孫,終於人材輩出,學優則仕,到第三代起巳成為一方望族,發葉開枝。在此基礎上,建豪宅、修宗祠、改善環境、提高地位便成了必然的趨勢。
至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劉連業的子孫在新厝前街中央位置建造劉氏宗祠以追宗念祖,號彭城堂;自古至今,大凡卜地建祠,必定考究風水,劉氏宗祠原來打算只建兩進建築,地理風水先生說各方面都不錯,只是面前太空虛,無藏聚。他說:“兩座(進)財無上千,人無上百”。依他的意見認為這祠堂應建三進,這樣才能人財兩旺。族中父老相信他的話,建為進三建築;至1949年8月南下解放軍在宗祠前架設大炮,攻擊位於茶街“成昌樓”鎮公所的國民黨部隊,劉氏宗祠被國民黨部隊反擊的炮彈擊中,著火燒毀,由於共產黨執政,破除封建迷信舊習,劉氏宗祠沒有復建,而是把原址建為民房;至1951年土地改革運動,海豐縣政府發動民眾、劃分階級、沒收和分配地主土地財產,由劉連業及其後裔創下的祖遺產業、大量田地和宗祠一道,被共產黨共產黨充公了。
劉氏宗祠(炮擊燒毀前)通面闊18.3米,通進深39米,整高5米餘,硬山頂建築風格,面闊五間,深三進,左右各九間廂房,俗稱“九包五”,占地面積826.6平方米,建築面積592.1平方米, 彭城堂內,第一進是大門,章顯地位,第二進用作議事,第三進擺放祖先神位,別說是外姓,就是族內的婦女或者未成年的兒童,平時也不許擅自進入,解放前的彭城堂只要劉姓的男丁才能進入,所以只要等到結婚的時候,新過門的女人才有機會踏入宗祠拜謁祖先的。 概況

彭城堂是公平新墟面積最大、做工最精細的家族宗祠,屋脊嵌瓷鑲鳳,五彩繽紛;屋內雕樑畫棟,富麗堂皇,宗祠大門兩邊各安一石鼓,該石鼓奇在座腳連帶門內的戶臼,一石刻制而成,為海豐地區之罕見。門匾上方兩側,嵌著四幅石刻通雕圖案。除較常見的麒麟以外,其“月宮”、“寵賜”二圖特別精彩,人物、宮室、車輛、樹木、飛禽等構圖別出心裁,堪稱清代石雕精品。進入宗祠內,從門樓到拜亭連中廳,到南北二廳,橫樑斗拱上的木雕美不勝收。木雕有浮雕、通花雕。其雕刻內容五花八門,包括花鳥、蟲魚、禽獸、動物、神獸、歷史人物故事等,每一幅圖案都是一件寶貴的工藝品。不少通花雕圖案雕工細、構圖美、層次好、立體感強。樹葉則薄如片紙,毛羽則柔似欲飛,花瓣卷合如真,花枝若接若斷,人物栩栩如生。
宗祠的豪華程度和族姓的興衰榮辱連成紐帶,公平劉氏地位顯赫,單單用於祭祖的族田就有400餘畝,分布在可塘洋甲洲和平東韭菜坑等地,家族田產是靠租出去收租的,收的租金多了,祭典儀式更加隆重了。
時過境遷,始建清初的公平劉氏宗祠和劉姓子孫隆重祭典儀式一道,隨著歲月的流逝而不再復返。(蔡中
七律·劉氏宗祠懷古
拂塵察跡細看真,匾額留痕往日芬;
三進大宅結構古,四柱華堂木雕珍。 
棟樑彩繪風情美,灰塑磚圖寄意純;
而今盡作居民屋,留與宗人話感傷

宜春劉氏宗祠

劉氏宗祠,始建於明宏治7年(1494年),五棟一寢,氣勢恢宏,雕龍畫鳳,十分壯觀。清朝太師太保、文化殿大學士朱軾親賜《江省名宗》金匾,曾6次被毀,現僅存門樓。
觀門樓壯觀、雄偉。古石獅威鎮門前,有無釘如意斗拱上萬,橫樑雕龍刻鳳、天棚起拱雕花,木托、柱托、雀替木雕工藝精湛,石礎雕刻二龍戲珠、祿鹿、麒麟等精美圖案栩栩如生。高超的建築風格和精湛的建築工藝,凸顯了宗祠門樓的氣派與華貴。此門樓2003年6月被宜春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常州下塘劉氏宗祠

概況

劉氏宗祠位於常州市東下塘22號。
東下塘劉氏宗祠建於清代,具體建造年代不詳。祠屋坐南朝北,面對市河(原京杭大運河)。現存建築前後2進及天井東西兩端的廂房,均系硬山式磚木結構。頭進廳屋6楹3間平屋,高架梁,屋面高正脊及東西山牆上端封火牆保存完好,中間門廳前檐青磚疊累,超檐氣勢不凡,牆門依舊保持原有風貌;後進6楹3間二層樓房;兩端廂房均為5楹2間平房(原作享堂之用)。宗祠原有堂屋(正屋)3進,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尚存第二進廳屋的前檐牆,其中間遺存的雕磚門樓,甚為精美瑰麗,大約於上世紀90年代被拆除消失。宗祠天井牆壁上原有湘軍將領彭玉麟梅樁石刻4塊,今存完整和殘破的各一塊。第三進雕花樓已於2008年初拆除。

常州劉氏

劉姓進入常州地區,源遠流長。早在東晉司馬衍成帝鹹和年間(326 ~ 334),有劉耽任晉陵郡內史,簡文帝鹹安元年(371)遷為晉陵郡太守。孝武帝寧康年間(373 ~ 375),有大將劉審之任晉陵郡太守等,歷經南朝、隋、唐各朝,都有劉姓人士任職於官府或成著名文化大家。
劉氏是常州地區的望族之一,城鄉多處均有劉姓人口聚居地,難怪人們以“張王李趙遍地劉”來形容劉氏人眾布廣的情勢。常州劉姓源出多支,其中以明初遷常始祖劉真這一支在常州城鄉影響較大。劉真,號恪公,安徽鳳陽人,元末隨朱元璋起兵,元至正十七年(1357),徐達、常遇春等攻克常州後,隨湯和留守常州,任守備,定居於西營(今西瀛里)一帶。洪武二年(1369),復隨湯和遠征山西,任大同守備,但他的兒子仍居常州,其後子孫繁衍,分居城鄉各地。
常州劉氏,儒風蔚然,名流輩出。早在唐代,就有官至弘文館直學士、中書侍郎人稱“北門學士”的劉禕之。至明清兩代,劉氏科第不絕,出了22個進士,23個舉人,特別是在清朝,更出了內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直隸總督兼征西大將軍的劉於義和任兵、戶、刑、吏4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的宰相劉綸及經學家、常州學派創始人之一的劉逢祿,近代則出了一代美術大師劉海粟等名人。
2008年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濡須劉氏宗祠

濡須劉氏宗祠和中國劉氏一樣分支較多,讓人很難理清。由於父親的家庭觀念很強,讓我們對家族傳延曆史充滿了好奇,雖然我們這支劉氏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從安徽省無為縣棗郭樹遷到了江西省彭澤縣棉船鎮光明村,從一家、兩家到現在的幾十、幾百家,但是對劉氏無為的發源地充滿了敬畏之心絲毫未減。偶然的機會,讓我發現同樣充滿了對無為劉氏好奇的人不僅僅是身邊的人,還有不認識的陌生的遠方網友和千里之外的宗親。發源地也可上推到徽州休邑(今安徽省休寧縣)及山西。
中國的劉氏名人輩出,自堯開始,從遠祖邦公到文帝、
濡須劉氏光裕堂劉先銀題匾
景帝及中山王劉勝,再如唐開國丞相劉文靖、宋九江太守劉戢、明湖廣巡撫劉侖劉汝佳等等。據說當今世界上最完整的家譜就屬大漢劉氏,既源於幾百年的皇族血脈,又源於劉氏名人文化的反覆衝擊,其實每個家族、每支血脈,只要鍥而不捨的上延必然有其輝煌與傳承。關鍵你是否有所領悟,與漢、唐、宋、元相比,自明清開始,有點失落的是本支劉氏,不僅是外人不予知曉,就連很多族人也是不甚了解,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水因其源,木因其本,希關心本族人士或族內賢達人士一同研究、探討,即使有文化或族源的偶爾斷層,只要本族人士齊心協力、攜手共進,定不能阻我濡須劉氏(光裕堂)之發展。
南宋末年吾始祖劉文(字千一)由安徽休寧率族遷至濡須芝山。家世顯赫,人丁興旺。至明朝更為鼎盛,嘉靖年間都堂劉侖創建了吾族光裕堂,建祠於芝南一字城。後其侄劉汝佳主修光裕堂劉氏宗譜,續輩:廷、有、宗、曰、大、邦、多、世、必、奇、希、先、名、永、錫、裕、後、德、同、居。以此對族人寄予厚望。扭轉乾坤,滄桑巨變,至今已有89年變遷,吾輩喜逢太平盛世歷史文化得以弘揚,族人威望圖騰,後嗣更須激勵奮進,凝聚報國光宗宏願,續譜建祠夙願如償
《濡須劉氏光裕堂》續修族譜序引
光陰荏苒,我濡ru須hui劉氏光裕堂,自嘉靖年間建祠於芝南一字城,共續修家譜六次。恰逢政通人和,國家昌盛,第七次續修宗譜乃光裕堂劉族之夙願。人心所向,眾望所歸。
譜載,劉千一是吾光裕堂始祖,南宋末年由安徽休寧率族遷至濡須芝山。至明朝更為鼎盛,嘉靖年間都堂劉侖創建吾族光裕堂,後其侄劉汝佳主修光裕堂劉氏宗譜。此譜於民國十年(1921)辛酉年六修,譜序由清光緒恩科舉人、浙江鹽大使、姻親方澍所書。濡須劉氏乃劉楚之後,唐齊國公劉沼生三子,長子劉楚,為光州大都督、沛國忠簡公。其立序曰:廷有宗曰大,邦多士必奇。希先名永錫,裕後德同居
泱泱劉氏,華夏望族,當代全國姓氏位列第四。神州大地,歷代劉氏名人輩出,自堯開始,從遠祖邦公到文帝、景帝及中山王劉勝,再如唐開國丞相劉文靖、宋九江太守劉戢、明湖廣巡撫劉侖、劉汝佳等等。當今世界上最完整的家譜就屬大漢劉氏,既源於兩千多年的皇族血脈,又源於劉氏名人文化的反覆衝擊。諱祖劉邦,起於彭沛。漢武鼎盛,光武中興。西漢有劉安,西晉出劉琨。三國劉備起於青徐,南朝劉裕起於江南。北漢劉崇,據守太原;南漢劉隱,占領兩廣。匈奴劉氏,源自漢匈聯姻。劉曜長安創前趙,劉淵離石建前漢。劉屈丐朔方立大夏,國祚不長,亦甚光彩。念我祖建功立業,滅秦興漢,開趙立夏,改晉立宋,南北復漢,薪火相傳。於是乎,漢族正統,華廈主流,皆劉氏先祖之功。鹹頌我祖,何等輝煌
誠然,每個家族、每支血脈,只要鍥而不捨的上延必然有其輝煌與傳承。觀今覽古,修譜乃上承先人之志,中尊族人之意,下啟後人之心。吾氏光裕堂宗譜自六修延今九十一年矣。光裕堂劉姓子孫經歷時代的演變,支世綿延,代有聞人。家屬繁茂,族風淳樸。喜逢和諧盛世,我族之賢者,不忘祖德,鍾情譜事,倡為續修,此乃賢達之舉世。籍此之際,願吾氏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億萬斯年,永葆其昌。是為序。
公元二零一二年十月壬辰年金秋劉先銀於首都北京

福州劉氏宗祠

合浦劉氏宗祠坐落於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浦下村,始建於明朝中期。該祠土木結構,深約51米,寬約15米,埕約41平方米,祠首進為天井,中間有戲台,後進大廳高約10餘米,廳後設宗牌殿,左邊廚房,右邊居室一間,現有戶數800餘戶,人口2850左右。
源流
劉姓始祖存公,字一心,號淮叟,由河南光州固始縣隨閩王王審知入閩,居鳳崗(今建新鎮劉宅村),至第四世祖文濟公生八子皆仕朝廷。至第九世祖耕道公由鳳崗遷錦江鏡橋,至第十四世祖晦之公,暄之公(生二子)長應祥,次應瑞,兄弟二人由鏡橋再遷合浦。第十五世祖,應祥公(築室園上所以號園上房),第十八室祖維哲公宅中房(即菜堂房)、維志公(過透房)。至第十九世祖清繁公生5子,今合浦1、2、3、4、5房。至第二十世祖,1房始祖鈺彥實,2房始祖釗彥康,3房始祖錢彥全,4房始祖銛彥欽,5房始祖銶彥剛。總之各房全起己發至三十八世。
名人
合浦名人薈萃,古有進士劉憲仁時任江西豐宜縣知縣,舉人多名,立有“文魁”匾額,解元一名,民國期間有陸軍五十六師師長劉和鼎,繼有追隨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多年的劉通,還有民國期間海軍司令劉冠雄,近代官員有原建陽專署專員,全國人大代表省農業廳黨委書記劉欽銳,近代科學家劉登凱教授博士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