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榮[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劉忠榮[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劉忠榮(1958-),玉石雕刻專業。代表作品有《青玉獸面壺》、《仕女吹簫圖》、《黑白玉調色器》等。1984年玉雕《青玉獸面壺》被徵集為中國工藝美術珍品,收藏於中國工藝美術館。

基本信息

榮譽成就

青玉獸面壺青玉獸面壺
1981年《黑白玉調色器》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銀杯獎;2004年用天然水晶製作而成的《日元觀音》獲第五屆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銀獎。
2004年的玉雕《仕女吹簫圖》被認定為第一批上海市工藝美術精品,
2007年的玉雕《山水牌》、《植物》、《太陽鳥》、《讀》被認定為第二批上海市工藝美術精品。
200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2006年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授予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人生履歷

基本經歷

1975年 上海玉石雕刻廠
1984年 “青玉獸面壺”被評為國家文物級珍品
1994年 專攻和田籽玉創作
2004年 中國玉雕“天工獎”評審

生平事跡

山水畫家蕭海春有這樣一段話,可以讓我們初識這位玉雕者,“任何一種品類或技能都會表現出這位矮個子、圓臉、一面孔和氣的小伙子的天賦。琢玉這行技術等級森嚴,如果沒有對玉的天賦感受,是很難脫穎而出的。他很幸運,在進入行業時就跟隨‘南玉一怪’劉紀松學藝。劉老在行業中被視為‘一怪’,是指他有幾把‘絕刷子’。手工技藝講究師承,行話說‘第一口吃的是誰的奶’。”能有一代宗師的耳提面命就可知曉劉忠榮不是凡胎。

14歲學藝
中國最年輕的首批高級技師

20世紀70年代,上海玉石雕刻廠技術人員青黃不接。為維持玉雕廠的生存和發展,該廠開始面向社會招生。學生先進入廠辦工業中學學習三年,畢業合格者直接進廠工作。
1958年出生的劉忠榮從小動手能力強,且喜歡畫畫。1972年,國小畢業的他作為最後一批“文革”期間“四個面向”的學員之一被招進了玉雕廠工業中學。
對於14歲的他而言,能留在上海,且畢業有機會進玉雕廠工作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在學校里,劉忠榮沒日沒夜地學習,從早到晚,不是練習畫圖,就是加班苦學技術。在班裡,老師常在他的名字上貼紅紙條、五角星和小紅旗。他心無旁騖,一心只想鑽研技術。
1975年劉忠榮從工業中學畢業,順利進入上海玉雕廠的爐瓶車間。
劉忠榮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上海玉雕廠的技術氛圍很好。車間、小組和個人都會定期開展擂台賽,同事們勇於競爭、相互促進。劉忠榮常常是玉雕廠車間的冠軍,也在全國大擂台里得過獎。在當時的全國爐瓶界,可以用“無人出其右”來形容他。但凡提到劉忠榮,業界無人不曉。
1989年,國家頒發了第一批全國高級技師獎。劉忠榮與其他40餘位工藝美術方面的專業人士,共同在京接受了時任總理李鵬的授獎。年僅28歲的他,是所有高級技師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20年香爐技術,一朝轉型
1991年,在獲得全國高級技師獎後的第二年,事業如日中天的劉忠榮卻向上海玉雕廠的領導打了一份報告,表明去意。為此,他還放棄了1992年第四屆全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的機會。
用劉忠榮的話來說,離開玉雕廠是“形勢逼人”。
在記者看來,“逼人”的不是玉雕廠,而是劉忠榮內心渴望突破的強烈願望。
上世紀90年代,當很多人在追求成為“萬元戶”的時候,劉忠榮在玉雕廠的月收入已經超過萬元。當時爐瓶車間共有100多位師傅,但劉忠榮能得到超過50%的獎金,上海市經濟委員會還給他增配過一套房子。對劉榮忠而言,生活可謂無憂。
儘管收入不錯,但玉雕廠的工作環境對劉忠榮而言始終是有約束的。“如果一個人開始是做爐瓶的,那么他一輩子都只做爐瓶。由於體制的關係,不允許個人的開拓創新。”劉忠榮告訴記者,90年代以後,玉雕廠逐步衰退,不少技術能手都離開了,同行里約有七八成都自己單幹了,剩下他一個光桿司令,很難把業務開展好。
思考再三,1993年,劉忠榮告別了一手培養他長達21年的上海玉雕廠。
轉行白玉雕刻,拼搏5年終得認可
離開玉雕廠直面市場競爭的劉忠榮,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選料。原先的爐瓶製作用料很大,進入市場後很難找到這么多的原料。劉忠榮,不愧是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漢子,他似乎忘記了曾經被稱作全國“爐瓶一絕”的身份,而從最底層的來料加工開始經營。
劉忠榮告訴記者,他的來料加工是從白玉開始的。起初,他對白玉並沒有好感。劉忠榮說自己是個爽快人,做事喜歡痛快,以前做翡翠爐瓶的時候,打胚子很是麻利,而白玉的材質打磨起來感覺發黏,讓他很不舒服。
但是,經過一番市場考察,又請教了朋友,劉忠榮了解到上海市場上白玉銷路紅火,如同翡翠在廣州市面上那樣吃得開。於是,他下決心雕好白玉,迎合市場。
為了這次改行,劉忠榮選擇從原先的地位上一沉到底,他以市場上最低的價格,為買家做來料加工,並且款式上也根據市場的喜好來設計。
過去在玉雕廠20多年打下的紮實基本功,令劉忠榮從翡翠到白玉的事業轉型沒有遇到技術上的很大障礙。但他為了滿足不同買家的欣賞習慣,把原來不曾嘗試的題材一一攻克,從早先的爐瓶製作者發展成為人物、動物、仿古件、鳥獸、花鳥、小件的全能製作者。
為了學習製作不同的題材,當時的劉忠榮每天至少工作12個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剩下的時間都在幹活,不分晝夜拚命鑽研技術。“買家能說出的題材我都能做出來,他們說不出的題材我也能幫他們做出來。我憋著一股勁,心想總有一天會翻身的。”
從1993年離開玉雕廠起,在市場上摸爬滾打了5年以後,認可劉忠榮的人逐漸多了起來。1998年,他的藏家已經延伸到港台地區。
談及作品的收藏與市場表現,劉忠榮與許多藝術家一樣,都不太願意鑽進“錢”眼裡,因為一件精心而制的作品在他們心中是無價的。但言談間,記者了解到他一些作品的價格已高過百萬元,而且只有經他本人親自了解、信得過的藏家才能出資購買。
記者在其創作室看到幾件精美的作品,其中的一件“百花爭鳴”僅玉料成本就高達百萬元,成品的價格更是高過千萬元。
創作黃金時段,為後代做貢獻
劉忠榮告訴記者,2003年之前,他主要以來料加工為主。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他覺得白玉雕刻的技術在2000年至2003年間產生了突破。
“藝術創作是有階段的。2004年至今的7年,是我的黃金階段。”劉忠榮坦言,如果不抓住這段最佳狀態,再往後去,技術、體力、眼力、思維就會跟不上。因此,這段時間的作品,他要盡力保留下來。
現在,劉忠榮選擇藏家的標準是“惜玉”,一如他自己對玉的珍惜和執著。
劉忠榮一路走來,抱有深深的感恩。他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我這一輩子是幸運的。在我們之前的三代人,師傅、師爺、師爺的師傅,他們留下來的只是一個名字,作品都已賣掉或者散失了。他們那幾輩,玉雕製作都是作坊型的,雕玉的人無非是換來一口飯養家餬口。傳承到我這輩,就希望能為子孫、為後代留下些東西。
現在,劉忠榮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集中創作的佳作展示在一家玉雕博物館裡,甚至有一天能被故宮博物院收藏,讓50年甚至100年後的人了解到現今的玉雕藝術。

藝術簡介

藝術風格

刀痕筆跡見真情
子岡牌是具有空間或立體的平面表現,是通過透視,線條,層次等手段,在平面上產生現實的空間藝術。
劉忠榮擅長以單純的刀法,主線分明,剛柔相濟,深淺互間。浮雕層次豐富,展現出令人驚嘆不已的氣韻與生命力。
玉雕藝術是籍由各種不同的玉石,將人的思想,情感轉移到立體空間的一種造型藝術,並籍由平面上的空間:前景,中景,遠景三個層次及動感的體現,表現作品內涵的力量。
劉忠榮的佛雕造像簡潔莊嚴,表現的是碩實的雙肩四肢,飽滿的耳垂,微揚的唇隅,以及彎眉,慈目,寬額,廣頭。不僅展現出佛陀的妙象莊嚴與菩薩的慈悲自在,更為中國造型藝術的審美理則,他期望能創作式微的佛雕,使得傳統線條藝術重新被喚起。

作品介紹

劉忠榮作品——《屹立
此件作品原料為新疆和田玉中的優質原料,色白質細是其特點。作品一面設計為充滿生機的雄雞,屹立於山石之上,四周盛開清香四溢的牡丹花,場景布局疏朗有致,主線分明,剛柔相濟,深淺互間,浮雕層次豐富,展現出令人驚嘆的氣韻與生命力。作品另面浮雕韋馱菩薩,刻畫細膩,威風凜凜,英氣逼人。作品通過透視、線條、層次等設計手段,在平面上產生立體空間,來表現作品內涵的力量,使觀賞者獲得視覺及觸覺的滿足。
作品蘊含吉祥寓意,寄予人們平安健康富貴常樂,為劉忠榮大師親手琢制。 韋陀(韋馱)菩薩,又稱韋陀天,梵名音譯為私建陀提婆,原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後來歸化為佛教的護法天神。相傳釋迦牟尼涅槃時,諸天和眾王把佛陀火化後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養。韋陀也分得一顆佛牙,正準備回天堂。一個捷疾鬼渾水摸魚,偷走一對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韋陀奮起直追,剎那間將捷疾鬼抓獲,奪回了佛舍利。諸天和眾王紛紛誇獎韋陀能驅除邪魔外道、保護佛法。於是,韋陀被人們稱為護法菩薩。
2011年 附劉忠榮先生親筆簽名作品證書 款識:忠榮

新聞資訊

理財一周報:您說過,玉雕是特殊工藝,與牙雕木雕、石刻很不同。玉雕的特殊性在哪裡?
劉忠榮:玉石材料的硬度、稀缺性及工藝的複雜性都超過其他種類的雕刻。雖說是“雕”,但玉雕並不用刀。因為玉石的硬度很大,只有金剛鑽才能磨得開。最硬的鑽石是10度,而玉石的硬度也達到了6度左右,連鎢鋼刀也沒法切割,必須用圓形的鑽頭一點點去鑽。
理財一周報:您曾是玉雕廠的擂台王,但玉雕廠有許多不同的車間和小組,這樣的擂台如何評判?
劉忠榮:真正的好作品,人們是看得懂的,會從很多作品中凸顯出來。用行話說,作品自己會說話。玉雕廠的確鍛鍊了一批能手。當年全國擂台賽,上海能拿到80%的獎項。
理財一周報:您現在製作玉雕的方法和您當學徒的時候有什麼不同?
劉忠榮:現在的製作工具比以前先進多了。乾隆爺的時候,有的工匠一輩子只能雕出一兩件作品。後來,人們發現一種比黃沙硬一點的紅砂可以用來打磨,不過速度依然非常慢,一兩年時間才能製作出一件藝術品。在我師傅往上面數一代,也就是師爺的時候,出現了打磨的機器,這種機器很原始,依靠雙腳上下踩踏板。到了上世紀30年代我師傅那一代,開始用馬達帶動皮帶轉動來打磨。“文革”以後,製作工具得到了改進,打磨機器速度快得多了,可以達到每分鐘1000-2000轉,這在過去完全想像不到。改革開放以後,國外的機器不斷引進,我們的設備製作業吸取國外機器的優勢,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技術問題。
理財一周報:現在您主要是為這個技術的傳承而不斷探索、創新。那么,您還會參加哪些評獎和展示,讓喜歡您作品的人看到您的新作?
劉忠榮:我每年會參加北京的天工獎評選,在那裡展示8-10件作品。喜歡我製作的人,會特地去看我的新作。對玉雕技術感興趣、想鑽研工藝的,也會去看。這些作品在平時是不會露面的。

社會評價

柔美玉雕 過目難忘
2011年春,記者在劉忠榮的創作室中觀賞到其部分佳作。每一件作品都被單獨放置在木柜子中。每走進一件作品,劉忠榮便打開射燈,讓記者湊近觀看。和田白玉質本無暇,在燈光映襯下更顯得如透水般潤澤。如果要用一首流動的樂曲來形容眼前凝固的一方玉牌、一枚戒指、一條手鍊,那以聖桑的《天鵝》來形容實不為過,柔美而溫暖。
記者眼前的和田玉戒,表面成鏤花狀,指環一圈亦是鏤花,打破了玉件厚重的質感,輕快而跳躍起來,讓見到這枚戒指的人能產生一種幸福感。
他製作的玉牌,突破了傳統子岡牌設計,在玉牌背面以剖面設計取代了原先的平面設計,並改變了橫豎比例,令玉牌顯得更為修長。原先的平面底板是機器推成的,而現在的剖面是純手工推就而成。雖只是細節的改動,玉牌的形狀卻增了一份現代與柔和。
比這款玉牌更現代的,是一件名為“三角地帶”的作品,用構圖中最穩定的三角形成為一件抽象的玉雕作品。創作者並不在意表達了什麼,而是把想像的空間留給了每位觀者。在劉忠榮看來,相比上了年紀的收藏者,年輕的收藏者更能接受抽象的作品。現代的觀點和傳統的內涵,就在他刻意為之的變形中,交融了。劉忠榮希望,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後代的觀賞者能從這件作品中找到現代玉雕觀念的萌發。
劉忠榮告訴記者,現在他所做的工作是為更多的玉雕創作者指引一條路,他就是一個探路者、鋪路者。他用自己思索了一輩子的玉雕技術開拓出這樣一種現代的表達方式。他說,順著他的創意和指引的道路而行,成功乃是一步之遙。
劉忠榮把自己的創新作品視為珍寶,儘管記者無法為這些作品留下影像,但這種美感已經深深刻在印象中。距離採訪已過去整整兩個月,但提筆時,溫潤、和美和靈動的造型,瞬間流到了指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