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崇一

劉崇一

劉崇一(1899-1938),又名劉永慶、劉東藕,出生在衡水市武強縣大劉村一個貧窮的家庭。他的父親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寫得一手好毛筆字,十里八鄉的紅白喜事都是由他來揮毫潑墨,大劉村的各家家譜也是由他執筆。為人正直,剿匪保民。抗戰爆發,他率部勇敢抵禦外敵,在激戰中壯烈殉國。解放後,這位抗日英烈的忠魂終於回到了故里。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由於兄弟眾多,生活難以維繼,1911年,年僅12歲的劉崇一隻身到保定當學徒,嘗盡人間酸甜苦辣,但也鍛練出吃苦耐勞、堅強不屈的性格。
1918年,在外打拚了近七年的劉崇一回到家鄉,參加了北洋軍閥孫傳芳部,歷任班長、排長、連長。

1928年,孫傳芳與北閥軍在魯西南大戰失利,所部被閻錫山整編入晉軍。
1930年中原大戰時,劉崇一升任營長,所部駐紮於滄州泊鎮一帶。劉崇一為保境安民,消滅了盤踞這一帶的匪患,當地百姓殺豬宰牛為他慶功。聞知家鄉土匪橫行,欺男霸女、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他憂心如焚,率部星夜兼程趕回,僅用兩天就將以徐莊為中心的土匪剿滅。武強各界百姓特製了一把萬民傘送給他,以示敬重。

1931年春,劉崇一所在的晉軍第4軍改編為第72師。抗戰爆發後,第72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61軍序列參抗。當時,劉崇一任第61軍415團上校團副。

1937年8月,415團在南口與日軍血戰,團長高金波負傷,劉崇一代理團長。

1937年9月中旬,沿開綏路西進的日軍占領大同後,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八路軍林彪所部深入敵後,希望平型關方面友軍適時配合。9月25日,林彪所部將日軍輜重部隊圍困於平型關。日軍作戰部隊得知後,瘋狂搶占了東跑池陣地,企圖救援。為了配合林彪所部全殲日軍輜重部隊,415團在劉崇一的帶領下,集中火力,在付出重大傷亡後,擊潰日軍奪回了東跑池陣地。但日軍得到增援後,在飛機、大炮掩護下,連夜向我陣地猛攻。劉崇一鎮定自若,指揮戰士同數倍於己的強敵血戰三天三夜。415團傷亡大半,劉崇一胸部、腿部各中兩彈。但他不顧傷重猶坐地指揮,圓滿完成了阻擊任務,確保了平型關大捷順利實現。

投身抗日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日軍占領了河北全境,聞知家鄉慘遭日寇鐵蹄蹂躪,劉崇一心急如焚,多次向長官提出率部隊開往前線,奮勇殺敵。陳長捷素聞劉崇一作戰驍勇,將其所部視為精銳,在日軍侵入山西之後,命其作為先鋒數次與日軍浴血奮戰。

1937年8月南口告急,415團奉命支援南口,團長高金波負傷無法指揮,劉崇一臨危受命,代理415團團長。他命令部隊與敵拚死作戰,日軍飛機坦克輪番轟炸進攻,炮彈更是傾盆而落,而他卻是面不改色,在沒有炮兵支援、子彈奇缺的情況下,率部鬥智鬥勇,硬是打退了敵人的數次衝鋒,圓滿完成了作戰任務,得到了上級嘉獎,並晉升為415團團長。

1937年9月中旬,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占領大同後,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在與副司令長官、第十八集團軍司令長官朱德(當時八路軍的全稱)商議之後,決心調集精銳部隊與敵決戰。415團作為先鋒部隊駐紮在東跑池一線,第十八集團軍林彪所部深入敵後,希望平型關方面的友軍和他的敵後抄襲行動給予適時配合,爭取平型關穩準狠地圍殲敵人。10月25日,林彪所部將日軍輜重部隊圍困於平型關。得知輜重部隊被圍的日軍部隊更加瘋狂,妄圖搶占東跑池陣地,救援被圍的日軍。經過數小時激戰,東跑池守軍寡不敵眾,陣地失守。為了配合林彪所部全殲日軍輜重部隊,415團奉命奪回東跑池陣地。上級命令極其明確,要不惜一切代價拿下東跑池,並且堅守至戰役結束。415團在劉崇一的帶領下,集中全團火力向東跑池陣地發起數次衝鋒,東跑池陣地幾次易手,在付出重大傷亡的情況下,最終牢牢地掌握在了415團的手中。窮凶極惡的日軍得到增援後,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連夜向東跑池陣地發動猛攻,在這極其危急的情況下,劉崇一鎮定自若,指揮戰士同數倍於己的強敵血戰三天三夜,415團傷亡大半,劉崇一胸部和腿部各中兩彈,但他不顧個人傷重和安危,依然坐鎮指揮,圓滿完成了阻擊任務,確保了平型關大捷的順利實現。戰役結束後,劉崇一被改任434團團長。

人物影響

劉崇一不但自己投身軍營,生前還動員自己的兄弟投身入伍,他勉勵他們說,祖國要想獨立富強,民族要想解放,必須有強大的人民軍隊作為保障,才能不受列強欺辱,人民才能生活安定,你們是我的兄弟,應該早日投身革命,參軍入伍,抗擊日寇。在他的動員下,三弟劉東林、五弟劉東旺還有本族劉姓兄弟多人,都參軍入伍,躋身保衛祖國的行列。三弟劉東林入伍後,曾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任教,後隨部隊南征北戰,解放戰爭開始後因病退伍。1974年4月17日去世,在老人彌留之際,還不忘大哥的教導。
劉崇一育有三女一子,犧牲時最小的兒子劉汝勤僅僅三個月,長女也不足八歲,他們隨著母親流離失所,後來在其叔父的幫助下才從外地碾轉回到家鄉。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劉崇一的兒子劉汝勤到山西隰縣迎其父親的遺體回歸故里時,聽到當地村民述說此處埋葬著一位抗日陣亡的劉姓團長,並見有殘碑為證,尤其是當在現場起出劉崇一的棺木,當地百姓紛紛跪倒在墓碑兩側,失聲痛哭,感天動地……這使劉崇一的後人深受感動,一家人覺得父親為國捐軀,死得其所。

回歸故里

1956年,劉崇一的後代到隰縣迎其靈柩回歸故里。當地百姓還清晰的記得此處埋葬了一位抗日陣亡的劉姓團長,並有殘碑為證。經過臨汾市委領導的詳細調查,確認此為抗日將領劉崇一的墓地。劉崇一的後人起出其棺木之日,當地百姓紛紛跪倒在墓地兩側,失聲痛哭。數日後,這位抗日英烈的的靈柩被迎回武強縣大劉村,安葬於祖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