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隔鎮

劉家隔鎮

劉家隔鎮是位於漢川城北4.5公里的古代名鎮。五代時成為漢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歷時400餘年。因其“三台、六景、七十二條花街巷”的繁華而有小南京之美譽,是名街漢正街、名剎歸元寺的原型。劉家隔鎮國土面積114.67平方公里。在建的武荊高速(滬蓉高速武荊段)穿境而過。轄區內“漢川互通”距107國道13.1公里,距京珠高速21.05公里。與天河機場、在建的“亞洲第一大”鐵路編組站——武漢火車站一線相連。是北倚漢北河,南攬武荊高速、漢孝一級公路、川劉一級公路、漢川至武漢一級公路水陸交通方便的千年古鎮。依託互通而建的小興工業園區是承接全國輻射、融入武漢城市經濟圈的前沿。

基本信息

概況

劉家隔鎮劉家隔鎮村民
位置面積:位於漢川市東北部,劉家隔鎮東部是新河鎮,南面是仙女山街道,西南與刁汊湖養殖場接壤。西面是新堰、韓集。西北與應城市接壤。東北與雲夢縣接壤。它的北面是麻河鎮。面積114.7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2004年底,人口44075人。

地形氣候:劉家隔鎮位於漢川市東北部,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地區地勢平坦,一般高程在海拔23-26米之間。主要河流有漢北河、北支河、中支河、府河等

駐地郵編:鎮政府駐碼頭村。郵編:431615。行政區劃代碼:420984。區號:0712。拼音:LiujiageZhen。

鄉鎮簡況:合併後的劉家隔鎮位於漢川北境,北毗古澤雲夢,西與膏都應城市接壤,處國際大都市武漢第一輻射圈。人口4.2萬,質樸智睿;國土面積11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9467畝,膏壤平川,盛產糧、、蓮藕、油、魚,是鑲嵌在江漢平原上的一塊璞玉。劉隔歷史悠久,是久負盛名的千年古鎮。改革開放以來,劉家隔鎮水陸連網,交通發達,向北62公里抵孝感,東南64公里達武漢;川劉、劉麻、蝦民、蝦三四條幹道穿全境,境內公路村村連線,黃金水道漢北河、民樂渠、北乾渠等水網交織,通江達海。

鄉鎮經濟:全鎮地處平原,地勢較低,四季分明,適宜農業開發。盛產優質稻,是漢川最大的優質商品糧基地,有漢川“四大糧倉”之美譽;盛產優質蓮藕,是漢川最大的優質蓮藕基地,建有全市首家蓮藕深加工項目,目前已形成了蓮藕種植、深加工、經銷的產業鏈;鮮魚、河蝦、蓮籽、茭白、菱角等風味獨特,盛名遠揚。近幾年,我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已逐步形成了集約化、基地化、產業化農業生產格局,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民營企業發展喜人,形成了紡織、農副產品加工、塑膠製品、水產養殖等支柱產業,產品行銷全國。

鄉鎮建設: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劉隔35KV變電站、楊水湖35KV變電站與漢川賀富電變電站併網,電力充足;數千門程控電話可直撥海內外,有3個行動電話發射基站,通訊便捷;改Ⅲ項目新水廠已建成供水,擁有有線電視台、村級廣播網,醫療、教育、文化網路,鄉村公路交通網日漸完善。劉隔正朝著富民強鎮的目標穩步前進。

行政區劃

劉家隔鎮鎮政府駐劉家隔,人口44075人,面積114.7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38個村委會:街道、楊水湖、大興、小興、張家垸、北支、掛口、兩合、新聯、楊灣、碼頭、晨光、劉隔、西寺、府河、三義、豪洲、筆架台、小松湖漁場、四漢河、么溝、朝陽、條沿、塘咀、么屋台、上房、長安、塔湖、五潭、邵家咀、鄒家垸、葉家垸、下房、楊水湖、瓦屋咀、麥嶺咀、學堂屋、直么溝、刁北、劉姓塘、湯元。

文化簡介

墨崇劉家隔 神閒魚米鄉----千年古鎮劉家隔經典文化簡介

劉家隔鎮公民
劉家隔鎮是位於漢川城北4.5公里的古代名鎮。五代時即成為義川(今漢川)縣政府所在地,並作為長江中游經濟的中心,歷時600餘年。明朝永樂至嘉靖年間,因其三台、六景、七十二條花街巷、僅次於首都南京的繁華而慕得"小南京"之美譽。何仙姑在此得道成仙,漢川一詞誕生於此,是名街漢正街、名剎歸元寺的原型。全鎮國土面積114.67平方公里。武荊高速(滬蓉高速武荊段)穿境而過,境內漢川互通距107國道13.1公里、距京珠高速21.05公里。與天河機場、亞洲第一大鐵路編組站一線相連,是北倚漢北河,南攬武荊高速、漢孝一級公路、川劉一級公路、漢川至武漢一級公路水陸的交通便利的千年古鎮。而依託互通籌建的小興工業園區將是承接全國輻射、融入武漢城市經濟圈的前沿。鎮轄40個行政村、2個街道辦事處和2個漁場。耕地面積12萬畝,水面8619畝。其中,優質商品糧基地7萬畝,年產商品糧5600萬公斤;優質蓮藕基地4.5萬畝,年產量6700萬公斤。境內膏壤平川,盛產糧食、蓮藕、荸薺、水禽,是全市最大的優質商品糧基地、最大的優質蓮藕基地、最大的水禽養殖基地,擁有全市最大的糧食加工企業群和最大的蓮藕交易市場,蓮藕產品遠銷美國、泰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是鑲嵌在江漢平原上的一塊璞玉。

昔日小南京:明永樂至嘉靖年間(公元1403--1566年),劉家隔鎮是長江中游的一個區域中心和中轉站,城市規模方圓三、四十里,高大的保和台、城隍台都在城內,碧波蕩漾、翠柳成蔭的後湖也只是城中湖。古城有城門四座、商業街七十二條,整個布局講究天人合一、頗有雅致,城內商業區、公署區和休閒娛樂區因地因景設立,治安、消防、衛生等設施齊全,樓堂館所錯落有致,七坊十三橋點綴其間,三台六景各自成趣,儼然一派小南京。歸元寺:古城劉家隔之大,從眾多的寺廟就可見一斑。規模宏大的有元通寺、宏通寺和龍象寺,另外還有關帝廟、老觀廟、晏公廟、肖公廟、水府廟、青蓮寺、靜修庵、朝陽庵,僧尼上千人,儼然江漢平原佛教清妙地。其中,最著名的是元通寺,為唐朝開國元勛尉遲敬德督建,明朝宣德年間擴建,占地六十多畝,山門巍峨,殿宇重重,僧眾凡多,香客遊人更是摩肩接踵。傳曰,歸元寺的開山祖師白光,即在此受戒,後來大徹大悟、毀家建寺,在漢陽的鐘家村建起了同樣規模的大寺,為了不忘根本,取名歸元寺。

景點簡介

劉家隔鎮企業表彰會
唐時七十二街巷:唐時劉家隔建有城牆,列有五門,即東門、西門、南門、北門、遊樂門。五門內,各有一條大街,大街內又有許多小街,共七十二條,便是流傳至今的七十二街巷。十三橋:傳說,水城劉家隔曾建有十三橋。其中,青雲橋,九孔臥虹,欄柱似紅蓮,欄板著碧荷,無愧何仙姑風儀。過街大橋,長60米,寬10米,三孔,石鼓和石獅蹲於橋頭,古樸雄渾。54個半石滾築起的御駕橋,曾迎接鳳輦鑾駕。還有白雲橋和其他佚名的橋,隨著歲月的流逝,悄然湮滅地下。亭:婉婉縈心出,矜矜文風亭。春風知眷顧,忙遣柳條青。文風亭:文風亭矗立在劉家隔鎮筆架台村肖家台東面的河堤上,是yun水流域一幢頗為著名的古建築。始建於嘉慶十四年(公元1808年),2004年在原址上重建。塔身直徑3米、高15米,呈六面體,共三層,每層六角翹起,凌空欲飛,各層牆面鑲嵌有艷麗的瓷畫。亭邊原建有肖氏宗祠,塔式的亭和古樸的宗祠渾然一體,顯得雄渾更兼典雅。三台 城隍台 逼駕台 保和台:坐鎮赤城第一台,面對仙女笑逐開,懷中樓抱金盆月,腰系yun水白玉帶。城隍台:離劉隔鎮中心鎮區西北一公里處的城隍台,本在古義川縣城金鼓城中,因上邊建有城隍廟而得名。1969年發掘的城隍台遺址,遺址整個長1000米、寬800米,出土物件囊括了五代至元朝的遺存。

保和台:明末,古城劉家隔的明朝守將害怕再次被農民起義軍攻陷,便仿造主子崇禎皇帝在北京祈神求安的做法,在縣衙後的高台上設壇作醮,祈求和平安寧,即是保和台。保和台上原建有富麗堂皇的儒學宮,每年秋試,學子云集,生花妙筆,競相折桂。六景:chan頭分市 紅綠酒館 玉帶纏腰 烏雲接午 七星串珠 金盆鬧月(或平原曲阜)紅綠酒館:風雪夜,眼茫茫,酒館宿人不二想,怎料卻是天上仙,桃花瓣、柳樹葉,冽冽井水變瓊漿,午時汲取是紅酒、色似瑪瑙地無雙,晌時再取是綠酒、色如翡翠天宮強,紅綠酒館,美名揚。地兒偏鬧市,沽酒人三二,小橋水潺潺,垂柳裊依依,桃花自憐惜,茅屋亭立,酒帘微醉,待清風拂來,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盡可惜,紅綠酒館成史跡。今市場出售之“狀元紅”、“竹葉青”、“五加皮”等有名色酒,傳乃受紅綠酒的啟示,釀製而成?玉帶纏腰:劉家隔鎮,前是府河,後是官前河的部分故道,名內河,又叫夾河。夾河水東流出下渡大橋,匯入府河。府河水自西灌鹽埠橋,注入夾河。這樣,就形成一泓碧水繞鎮的美麗景觀。看上去象一條碧玉帶纏繞鎮的腰部,人們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做“玉帶纏腰”。為了方便行人,活躍商旅,夾河上架有鹽埠橋、黃家橋、榨坊台橋、街心大橋、下渡大橋等五座石、木橋。這五座橋,就象玉帶上面的五塊鏤空玉扣,更增添了玉帶纏腰這一景觀的形象感和魅力。

歷史景觀

劉家隔鎮校園一角
烏雲接午:烏雲接午是劉家隔的一大歷史景觀,它與御駕橋一起反映的是明成祖奪帝位的一場驚心動魄的宮廷鬥爭。明成祖在北京舉兵,要奪帝位。當時文武百官齊集金鑾寶殿,共議戡亂之策。建文帝體恤百姓疾苦,為避免戰亂,就自己取下皇冠、解除龍袍、脫掉朝靴,飄然而去。但成祖心狠,仍遣將成吉隨後追殺。傳說建文帝之德感動了上仙,當建文帝逃到劉家隔時,忽然發現前面河水擋路,無奈何,只好仰天長嘆:"天絕我呀!"正在絕望時,驀地見水上升起一座石磙橋。時逢日午,烏雲遮橋,晴天驟黑,成吉迷失了方向,而建文帝則平安地過去了,但未逃多遠就被成吉追上。建文帝對成吉曉之以理,而成吉是一名義士,又見絕水升橋,天象奇異,認為天不滅建文,在石磙橋邊自刎而亡。從這時起,建文帝走的橋叫做御駕橋,現在這條街也叫御駕橋街。時有詩曰"建文賢帝息兵刀,自讓江山經此逃。絕路逢生御駕通,烏雲翳翳巧遮橋。七星串珠:劉隔村一組關帝廟處,有七口塘串連在一起,好像一根線串著七顆珍珠一樣。景色十分别致。更為奇特的是在風平浪靜時,人們游到這裡,頭上的帽子往往被吹掉。人們感到奇怪,加之景色迷人,故云:“關帝廟處七口塘,好似串珠閃碧光。無數騷人游此地,留念不捨滿衣霜。”

金盆鬧月:城隍台處地勢東南面偏高,隆起一條長長的土埂,頭大尾細,宛如一條金龍。龍頭下面,有一淺潭,終年不涸。傳說每逢月亮東起西落,潭裡都能看到一輪明月,清風吹來,潭水漾漾,午夜時候,有路人聽見金盆內有絲竹鑼鼓響、彈唱歌舞聲,月亮也仿佛隨之跳動,故稱"金盆鬧月"。而土埂和淺潭,形成一種金龍搶珠之勢,故人們又叫它“金龍搶珠”。平原曲阜:劉家隔鎮放馬場一帶,一觀:斜陽平川,稀落落小草幾株,顫悠悠野花幾束,晃蕩盪水波幾綹,情依依飛鳥幾羽,實難稱奇。再觀,土丘兒顧盼,清潭兒遮羞,驕陽初吻,平原曲曲彎彎、似絲柔纏,海市奇景邂逅,獨觀,那七彩光環擁著摩天高樓,飄飄彩雲寵著錦綾閣,絢麗無比,妖嬈非凡,原來“平原曲阜”。八寶 七星蓮藕 菊花心胡蘿蔔 劉家隔黃鱔 百子鵝 砂子饃 松果魚 “豆渣粑” 八寶飯“一灣西子臂,七竅比干心。”天女沐紅塵,偏要戀凡音。 --七星蓮藕

劉家隔鎮三農下鄉活動
相傳,七仙女在凡間停留多日仍不願歸,王母便遣了太白金星前來催促,仙女們欺負金星腳程慢,東躲西藏,但每次都被發現,還差點被金星抓回去。精靈的小仙女最有主意:不久前的仙家知識競賽,有一題是:"天上有北斗七星嗎?"金星答的是沒有,金卷還沒有發下來,看來金星還不知道有北斗星,所以咱到那個有七個池塘、且擺成北斗星狀的叫劉家隔的地方去躲起來吧,先前姐妹們躲的地方排列起來都是他已知的星圖,這次,保準他找不到咱們!當七姐妹剛一沾上池塘的水時,池塘里就立刻長滿了清香四溢、嬌嫩萬般的紅蓮綠荷,這下太白金星更是找不到她們了。仙女們怎么也沒想到,著急的太白金星竟在池塘傷心地哭了起來,她們不好意思了,只好自己跑出來、乖乖地跟著金星回天庭去了。金星這一哭可了得了,他的淚水散落到七個池塘里,使得池子裡的蓮藕出落得異常晶瑩剔透。後來,人們就稱劉家隔的蓮藕為七星蓮藕了!

土特產

劉家隔鎮藕片
菊花心胡蘿蔔:劉家隔鎮的菊花心胡蘿蔔,剖開時斷面有一幅完整的金黃色菊花心圖案,因而得名,產地僅限於鎮原東嶽廟數十畝地。水份分足,滋潤欲滴,生食甜脆可口。作為上乘菜料用來煨牛羊肉、煮火鍋,無論回鍋多少次,始終保持原質的鮮嫩味道,用來燉野鴨湯,其味美湯鮮更妙不可言。劉家隔的砂子饃:劉家隔獨特風味小吃砂子饃又稱石子餅、石頭饃。將拇指頭大小的鵝卵石,放在生鐵鍋里旺火燒焙,待鍋底燒紅、石子冒煙後,取出部分石子,把擀好的麵餅平放在鍋里的石子上,再用取出的石子覆蓋其上。約四分鐘左右,透體金黃、蔥香四溢的砂子餅即成。吃起來內軟外酥,油而不膩,蔥香味濃。全國銀錠王出土於劉隔:1987年10月的"中國貨幣展覽"上,鑄於明代的大銀錠正是出土於劉家隔鎮丁崗村,此錠通高15.5厘米,面長40厘米,面寬16.5厘米,兩端為折邊,面部平滑,上有六十七號、上下洋點、洪順合記三處鑒印的銘文,重49.28公斤,全國所罕見,故被稱為"銀錠王"。紅色稅務--府河口海關:1932年2月至6月,時為湘鄂西省最大海關府河口海關,從建立至結束,雖僅有4個多月,然每月收稅數目均超過沔陽之新灘口海關和監利之白螺海關,傲居當時的13個海關之首。府河口海關對發展蘇區經濟,保障水災後軍民的生活日用品的供給,為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以及奪取反圍剿的勝利,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朱鎔基總理兩次劉家隔行:1991年和1994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的朱?基同志曾兩度到漢川視察,並且兩次都來到了劉家隔,分別是察看洪水災情和視察糧棉生產、購銷情況。

名記出版

劉家隔鎮科技下鄉
《千年古鎮劉家隔》出版,由劉家隔鎮四名退休老教師合力編撰的巨著——《千年古鎮劉家隔》正式出版,並已陸續贈送到相關單位和有關人員手中。《千年古鎮劉家隔》歷時一年編撰完成,共12萬字,該書力求講究真實性、科學性、嚴肅性,幾位作者除奔波各地訪老問賢、實地考察外,還到市檔案館、圖書館查閱了大量的史籍和專家學者的文獻。著作以詳實的歷史資料、膾炙人口的典故傳說和耐人尋味的風土人情,從“風景名勝”、“特色物產”、“故事傳說”、“紅色劉家隔”、“名人與劉家隔”等五個方面,向讀者展示了古鎮悠久的歷史、繁華的市井和優美的人文景觀,其意境深遠、內容豐富、語言樸實、雅俗共賞、可讀性強,既是一部完整的“地方志”,又是一本很好的鄉土教科書,它不僅能激發廣大人民的愛鄉之情,同時為古鎮進行旅遊開發、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都將起到重要的宣傳推介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