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明[中南民族大學教授]

劉向明[中南民族大學教授]
劉向明[中南民族大學教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向明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南民族大學校學科帶頭人,華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系統工程學會醫藥衛生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Planta Medica》、《Medical Science Monitor》、《生物物理學報》等雜誌審稿專家,《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雜誌特邀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評審專家,國家863計畫生物與醫藥技術領域“生物信息與生物計算技術”專題中的神經信息技術方向評審專家。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受教育經歷

1998/09–2001/06,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

1992/09–1992/12,中山醫科大學,衛生學院衛生統計教研室,進修教師

1990/01–1990/12,北京醫科大學,生物數學與生物統計教研室,進修教師

1973/09–1976/06,華中師範大學,數學系,本科

研究工作經歷

2001/06–2013/02,中南民族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和藥學院,教授

1989/09–2001/06,長江大學,醫學院,副教授

1978/09–1989/09,荊州師範學院,數學系,講師

主要科學技術成就和貢獻

劉向明長期從事數學、統計學與生物醫學的教學與研究。二十多年中,在醫學、生物學和數學的交叉處作了系統的工作,側重於探討離子通道門控動力學及藥物對其影響。近十餘年,針對各民族傳統藥物一般為多種化合物的混合物且往往具有多種藥理效應,使得闡明或識別它們的藥效成分、生物活性及其藥理機制極為困難的學科現狀, 劉向明提煉出傳統藥物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在於傳統藥物的藥理研究既要闡明其產生藥理效應的作用機理,又要確定其產生特定藥理效應的藥效物質基礎,必須從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這二者的相關性著手來闡明傳統藥物臨床有效的科學根據。

基於以上認識,劉向明以傣藥龍血竭的鎮痛效應研究為生物學背景,提出了以傳統藥物本身的藥理效應為參照、 將藥物的化學成分(組合)的效應與藥物本身的效應進行比較,尋求能替代產生原藥物效應的化學成分(組合)作為研發新 藥的先導物這一全新方法學的基本原則,並且根據這一原則建立起定量化的傳統藥物藥效物質的現代概念和評價傳統藥物藥效物質中化學成分相互作用類型的數學模型,把對民族藥物藥效物質基礎的探求轉化為傳統藥物本身的藥理效應與其成分(組合)的藥理效應之間關係的檢測、表達與分析這樣一個能按現代科學的要求進行研究的問題,由此形成了傳統藥物藥理與物質基礎研究的框架,並充分證明了龍血竭的鎮痛效應由它的三種成分協同作用產生。在邀請他出席享有盛譽的2008年在德國紐倫堡召開的紀念化學療法創始人Paul Ehrlich獲諾貝爾獎100周年大會的信函中,大會主席Fritz Sorgel教授評價劉向明的工作是卓越(excellent)的,為藥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以及在領導推動傳統和替代實踐接近巨大成功的首創精神中所起的作用。

獲得主要科技成果榮譽情況

劉向明因為在傳統醫藥的現代研究領域所做的開創性(Pioneering)工作,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遴選為 “2011年世界領先科學家”(Leading Scientists of the World 2011)之一;其簡歷被美國傳記研究院(Americ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出版的《21世紀偉大思想》(Great Minds of the 21st Century)所收錄,美國傳記研究院主席J.M.Evans進一步提名劉向明為其中“最偉大思想者”(Greatest Minds)之一,稱譽他為二十一世紀成就的開拓者。

世界藝術、科學和傳播學會(The World Congress of Arts,Sciences and Communications)與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均將它們的2011年終身成就獎(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授予劉向明。美國傳記研究院按照具有指明道路的能力(ability to show the way)的標準,將他遴選為500偉大領導者(500 Great Leaders)之一,並突選為“傳奇領導者”(Legendary Leader)。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